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看电影活着观后感

看电影活着观后感

时间:2016-09-27 15:20:4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看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看电影活着观后感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

  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

  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

  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

  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

  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

  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

  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某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

  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

  ”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

  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

  ”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

  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

  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

  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

  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

  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

  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

  国某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

  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

  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

  女婿也被砸死。

  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

  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

  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

  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

  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

  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

  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

  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某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

  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

  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

  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

  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2】

  笔者认为张艺谋电影<<活着>>体现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富贵的角度看待人生,人生在世,活着的确不容易.二是表现了文-革时期那段悲惨的历史,影片从小人物着手,富贵的儿子和女儿都间接被文-革害死,显得文-革是如此荒唐可笑!

  富贵由于赌博从一个财主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几乎沦为乞丐,此时他醒悟了,这时他才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来妻儿回到了他身边,此后便以以前学会的皮影戏谋生,某日不巧被国某党抓去当兵,

  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次时活着就是他最大的愿望.最后靠他皮影戏活着回去了.以后他遍特别珍惜活着的机会,从后面他小心翼翼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来.例如:不分青红皂白大骂儿子有庆,

  儿子几天没睡觉,但不敢得罪共产党,硬把儿子背去了学校等细节.着实我也为他捏一把汗,生怕他生活出了意外!特别最后一段他给教授买馒头时,心里特别担心他会因此被打成反动派!主人公深知生活的来之不易,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呢?

  影片另一部分内容深刻揭示了毛泽东时期特别是文-革时期对老百姓的迫-害,要不是害怕还别共产党的大官--区长,要不是怕被打成反动派,富贵会让儿子在家好好睡觉,悲剧也不会发生!要不是文-革时期,老资格教授被打成资产阶级,富贵女儿也不会死.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当时旧社会对人民迫-害的影射!

  影片最后,看着他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哭了!哭得很伤心!

  电影活着观后感【3】

  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活着》,对中国百姓的妥协,忍耐和坚韧最入木三分的写实。

  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福贵的活着,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一辈子。

  张艺谋在改编时给福贵设置了皮影戏的皮偶,这是这部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恰如《天堂电影院》广场疯子一样。

  表面上是人在操纵着皮偶,上演着悲欢离合;事实上,福贵何尝不是命运手中的一个皮偶呢?他又何尝能够操控自己的人生?

  电影展示的是一种大悲怆!个体与历史,生存与环境,偶然与必然的大悲凉!

  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中跌跌撞撞。

  在主人公刚抓住生活中的一点点喜乐时,命运的残酷一面转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抢地,人欲哭无泪,只有保持一种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为乐,从绝望中找希望,这是特定时代给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样?谁都无法逃离的命定的劫数!

  “活着”为的什么?

  它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一些感情的联结。

  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个人在活着,他还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同时他又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

  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会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不仅文革如此,之前的战争、之后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所击倒,这就是影片给我的启示录

  人是犟不过命的,我不免宿命地想着。

  唉!我们这些人的所在所居比影片反映的时代又换成别样的风景了。

  但愿傻傻地活一辈子,不要去思考什么,这样也算如苏轼所说的“无灾无殃到公卿”了!

【看电影活着观后感】相关文章:

1.活着观后感

2.《活着》观后感

3.看电影观后感作文

4.活着电影观后感

5.行尸走肉观后感活着

6.活着观后感大全

7.看电影观后感400字

8.看电影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