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

时间:2017-06-26 11:56:5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

  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下面小编整理有关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1】

  今天,观看了影片《建党伟业》,这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蔡和森、向警予、张国焘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建党伟业》,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

  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

  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龋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硬是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

  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

  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

  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

  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

  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现在都讲究营养平衡。

  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现在只有时尚才是“真理”。

  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党伟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

  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

  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

  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

  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2】

  整体看,《建党伟业》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尊重历史。

  从革命先驱推翻满清,到民众本能式的渴求国家复兴,最后思想上抓住了革命的方向,这是一部催人奋进、予人启示、警示现实的好片子。

  它不像我之前所想的,跟《建国大业》一样在思想和政治上有一边倒倾向。

  它在描写中国人的抗争、摸索和觉悟,每个迷茫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引导自己的答案。

  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看片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联想到现实。

  所谓“谈古论今”,“论今”更有必要。

  人还是要有信仰的,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

  革命首先应该是思想的革命。

  我很赞叹革命先驱的前赴后继。

  他们一直在寻求救国真理,东学西渐。

  当统治中国2000年的封建思想以满清朝的结束为标准而宣告失败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胜利的果实早有人觊觎。

  因为中国的情况实在太复杂了。

  到底什么思想才能救中国?  今天也一样。

  最初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为了革命事业“以身许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但为什么今天这种信仰成了“没有信仰”?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包括后来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

  相对抽象的蓝图,实现这一蓝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到底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如果在他的有生之年不能见证或者怀疑,那么这种信仰就会动摇。

  其直接结果就是人们的“没有信仰”和再次迷茫。

  没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思想重新凝聚人们,在这个个性飞扬的时代,一切抽象的信仰都是那么的无力。

  而人生短暂,人们对信仰就要求必须具体化。

  中国人没有信仰吗?有。

  穷人的信仰是生存,富人的信仰是享受,这两种信仰的共同基础就是物质。

  脱离物质的信仰就只有寄希望于能够在中间层(所谓的中产阶级)孵化出来。

  但现实是,当前社会对中间层的打压正在将中间层强制分化,一半产生了穷人的信仰,另一半追逐富人的信仰。

  享受在挤压生存的空间,生存在积蓄反抗的能量。

  这就是当前中国的信仰。

  再回到影片。

  信仰的问题,湖南毛润之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中国人只有在颠簸中找到出路。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政治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尚处研读阶段的时候,这种运动可以看作是一种本能。

  看看那时候的学校,那时候的老师,那时候的学生。

  尽管影片些许描述学生的不成熟,这也确是事实,但不可否认,当今的学校、老师、学生是彻彻底底的输了。

  输在思想,输在行动,输在意志,输在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

  起码“五四期间”,政府没有对学生实施面对面的屠杀。

  现在的`学校、老师、学生,他们已经没有团结的基础,因为他们之间或者内部,来自不同的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

  当无产变得有产,这种分化就开始了。

  无产的概念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因此这种分化是必然的。

  影片的最后一直在酝酿党的诞生。

  看到最后,我是非常痛心的。

  我不是党员,但我为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感到惋惜。

  它曾经是那么值得人尊敬,是高尚的一个团体。

  一切皆因从无产到有产。

  不是说当前社会也要无产,无产的概念太超前了,我也想不通如何在一个有差别的社会让人们的眼睛看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相反,从无产到有产是历史的进步,而从有产到无产就是历史的倒退。

  但我们任何一个以生存为信仰的人看到的却是,“无产”正在复生。

  失败的教训,中国有太多可以学习。

  而成功的经验,只有通过自我超越。

  如果眼前的社会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历史将重演。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3】

  《建党伟业》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尊重历史。

  从革命先驱推翻满清,到民众本能式的渴求国家复兴,最后思想上抓住了革命的方向,这是一部催人奋进、予人启示、警示现实的好片子。

  它不像我之前所想的,跟《建国大业》一样在思想和政治上有一边倒倾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3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篇一啊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太多的灾难,太多的屈辱。

  从那以后,中国从世界强国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国家,西方列强用啊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倾销市场。

  国家变得风雨飘摇,支离破碎。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民族亦是如此。

  当压迫超出了民族的限度时,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会站出来担当那副重任,引领这个民族走出黑暗,去向光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

  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

  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民国政府,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患难之中,方显大爱。

  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

  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片中蔡锷为了将来讨伐袁世凯而必须要与爱妻离别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是啊,人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这不是说英雄就必须断绝儿女之情,而是面对民族存亡,对国家之大爱与儿女之小爱的取舍。

  其中不乏英雄之大爱情怀。

  其实帝国观念在传统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

  民国建立以来,社会还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情形。

  无数革命志士在为民族的存亡探寻这道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之强盛,为了国人能够抬起头了做人,不任由人宰割,成立人民自己的国家,自由平等共和的国家。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影片共有三大亮点。

  片中北大校园内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人的激烈辩论当论是影片的第一大亮点。

  在新文化与旧文化双重存在的情况上很多人都是很盲目的,不知道到底是该如何看待文化。

  此时陈独秀的话当是令人茅塞顿开。

  “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是的,要打倒沉睡在人们心里2000多年的旧文化观念,就必须先从文化下手,只有洗清这些旧的观念,人民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产生新的文化。

  我想这也就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目的了吧。

  影片的另一大亮点“五四运动”了。

  “二十一条”的签订终于激发了人民内心积蓄已久的愤怒。

  率先从北大发出的五四运动浩浩荡荡,却是令人不禁动容。

  既然都已经主张新文化,新青年了,怎么还用封建社会那种方式去反抗?逼政府交出三大卖国贼这些更是让人觉得无解。

  没有北洋政府的点头,就章宗祥等人敢那么做吗?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

  顾维钧在将去巴黎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啊!”事实也是如此,巴黎和谈失败,他对着各国的代表说:“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人,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国家强大,力量就是外交。

  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抗议、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

  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相关文章:

1.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

2.建党伟业-《建党伟业》观后感

3.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左右

4.《建党伟业》观后感

5.建党伟业观后感汇总

6.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

7.建党伟业观后感论文

8.建党伟业观后感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