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致命id的观后感

致命id的观后感

时间:2017-11-30 17:30:3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致命id的观后感

  《致命ID》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致命id的观后感,欢迎查看。

致命id的观后感

  致命id的观后感一

  《致命ID》这部影片的确不错引人思考,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对该影片的解析,但总觉得差强人意,至少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麦肯(胖子)受到虐待,为什么会产生十个人格,例如《搏击俱乐部》一个现实中缺少的人格取代了他本来的人格,主人公有了满足感不就行了?再说一般人产生俩仨很难的,他为什么会产生十个?第二,为什么会杀人,这样问看起来有点2,但精神病也有自己的逻辑,例如《禁闭岛》的男主角虽然整部片子都在犯2,但最后还是有他的逻辑在里面。

  问题先说这么多,先看看片名,ID指的是本我,致命ID实际是指致命本我,我刚开始看片名,我以为题材是黑客大战。本我是指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所以,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本我就是那个孩子,与之对应的自我是指协调机制分别是那十个人,当这个孩子受到虐待时,本我时刻想报复社会以及施虐方,但因为是孩子没有力量(或者是超我的存在,超我指良心,一切道德规范),自我为了保护自身思想心灵,便生成了心理防御机制,来对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大家还记得医生提到的诗吗?这首诗片头片中片尾各出现了一次,当我走上楼梯(人格掌控肉体时),我见到一个不在那儿的人(只有肉体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可以上班了),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他/我希望他永远离开。(我希望永远掌控肉体,不让本我再受到伤害)。看到这首诗,就不难感受到小男孩所受到的痛苦了吧,为了逃避虐待,小男孩幻化出许多人,产生出的人格都觉得要保护小男孩,所以宁愿自己受虐待。在小男孩幻想出的人格中,他们进行不同的生活,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十个人,我刚开始是觉得也许一个人受到虐待也接受不了,十个人轮流,那么每个人承受的就会小很多,后来觉得不对啊,麦肯还有点自闭症,根本不会察觉到外界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偶尔才会有个人格出来几分钟。我查看了一下自我防御机制,也许这十个人分别代表十种防御机制的一种,我粗浅认为代表如下:否认(情侣女)、压抑(孩子父)、合理化(孩子母)、移置(情侣男)、投射(囚犯甲、乙)、反向形成(失足妇女)、过度代偿(司机)、抵消(店老板)、升华、认同(明星)。网上有些分析说是这十个人代表麦肯的十种性格,这也有道理,但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产生性格或好或坏做什么用呢?防御机制倒可以帮助小男孩躲避矛盾,创造暂时的心理安宁。

  本片心理医生有个错误,认为其中一个分裂人格是杀人凶手,因此利用药物消灭其他人格,让好人格占据麦肯的身体,但自我因虐待产生出的人格与本我抗争显然力不存心“人的欲望不可能被毁灭,毁灭即死亡”所谓哀大莫过心死,此时的超我,就是最后的一点良心和道德规范也会因为被消灭而退缩,自我的防御机制本来就是为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但当全部都被毁灭的时候,本我肯定占上风,男孩本片中就说了一句话“失足妇女没有第二次机会”。也就是他对母亲的恨已经到达了无法容忍的态度,为什么最后一个杀失足妇女,也许是超我(司机)的保护吧。

  我也许没有说明白,但我的理解就这么多了,欢迎讨论。

  致命id的观后感二

  《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细回味,不难发现motel剧情部分写照着一个分裂人格内心的世界。

  在剧情的开端,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内容暗示母亲是为失足妇女,种种迹象表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赋予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开始一大段对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对罪犯童年母亲是失足妇女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恋。因母亲身为失足妇女,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失足妇女,十分厌恶失足妇女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他,用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她决定置母亲死地,便故意让她遭到横祸;片中警察说自己有时会失去意识,大概就是转换成光头胖子的另一个人格去了;而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我一直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吧; “婊*没有第二次机会”,随着罪犯那阴冷的笑容凸现,那种不寒而栗恰如其分让观众再度回味那个杀人场地,与其说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进行自我摧毁,不如说他真正想处理掉的正是失足妇女母亲这一角色!许多的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一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

