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3000

死亡诗社观后感3000

时间:2016-08-10 14:35: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死亡诗社观后感3000

  死亡诗社观后感3000

死亡诗社观后感3000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来自美国的一部与教育有关的励志电影。

  影片中描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性格迥异的学生的故事。

  他们一起为了自由的教育反抗教条主义,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教会了学生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自己思考。

  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所以也是人们一直乐于探讨的话题。这样一部影片无疑给了人们的心灵一次特别的洗礼!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解读吧!

  ——题记

  (1)独立的思考——《死亡诗社》观后感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CREP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

  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

  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2)诗社的死亡——《死亡诗社》观后感

  “青春是及时行乐,是为自己而生活。”基廷这缕阳光就在这时悄悄地射进了学生的心中。他告诉孩子们:诗,美,浪漫,爱是人生存的原因。他唤起了孩子们与社会逆反而行的清新、大胆、的“野性”,激发青春的生命之力。

  “1959年”,这个社会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社会。人们以医药,法律,商业,工程事业为最高的理想,学校教育学生现实地活在世界上。以诗,美,浪漫,爱、自由为理想追求的诗社,作为一种新思想诞生了,但它的生命是脆弱的。诗社一个脆弱的生命在传统强大生命面前,它的生存力量是渺小的。社会残酷现实的压制会使这种刚刚诞生的新的自由思想必然受到失败的挫折。基廷的提倡自由、愉悦、追求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教育就像一缕阳光射入黑暗的世界,它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不能完全改变社会的教育,但它打破了黑夜的宁静。它的死亡是传统社会教育的一个悲剧,也是暂时的。

  尼尔的死亡。

  尼尔是以一个父亲和老师寄予高期望的优秀学生出现,在众多学生中,他的思想和自由是受到了最大的束缚。他青春的激情、智慧和理想在基廷老师的点燃之下,唤起无限的生命力,他渴望自由,追求自己理想。于是他在现实中挣扎,开始与父亲对抗,在绝望之时,用死亡来展现自己的不屈,这种死亡是新思想对抗开始。

  诗社会死亡,尼尔也会死亡。影片用“死亡”来升华了主题思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冲击我们的思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人生的思考,对死亡的解读应有更为美丽的答案。

  有一幅著名的画叫《向日葵》,有一个画家叫梵高。梵高很贫穷,他依靠别人的支助来生生活,为了画画,他成为贵族人眼里游手好闲的流浪汉——没有体面的工作,没有收入,姐妹不喜欢他;梵高很寂寞,没有人欣赏他的画,更没有愿意买他的画,他生病,别人捉弄他,开始叫他:“疯子”。

  这样的人生,梵高还活着,同样为了理想。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他就是苏格拉底,他敢于审视生活,也敢于面对生活,更努力地改造世界。面对于死的审判,他坦然地说:“今天你们审判我,明天世界将审判你们。”

  面对死亡,他没有屈服,他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活着,为了更多人的觉醒,用自己的智慧解救人们的思想。

  尼尔不应该自杀的,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在基廷老师离开时,敢于站到桌子上进行反抗,有着尼尔一样追求自由、理想的学生还活着。因此,诗社没有死亡。

  (3)教条下的放逐者——《死亡诗社》观后感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死亡诗社》观后感。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4)生命的意义——《死亡诗社》观后感

  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影片开头校训“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似乎预示着后来的反抗和悲剧。

  Keating老师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这一切让我们看后不禁热血沸腾,我们也正处在年少轻狂的年龄段,对一切既成的传统都有一种天然的反抗情怀。正是有了Keating老师的教诲,尼尔才会放开自己展现表演天赋,诺克斯终于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开了自我,胆小的托德也通过基廷找回了勇气。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一群身形在黑夜的森林中穿梭,他们在追求灵魂的自由。这种自由和生命的高峰体验也是我们都曾体会和热情追求过的,但是人永远处在自由与限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挣扎中,自由也是相对的,纯粹的自由并不存在。一个人如果狂热地致力于实现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就很可能转化成个人欲望的极度膨胀,最终导致毁灭。

