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时间:2016-09-27 15:24:4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晚有闲暇,在网上看了电影《活着》。

  记得是前几年看了余华的小说,今晚看了同名电影,虽然影片对小说情节的改编颇多,淡化了原着的悲剧色彩,但同样感人至深。

  先结合相关影评资料,略说浅见如下。

  张艺谋 1994 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

  影片记述了 4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 70 年代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世态变迁。

  《活着》从细微之处讲述生活中的事件及给予这个家庭如何的影响,影片在拟写的叙述之中展开喻意的层面呈现历史言说的真相。

  影片中明确的人物特征、事件、视觉图像,成为中国现象,或中国情况的象征、寓言,生成普遍意义。

  概而言之,影片《活着》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由字幕上提示的活动年代或时间做出自然的划分。

  第一部分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

  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性迷赌博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

  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

  福贵失去了地位,财富和家庭,以仅存的一点财产设摊街头度日。

  福贵的失意影射了中国当时的势局,自鸦x战争之后中国作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以及后来日本的侵占,中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主权。

  一度丰饶的“ Middle Kingdom ”不屑欧洲为“野蛮人”的自大累其难以直起腰身与西方势力分庭抗礼。

  前尘影事,雪耻自强。

  影片中家珍带着孩子主动回返,福贵亦洗心革面。

  第二部分,影片讲述了另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

  依据字幕的题示,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始于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处于一系列经济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全体号召全民动员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完成工业、经济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十五年内赶超工业化的西方世界。

  要求土地归公,建立大规模的公有制的农业社,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家庭的生活模式,并且组织群众性的冶炼钢铁运动以足所用之需。

  接着,大跃进弥漫的盲目乐观情绪和所付的代价及最终的失败呈现在《活着》的视觉画面之中。

  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大跃进的基本概貌,后者也是影片叙述的话题。

  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

  依据影片铺陈的线索,因为区长要来到镇区检察,徐家被通知要求回到学校参加下一夜的劳动。

  尽管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的孩子已是筋疲力尽,但还是勉强的叫醒了有庆,一路辛苦步向学校,其部分原因在于区长的检察,部分原因出于不想让善良好心的牛镇长失望。

  福贵背着睡意朦胧神志模糊的有庆,一路上仍在为了晚上的劳动调动他的精神。

  这一幕福贵几乎成了毛泽东的代言人,使用着主席惯常动员民众的乌托邦式的言辞。

  “有庆要是听爹的话呀,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那一夜,筋疲力尽的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

  有庆的死成为了大跃进失败的寓意象征。

  因为早先反右斗争的慑力和自然分散的公社模式,实际的产量是由当地官员自己计算和上报的,并非出于一个集中的机构,官僚的或是与之不同的集中的机构。

  一些不称职的盲目乐观的当地官员往往报出夸大和虚假的数字,循环反复造成调配失控。

  如果一个公社上报了夸大的产量,所有规模相应的公社就被期望着展开你追我赶的竞赛,以致人们过度地操劳,筋疲力尽,情志不振,落后的操作工艺直接影响到冶炼的质量和农业的产量,决定了大跃进的失败,最终被中国共产党弃之不宣。

  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尽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第三部分,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影片在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

  无论从影射还是寓言的层面,凤霞的死都寓示着同时也批评了文化大革命那段无政府的混乱时期。

  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突发灵感而起,部分意图在于他要重新树立自己因为大跃进的沉重失败从而低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威望。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由此滑向“修正主义”退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治理模式。

  为达到这一目的,毛泽东号召彻底消除他所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根源,并在此平台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

  毛泽东号召“永远革命”的理论作为彻底打倒资本主义文化的方法和手段。

  响应毛泽东号召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红卫兵。

  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凤霞的父母和丈夫十分担心,因为留守负责看病的医生们过于年轻没有经验,也由此铸成了凤霞分娩时因并发症死亡的悲剧。

  凤霞先是产后大出血,而那些只备学生资格的医生们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趾高气扬的革命者一下变成了惊魂不定的孩子无助的跑前跑后,撇下凤霞,导致凤霞因失血死去。