  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我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光头胖子的最终人格。所有的凶杀案都在光头胖子脑中进行,而凶杀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多余的人格。医生是希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坏的去除掉,没想到最后剩下的人格却是真正邪恶的人格,把试图治疗他的心理医生给杀了。

  在充满人格分裂的幻想场域,如惊悚片般的剧情正上演,不间断离奇的谋杀,直让人错以为是场骇人的杀戮。一旦我们领悟剧情不过象征着心理状态,便可了解许多剧情的转折,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描绘内心交战的过程。真正让这部电影跳出条条框框,带来一场骗局的正是尸体消失的一段情节,巧妙的暗示了这场骗局不过是多重人格并发症的病人所幻想出来的一切。人的思考总是无逻辑地跳跃,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许他不停的想要逃离锁链,但他走了一圈却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战胜了某个自己。如此我们了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层面的电影。

  结局颇值得一提,孩童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让整部片更充满了多元阅读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失足妇女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种解读,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劣根性。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自始至终犯人便如导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隐瞒他的意图,让我们看不见那个凶手是谁,误以为一切迷团都已经解开,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凡。

  致命id的观后感三

  “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童年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种重要性往往体现于对人格的影响,童年的经历与记忆会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并不是与心理医生的.几次聊天就能将之抚平的创伤。

  忘了是哪部电影里的小孩说的一句话“大人的记性永远是差的”。每个人小时候心灵上都会有一段深刻的记忆,或是关于与未知世界的接触,或是关于独一无二的幻觉,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印象慢慢变淡,被忽视,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彻底的从记忆里删去,所以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都被家长“有理由”的忽略,认为那是一种长大后会自觉改正的“错误想法”,因为他们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胖子反复的说着他儿时编的这首诗,他说看到的那个“不在那的人”似乎象征着这种“错误想法”,而他希望他永远消失,也是一种主观上希望顺从正常的心理需求,然而他失败了。电影以对话录音和查询资料相结合的声画不对位镜头带我们入戏,在短短的几分钟交代了胖子犯罪的所有动因,但是妙在没有人会想到这是整部电影所要表现的母题。这些只言片语和交错的资料给观者留下的只是疑问和好奇。

  医生问胖子对小时候有什么记忆,他笑了他愤怒的吼着让医生直接问他母亲的事。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心灵受到重创时,对他造成打击的事件会一直困扰着他,他会下意识的对此事件有敏感的反应,所以当医生只是问道他“童年”这一宽泛的概念时,胖子立刻产生了敏感的反应,他认为医生拐弯抹角的就是想知道关于他母亲的事,可见母亲对于他童年的影响十分巨大。于是医生顺藤摸瓜直接问胖子童年对于母亲的记忆,此时胖子的声音未入,但镜头直接迅速切换胖子母亲的档案资料“盗窃罪”“妨害风化罪”“违反假释条例”,接着胖子的声音一直重复的说着“我记得……我记得……我记得我母亲……是个失足妇女……”。“失足妇女”是胖子对于“儿时对母亲的记忆”这一问题的答案,他回答时情绪从咆哮的愤怒立刻转为安静的吞吐,可见他对于“母亲是失足妇女”这一事实印象深刻而又羞于承认。此时屏幕出现医生的脸和Identity的字幕出,也正暗示了“失足妇女”这一身份在电影中是突出和关键的。医生继续放录音,提问胖子“她都把你关在那多久”,画面继续为我们提供资料,多年前的报纸新闻标题“小男孩被遗弃在汽车旅店”。胖子回答“她去忙多久就关多久”,画面继续放大新闻标题“小男孩遭到遗弃及虐待”和照片进一步给观者加深胖子儿时痛苦经历的印象。接着,资料提供弗罗里达这个字眼,又出现儿童寄养中心,由此可见胖子经历了被母亲遗弃在汽车旅馆事件后就生活在这里。到此,电影把胖子儿时经历的所有资料都已提供给我们。而后是胖子成年后犯罪行为的资料,“山区谋杀案”“凶手麦肯瑞福被捕”的新闻标题加上被害人的惨死照片,让我们很难想象出胖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此时医生写下“人格分裂是邪恶的来源”这句话,给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提示,胖子是多重人格。提问继续,胖子被问到是否记得自己酿造惨案的过程,他的回答却是“那天是我的生日”,“生日”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下面的叙事中会有照应。在这其中穿插着“精神科医生参与辩护”“精神错乱辩护遭到驳回”“瑞福被求处死刑”的新闻标题,简单的几十秒就让观者了解了事件的发展经过,而整个电影开篇也只用了三分钟,简单、直接、有力。