  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法对于传统的教育史一种很大的抨击,像一股新鲜的新鲜的血液满载精神的力量让学生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生命的活力,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将人放在浩渺的宇宙中,力量又是多么微弱,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超越时代和命运,只能在大潮流中选择自己小小的自由。

  Keating老师倡导自由并没有错,但是他还应该教会学生把选择尽量控制在理性可行的范围内。影片中的尼尔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充满着青春朝气的少年,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着他,但是他选择自杀来祭奠自己的自由的理想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不禁沉思,“死亡”难道就是尼尔唯一的选择么?我们热爱理想,我们向往自由,我们的心可以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双脚只能踩在大地上行走。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只能学会去适应,心理咨询的一个目标不就是让来访者学会适应么?但不是消极的适应。如果我们的理想和自由无法满足,死亡难道是唯一的途径么?我不赞成随随便便放弃生命,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和机会,而且有时选择生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中国的古人常说中庸之道,这并不是人们所谓的消极折中,而是一种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不走极端的大道理。“不知命无以成君子”,生命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和不能掌控的因素。孔子七十岁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将外在和内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自由才更为可取。

  我们应该有尼尔最求理想和自由的热情,但同时要有理智和成熟的头脑。很喜欢一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将二者区分。”这种智慧大概就是一个人一生要修炼的课题。总之,革命需要流血牺牲,但是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5)青春和梦想——《死亡诗社》观后感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和梦想的影片。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充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作为学校的四大支柱。然而,英文老师基廷老师的到来,却悄悄地改变了这一切。他幽默,大胆,诚实,在威尔顿学院里,他就像是一个异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站上课桌勇敢地喊出自己的心声,介绍一些有意义的诗,来释放他们青春的思想,让他们撕掉教科书中没用的知识。在这个被“传统纪律”的“地狱学校”里,他带领一群青春洋溢的孩子们,尽情挥洒出了生命的洒脱。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共同组成了一个叫“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的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在刻板单调的学院里,基廷开始了梦想与信仰的航向。他教学生们Carpe Diem及时行乐,教他们seizes the day,make your live sex tra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还有,那永恒的—Read Poets Society,他将这个秘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将青春经历讲述给他们,他已为成人,不再年轻,可他希望真理可以传承。在黑暗中,学生们找到了那个地方,但那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山洞,而是一个“革命性的精神家园”。学校发现了这一切,一切灾祸随之而来。但灵魂永远不会倒!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做生命的奴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传统的枷锁与思想之间,这是美丽的革命。

  而尼尔,“死亡诗社”的发起人,一个热爱诗歌,热爱表演的孩子,却被要求接受父亲为他选择的成为医生的道路,在父亲一次次的警告之下,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代价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沉重,在他成功演出了戏剧“仲夏夜之梦”后,愤怒的父亲狠狠地斥责了他,他选择了死。他的死是追逐梦想的最高境界。他自杀不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恐惧绝望,而是他想真正选择自己的命运,不再一味靠人无休止的安排,这是对生命无奈的叹息。“死亡诗社”,它并不是要我们永无止境地追逐梦想,而其真正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社会现实所压迫,要追求自由,有独立见解,但犹如基廷所说,聆听他人的同时也必须保留自己的真正信仰,勇敢跨过沟壑去追求。这样你的一生都是充实的。但尼尔被父亲剥夺了选择与自由,不能演戏,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只能依照父母的规划走自己的人生,那不是他要的。他无法拒绝,更无法反抗,无法沟通。事情无法扭转,前方一片死灰般的绝望。枪响了,头戴花精灵花环的他以死亡来逃避这残酷的现实,结束了精神的痛苦,坚守了自己的梦想。