  从叙述的层面而言,这一幕表现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

  这一意外的死亡悲剧再一次归因于毛泽东政策导致的灾难。

  凤霞的死是因为傲慢的红卫兵颠覆了医院的正常制度。

  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为凤霞接生,也许不会出现并发症,或许局势也可以得到控制。

  再从寓言的层面分析,凤霞的死,尤其是她如何会死,是影片指责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暗红的鲜血染满洁白的床单构成强烈的视觉语言,寓示着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自身经受着严重的“大出血”。

  1966 年,由于红卫兵对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查抄冲击造成工业产量下降了 15-20% ,尽管一开始预期会有 5% 左右的增长率。

  整个中国学校被暂时性关闭,教育家、优秀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以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修订学校的课程,并且降低学生的入学标准,为了适应乡民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众阶层导致的知识停滞状况,造就了既没有掌握良好的技术也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失落的一代”。

  更不用说以建设一种新兴文化的名义毁掉的无以数计的无价的文化古物。

  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在大跃进时期制下的微薄基础也被消耗殆尽,同时中国的文化亦遭受到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影片三个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每一事件不仅从实际叙述的层面上影射同时也从象征寓意上对应着特殊的时间段或是那十年的活动。

  影片开始描写的福贵财富的损失和地位的丧失,寓示着中国当时的势局。

  有庆的夭折寓示着大跃进的失败,同样凤霞的死亡寓示着文化大革命的命运。

  此片因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一度被禁放,今天得以解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对历史采取的客观公正态度。

  另外,葛优、巩俐、拧∧、姜武等演员的演技均给此片的感染力增色许多。

  总之,此片不失为颇值一看的好影片。

  电影活着观后感【2】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

  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

  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

  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

  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

  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

  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

  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x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

  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

  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

  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

  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

  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

  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

  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

  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

  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

  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

  国x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

  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

  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

  女婿也被砸死。

  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

  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

  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

  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

  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

  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x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

  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

  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

  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

  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3】

  《活着》这部电影,之前就一直想看却苦于无处买到它的碟。

  上周在一家小店淘到碟之后,利用周末的时间看完了。

  果然是很深刻的一部电影,这几天我还一直在回味着电影里的情节,总是想写点什么。

  现在正好是在机场等飞机,就利用这个时间写写自己对《活着》的理解。

  这部电影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从一个吃喝嫖赌的“富二代”到倾家荡产的贫民,再到一个城市的小市民,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张艺谋通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来映射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他试图通过镜头传达一个特殊时代的乖谬,以及渺小的个人在这种荒谬年代下的悲惨命运。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几次,在给儿子有庆上坟的那一幕,在女儿凤霞在产房去世的那一幕甚至包括对春生、对镇长的结局,我都唏嘘不已。

  或许这就是命运,其实导演没有过于渲染宏大的场面,而只是冷静的回看历史,通过一家人的命运,让观众在冷静与清醒的状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所以,这部电影是朴实的,诚挚的。

  而且还是幽默的,它的不经心都精心的掩藏了起来,给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命运的轮盘赌,上演着不近情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戏码,每个人,都摆脱不了,主张不了,向东的走向了西,往前的退了后,在这种无常不公中,人能做的,唯有接受命运,好好活着,罢了。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那是命运的无常,人们渐渐学会了知天乐命,本片便是传达了这样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

  因为活着就是希望。

  有庆、凤霞去了,还有馒头,而馒头的日子只会比现在好,富贵一家三口说着,心里充满了希望。

  这也是这部片子传达的积极意义:活着,并且心存希望,相信未来——那是食指的名诗。

  这部作品便是这样带给人们希望。

  生活里的丑陋固然很多,人却不能因此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回头想想,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去年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一度想放弃,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并度过了危机。

  但其实,我的经历其实和福贵他们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

  不过意义却是一样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承受如此的承重,虽然版本不一,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不管遇到什么,还是得好好活着,哪怕再艰难的境遇也带着虔诚的期许。

  我们每个人,包括我自己,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必须有这样的信念支持我们的生命,那就是:苦难的终究会过去,以后会好起来的。

【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1.爱国电影观后感

2.爱国电影观后感1500

3.爱国电影观后感1000

4.爱国电影观后感2000

5.爱国电影观后感大全

6.爱国电影观后感范文

7.爱国电影观后感300

8.爱国电影观后感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