  故事正式开始,抓捕胖子的警官在夜晚被吵醒,被通知因胖子的精神问题要马上开紧急听证会,警官代表公众的意识表示一定要处决胖子以惩罪恶,但医生代表胖子这种内心无辜的病人表示反对,中间又有媒体的参与引导大众与法庭的判断,那么种种矛盾使听证会非开不可。然而开听证会的过程除了是几方势力矛盾的汇合,也是胖子自身多重人格矛盾迸发的过程。在听正会这个基础事件上我们进入了胖子的意识,他的意识成为电影的表现主题,他的多重人格化作不同身份、年龄、性格、性别的人物,意识空间化作下着深夜大雨的汽车旅店(与听证会召开时的天气相对应),整个心灵世界只有这一个汽车旅店存在,外界已被大雨、烟雾与黑暗笼罩,似乎哪一重人格都逃脱不了这一境地。而且大雨使信号中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联系到外界,凸显胖子内心的孤独无助。在片中并没有明显的表示汽车旅店即是胖子的内心世界,表面上只是把我们拉到另一个叙事空间,观者对于它的认同是随叙事发展与隐喻逐步加深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空间正是胖子提到的儿时被母亲遗弃的“汽车旅店”。胖子的人格一一上场,第一位旅店老板,这个人格很可能夹杂着胖子对于曾经被遗弃在的汽车旅馆老板的印象:厌恶失足妇女(也是自己的感受),贪财(偷女明星钱包,抢占旅店),胆小(害怕逃犯)。同时他有偷窃的行为,对应了胖子母亲的“盗窃罪”。第二位男孩继父,胖子对于父亲形象的想象,虽然是父亲但完全不能给人安全感,胖子从小缺失父爱,在他的心里对于所有男性都是不信任的,因此继父在他面前显得很软弱无能,做任何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遇到突发事件只能想到书本条例缺少行动,妻子遇难时表现出的惊慌无助。第三位男孩母亲,胖子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充满渴望与恨的,这是他想象出的母亲形象,但是因为他从未体会过母爱,所以他与母亲间永远有距离感,在片中除了杀死母亲这一场景之外,男孩从未与母亲近距离出现过(车中男孩在后母亲在前,修车时男孩在车内母亲在车外,母亲重伤后男孩一直远离母亲的床不说话也不哭)。第四位男孩,小男孩在片中超出了一般小孩的表现,他从不说话,没有表情,他代表胖子的童年,在被警察发现被媒体报道被送去寄养所之前的童年,胖子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因为母亲是失足妇女他变得沉默寡言,渴望母爱但是缺少亲人的温暖,认为自己被世人所嫌弃。在片中他一直是最不引人注意的,然而他却是最强大的一重人格,主宰所有人格命运的恶魔。从母亲的撞车开始,他敲窗叫母亲暗示母亲后退,导致母亲被撞,到最后杀死失足妇女,都是他一手策划,他因为被忽略而战胜所有人格,成为胖子的意识主导。第五位失足妇女,这是最重要的一重人格,她是胖子母亲的代表,胖子最爱和最恨的人,她给了胖子生命但是没有给他幸福,对于母亲的态度也正像男人对于失足妇女的态度:渴望与鄙视并存,充满矛盾。对于她与嫖客的描写,对应了胖子母亲的“妨害风化罪”。男孩把失足妇女留到最后解决,因为这是他内心最大的阴影,他最后也无法原谅母亲,“失足妇女没有第二次机会”这句话凸显了他仇视母亲遗弃自己的行为。第六位过气女明星,自以为是不讲道理虚荣自私的个性,也许是胖子多年来所接触的一类人,这类人并不关心他人的内心世界而肆意妄为,每个人都有这一面,这重人格是胖子所鄙视的所以被最早消除掉。表面上看她的行为是导致司机撞到男孩母亲的动因,她的表现是世人的缩影,似乎她的愚蠢导致她成为最早送命的人。第七位司机,曾经是警察,他是胖子的意识行为主体,胖子曾以为自己就是司机,医生也利用这一重善的人格帮助胖子击败其他人格。司机偶然的失误进入这一陷阱,带着正义感调查真凶保护弱者。但是他是迷惑的,他的内心有创伤,他认为自己是病人因而请假做司机。他是胖子意识中的拯救者,虽然他撞死了男孩母亲,但男孩最信任的却是他,从事发开始就一直拽着他的衣角,似乎希望他能帮自己走出困境。第八位金妮,这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她害怕失去男友而欺骗男友,用假怀孕的手段结婚,她时常感到不安想要逃离。她代表胖子内心深处的脆弱与对痛苦的恐惧。当假警察与逃犯到来时,她能感觉到寒冷。出现问题时能自我反思错误根源,一直安抚男孩受伤的心灵,但由于这一重人格的脆弱最后无法成为“幸存者”,当她要带着男孩逃离时被炸死。第九位小路,对失足妇女感兴趣的小伙子,冲动冒失,脾气暴躁。他是胖子亲生父亲形象的化身,不负责任乱发脾气的男人。胖子对于他的印象及模糊又讨厌,因而他先死于金妮。第十位假警察,虚伪的正义者,他杀了警察变换身份,在一出场就已有暗示(司机想与之轮流联络外界被拒,勾引失足妇女,身后有血迹,逃犯说他有麻烦了)。他的行为也对应了胖子母亲“违反假释条例罪”。他也是胖子重要的一重人格,他以正义掩盖真实身份,欲想逃脱,但最终被揭穿。第十一位逃犯,罪恶的假象,与假警察是相对的。他是众人眼中的恶人,但在这一事件中却是受害者,他一直想逃离,却走不出迷阵,最后又回到旅馆自寻死路,这一人格也暗示了胖子心灵的困境。