  但最后,基廷还是离开了。

  基廷最后一次穿过坐满他所爱的学生的教室,眼里无限留恋。在他即将关门离去时,在座位上苦苦挣扎的托德终于勇敢地站上课桌喊出“Oh,Captian,my Captian”!他的举动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男孩们纷纷站上了课桌,令老校长惊慌不已。而基廷,感动欣慰的笑容在脸上如涟漪般散开,眼里泪光闪烁。再见,船长。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盲人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这个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进的梦想世界,那么基廷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他是指引学生发现并珍视自己梦想世界的舵手,帮助学生追逐梦想,走自己想走的路。但属于基廷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思考?学生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又是什么呢?尼尔的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6)假如我是基廷老师——《死亡诗社》观后感

  基廷老师睿智、风趣、幽默、富有激情,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他的教学方法大胆而有趣,他欲把学生培养为“自由思想家”。“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这是基廷老师在第二节课上对学生所说的一句话。他提倡学生你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品尝文学和语言。

  我佩服基廷老师的智慧,欣赏他敢于创新改革的精神和勇气。

  同样是影片,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恰同学少年》

  一所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一所如同威尔顿预备学院一样只有男生的学校。

  一位青年,他叫毛泽东,他敢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群青年,也亦如毛泽东。

  有一位老师,他叫板仓先生,他正直廉洁,不为权势所趋,拒绝了教育司司长的礼聘,选择了从事教师。他注重学生思想的培养,他敢于改革僵化呆板的应试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爱生如子,用自己的智慧浇灌学生的成长,在学生对社会的反抗“惹了祸”受到压制和打击时,他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学生——“我是你们的老师,在我的眼里,你们都是我的儿女,做父亲的能看着自己的儿女白白牺牲吗?”。他用自己的教育唤起生命的激情,他和学生一样与社会的传统、社会的残酷对抗着,他用自己力量和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学生。

  一群老师,如同板仓先生。

  一个社会——“1913年”,那时候的中国,旧的思想、体制尚未打破,而那微薄的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在悄悄地诞生;那时候的社会满目疮痍,充满着战乱,重重的劫难压制着一群满腹激情,充满着理想抱负和“野心”的青年。他们在探寻未来出路的时也经历了挣扎、反抗和战争,他们也有一个“诗社”叫读书会,这个诗社没有死亡,它的组织成员最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这两部影片都震撼着我,影响着我。都是追求理想自由进步和发展,可却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基廷老师教育学生的是:及时行乐,为自己而活。这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它能让生命超越凡俗。

  基廷老师和板仓先生都敢于挑战残酷的现实突破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追求个性和思想的发展。而我更为欣赏板仓先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有雄心抱负、把国之兴亡为己任的“万夫雄”的教育。

  人不是单独个体地活在世上,人与人间有着责任和义务,要有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的能力。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生活幸福、社会和谐、进步的活动。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唤起学生的生长的生命激情、理想的自由。假如我是基廷老师,我会在唤起学生生命激情、理想的自由的同时,更为培养他们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获得自由的能力。

  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是新颖而具活力的,但是他这种思想在教育的实践应用中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些偏激。

  基廷老师是睿智的,他应该知道:这种新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引起学生面对现实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挫折。然而,他却没有指引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保护学生的成长。

  尼尔为什么选择死亡?尼尔是在反抗,尼尔也是在绝望。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活着?毛泽东是在反抗,毛泽东在寻求新思想的出路。

  基廷老师把新思想的种子播进尼尔的脑子中,却没有给予它成长的土壤,于是种子死亡了;而板仓先生他一直都在关注种子的发芽成长,在它干枯和经历风雨的时候,给予它甘露和保护。那一句——“润之,老师也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板仓先生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当时中国的的问题,但他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开辟新的出路。

  假如我是基廷老师,我要努力做像板仓先生那样的老师。

  “啊,船长,我的船长。”基廷老师是学生的船长,他领航着学生。

  然而,假如我是基廷老师,我会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船长。每个人都是一艘船,在生活的海洋里,自己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航途。学生是自己的船长,作为老师,我要教给学生的是做船长的能力。

【死亡诗社观后感3000】相关文章:

1.死亡诗社观后感

2.死亡诗社观后感600

3.死亡诗社观后感教育

4.死亡诗社观后感400

5.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

6.死亡诗社观后感200

7.死亡诗社观后感800

8.死亡诗社观后感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