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

时间:2016-10-25 16:27: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小事亦不能小视

  “基层嘛,抽抽烟、喝喝酒,以前在这一块大家都是很正常,感觉很正常。”这是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审计局局长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讲的一段话。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

  因为接受当地一名村干部送的一条香烟,区纪委约谈了万小保,但他“开始时有点想不通”,认为自己并没有给对方办事,只是平常的礼尚往来。被约谈后,万小保“才很警醒”,认为“这件事可能对我后半生起很大作用”。因为那个村后来出了事,他是搞审计的,村里可能想让他在审计方面关照一下。

  因为一条烟被约谈,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可能会认为小题大做,甚至是多此一举。实际上,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正如约谈万小保的区纪委工作人员所讲,“这种所谓的礼尚往来,其实是很危险的”,是“权力的一种变异”,或是“腐化的一种变异形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针孔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不仅老话如此讲,活生生的例子也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还以片中的内容为例。“我现在想真的有一点点的放松、放纵,最后那种真的就,真的后头是万丈深渊。”“就有些事它不当事儿,它有可能后面跟着很多挺可怕的事儿。就是你可能不经心一个事儿,后面跟着不知多少利益周转呢!”这是身陷囹圄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吕x文在片中说的一番话。正是这“一点点的放松、放纵”,还有那些“不当事”的事,使曾经拥有辉煌人生的吕x文最终跌入“万丈深渊”。此时的吕x文,“真的觉得后悔死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只可惜,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事至如今,留给吕x文的只有无尽悔恨。

  一开始是小毛病,后来演变成大问题;一开始只是轻微违纪,慢慢却走向违法,这个渐进过程被无数贪腐案例验证。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防止昨天的好同志变成今天的阶下囚,必须抓早、抓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关心爱护同志的角度出发,绝不能放任不管,而是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小事也不能小视。

  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理念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党纪严于国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这一形态加上其他三种形态,就是被称为“四种形态”的全新监督执纪模式。

  这一监督执纪模式只是刚刚开启,但效果已经显现。我们相信,在未来正风反腐实践中,这一从党的历史和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科学提炼出来的有效做法,必将更加深入持久推进。对此,各级党委、纪委不仅要有清醒认识,更要积极践行。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把啃食的获得感找回来

  失怙幼女赖以生活的救助金,居然成了民政局主任股市“翻本儿”的筹码;原来“狗都能说着对象”的富裕村,竟被村党委书记掏空成“人都谈不着对象”的贫困村……

  《拍蝇惩贪》揭开的一幕幕基层贪腐事实令人心痛,发人深省。低保金、危房改造资金、救灾款、征地补偿、集体资产……“小苍蝇很厉害,就像小蚂蚁一样,它可以搬掉一栋房子。”专题片中,一位大姐对基层腐化的危害如此形象地描绘。

  正如镜头里总书记所说,“微腐b”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而人民的获得感是国家最最宝贵的财富,是真正的执政之基。

  蝇贪,把党和国家造福于民的好政策,啃食得面目全非。惩治基层腐化,成为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当务之急。

  “十个人有十一个讨厌他。”受访村民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严惩群众身边腐化分子,是民心所指,党心所向。“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总书记的回答铿锵有力。

  立下军令状,行动见真章。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到纪委,惩治基层腐化进行得如火如荼。河北开展“小官巨腐”专项治理仅一年,立案9000多件,查处6000余人;新疆发力基层巡察,查处案件增长近六成;贵州设立1487个民生监督组,主动寻找民生领域隐藏问题……

  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一件件生动的事例表明,拍蝇惩贪是动真格、见真效。“有变化,变化很大!”“现在出去办事,找领导不会推三推四。”“救济款都会到手里。”……“老虎”“苍蝇”一起抓,有腐必惩,换来的是人民群众对党更坚定的信心。

  然而,治理基层腐化还远没到鸣金收兵时,反腐化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基层,理想信念滑坡、权钱交易、纪委角色错位、信息公开不到位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都可能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希望总书记一直(把反腐化)坚持到底。”受访群众的.话是民心,是期盼,更是要求。我们党交出了治理基层腐化的亮丽成绩单,可那不是功劳簿,我们还有更多工作亟待完成,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的任务表和方向标。

  刘大伟落网后,烈山村民用拉横幅、放鞭炮庆祝。但一地鞭炮响不是终点,我们期待的是像这样的鞭炮声能够响遍全国。当“蝇贪”消声、“蚁蠹”匿迹,当百姓的获得感不再需要鞭炮声证明,那,才是拍蝇惩贪真正功成之时。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廉洁是立身之本

  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篇首集以“人心向背”命名。

  主要讲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入推进正风反腐,一大批腐化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赢得了党心民心。

  “人心向背”一词出自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总书记曾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

  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那就是凝聚民心党心。

  “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总书记“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论述,道出了数千年来人类社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深层镜鉴和历史真谛,给人以深刻启迪。

  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化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

  总书记明确的提出: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化?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化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

  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老百姓认识和评判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就是其作风。

  “日穿草鞋,夜打灯笼”的苏区干部,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长期锤炼,锻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

  当年,解放军进入大上海时,指战员们不扰民,和衣而卧露宿街头。

  这样的一幕幕深深震撼了惯见官骄兵逸的上海市民,使新政权迅速站稳了脚跟。

  毛主席一句“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道出了共产党人创造历史的奥秘:以优良作风感动人民、赢得人心。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繁荣昌盛的同时,“四风”也开始四处滋生蔓延,当私欲代替了理想信念,其结局和教训是惨重的,不仅对个人家庭,更是对党和国家。

  腐化伤害的是民心,而民心恰是执政之本。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化工作放到空前的高度,推出一系列举措来治理腐化问题,这不仅仅是在制度上把权力制约在笼子里,更是在党员干部队伍里开展预防腐化体系建设,从而构建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机制。

  当一个个曾经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成为阶下囚面对审判流下忏悔的泪水时,我们不难发现,“廉洁”是当好一个党员干部的前提条件,“廉洁”才能造就一个真真正正、切切实实为民办事的好干部。

  古人云,“官者,以廉立身于民。”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自己的立身之本“廉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在思想上保持党员干部的政治纯洁性,才能在工作中有尽职尽责为民服务的心。

  “莫伸手拿、莫办事卡、莫张嘴要”, 管好自己的“手”、“脚”和“口”,这些浅显的做人道理只要不断的加强廉政教育才能时刻牢记心间。

  “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腐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 可以说廉洁对于一个人乃至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云:“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廉洁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精神,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

  一个兴廉洁清正之风的党员干部,肯定受百姓爱戴,一个为政拥公仆之心的党员干部,肯定受民众拥护,一个造福群众,惠及天下的政府,肯定政权牢固。

【电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1.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2.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3.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范文

4.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范文

5.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纪录影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6.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7.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8.《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