  这几重人格的出现是相互牵制的,导演利用偶然与必然的联系这一条线牵出所有人格,同时暗示他们都属于胖子一个人的意识。所有人格的汇合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和平行叙事表现的环环相扣,失足妇女为了找火机弄掉了高跟鞋,刚好卡在一家三口的车胎上,因此父母下车换胎。此时司机载女明星驶过,女明星的无理要求打扰司机开车,加上男孩让母亲后退,导致司机撞伤母亲,而后他们来到旅店,老板告诉司机医院位置,司机遇到车子坏掉的失足妇女搭车,车上的《存在与虚无》暗示着事件的非真实性。两人被大雨堵住,遇到小夫妻二人,于是四人一同回到旅店,金妮拿起地图《乱葬冢》,暗示着接下来的死亡发生。当女明星被杀,逃犯逃走后,插入听证会片段,警官对于胖子的态度是完全的蔑视,他认为胖子没有人的权利,仅仅是应该受到制裁的罪恶源泉。

  回到胖子意识中,因为恐惧所有人乱作一团,司机信任失足妇女,但老板始终厌恶失足妇女,同时害怕别人知道他不是这里真正的老板。假警察害怕被司机看穿身份。老板一心想偷女明星的钱,小夫妻二人在为感情争吵。随后小路被杀,金妮逃过一劫,逃犯跑了很久却又回到旅店,代表胖子的意识曾努力逃离自己内心的困境却无计可施。司机假警察与逃犯打斗,暗示胖子内心的挣扎,最后他被打得重伤五花大绑,结果是暴力的手段让意识暂时屈服。逃犯成为第一个被怀疑对象。当司机和失足妇女两人在房里时,影片一笔带过两人都是五月出生,与胖子之前所说的“生日”这一元素相对应。此时逃犯被杀,老板的秘密被揭穿,想开车离开时无意撞死男孩父亲,即成为第二个被怀疑对象。而此处父亲被撞死的假象也是男孩故意站在车前引父亲救他而造成的。小路,逃犯,男孩父亲接连死去后,第二次插入听证会片段。法庭表示拒绝承认胖子的精神错乱,但找到新的证物即他的日记,可以充分证明他的多重人格。

  回到胖子的意识,老板正在解释他的经历,只有假警察表示不相信,但其他人都有所保留。金妮想到他们的遭遇有可能是一百年前印第安人在此处渴死的恶灵造成的,可见美国文化中对于印第安人的亏欠心理也是一种心灵的创伤。男孩走进母亲的房间,在所有人眼皮下悄无声息的杀了母亲。此时大家在思考恐怖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找他们的共同点,这是不同人格之间的联系,胖子的意识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人格正常化,因此他要寻求整合人格的方式。在寻求的过程中,失足妇女与老板消除了矛盾,他们找到了共同点,他们来自同一地区,但老板想逃离,失足妇女想回去,这也是胖子内心的挣扎,他恨的地方其实是内心深处最想回归之处。在气氛缓和的时刻,假警察发现男孩母亲死了,这也消除了众人对老板的怀疑。司机让金妮带男孩先走,结果汽车爆炸,加速了金妮的死亡。但所有尸体都不见了,只剩司机假警察老板失足妇女四人,他们发现了所有人得共同点,生日都是五月十号,每个人的姓氏都是美国州名,这是胖子意识最为混乱的时刻,他不知道眼前的是真实的还是假象,司机又念出了他的那首诗,他在意识中迷失了方向。他听到了医生的问话,他回到了听证会,但仍然以为自己是司机,不认得自己。当医生拿镜子给胖子时,他无法面对自己而失控,医生把他的病情说了出来,让胖子和观众直面现实。

  然而胖子无法接受现实转换了人格,又回到意识中。失足妇女发现了假警察的真实身份,假警察成为第三个被怀疑对象,假警察枪杀老板,最后与司机同归于尽,只剩失足妇女一人。司机的死,表示胖子的失败,他多重的人格无法消除,善的人格已死。然而失足妇女这一代表母亲的人格却在最后留了下来,她一直在呼唤司机振作起来,但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他死去。最后失足妇女一人离开,听证会上大家认为胖子无辜的人格活了下来,而其余有罪的都已死去,又忽视了小男孩的存在,这跟胖子儿时的经历相同,一再被忽视。最后胖子被送去疗养院,在车上他意识中出现了失足妇女回到家乡种柳橙过幸福生活的画面,然而被忽视的小男孩依然强大,他找到了失足妇女,画面迅速闪回男孩杀人经过,仇恨又回到他的意识成为主宰,他愤怒的说着“失足妇女没有第二次机会”将她杀死的同时也将医生杀死,他的多重人格重新出现。胖子无法说服自己原谅做失足妇女的母亲,因为他无法忘记儿时的遭遇,没人能抚平他的创伤。

  影片结尾,是男孩读着自编的那句诗的声音,配以汽车停在路边的大远景,犯罪行为居然给了人一些希望的幻想。胖子是无辜的,电影用不同人物表现他每一重人格,每一种性格,愤怒,敏感,脆弱,渴望爱……然而虚伪的假象,真实的丑恶,摧毁了他美好的渴望,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自己对话,逃避现实的审判。造成他疾病心理的正是他被杀害的童年,被忽视被遗弃被伤害的自我意识,他想要逃避却无法逃避的是他所爱即所恨的隐疾。胖子的童年,停留在那张新闻照片中,他永远都是那个眼中充满惶恐,内心脆弱敏感的小男孩,等待着永远不会爱他的妈妈的小男孩。“童年”被杀害了,被母亲,被儿童寄养中心,被世人或怜悯或忽视的眼神杀害了。片中医生说过多重人格症是无法彻底医治的,因为童年已过去了,然而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它是美的不会变丑,它是伤的无法愈合。

【致命id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1.《致命ID》观后感

2.致命魔术师观后感

3.简历的致命弱点

4.Legal id Worker英文简历范文

5.简历制作中致命的细节

6.求职信的“致命”错失

7.求职者简历的致命弱点

8.求职信写作的“致命”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