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30 11:28:4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语文教案集锦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一起发展。

  同学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些同学思维活跃,用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识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同学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同学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同学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维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识,那么,你知道那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谁来把你课前查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同学上课交流自身查找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有关各国的国花和中国各个城市的市花的图片和文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出本课中您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借助字典或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注。

  三,检查同学学习情况。

  1、生字:遒qiú涸hé芸yún馈kuì忖cǔn

  蒡bàng啾jiū窠kē

  2、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

  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络绎不绝: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平安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局部。

  1-5段为第一局部: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局部: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局部:唤起人们对树的保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2、同桌互读本课中最喜欢的句段,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我们对《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络绎不绝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局部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道就没有标志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墙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2、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3、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小径。

  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出示15,16,17段朗诵)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识别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身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课后反思:

  1、公开课教案的导入能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同学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同学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沛体现了新理念倡议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2、《课标》指出:"阅读使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因此,我们必需为同学创设优良的阅读情景,激发同学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同学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时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同学做到乐读趣学。

  3、本文的公开课教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同学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身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四个字的词语,增加词汇积累。

  2、阅读短问,能说出自己被感动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词语背下来。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图画,投影幻灯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幻灯打出词语卡片,请同学们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讨论

  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气象万千情不自禁郁郁葱葱

  二阅读短文《盲童的画》

  1、初读短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盲童的画线条是那么简单,也没有色彩。为什么人们要看那么久呢?

  学生发言。

  2、再读短文,说说你被盲童和盲童的画感动了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此时用投影灯打出图画来。

  学生发言。

  教师讲:一幅盲童的画,能让从画前走过的人细细地看,说明图画的内容不一般。它反映出盲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火红的太阳,碧绿的大树,清清的溪水和一座小屋。从这里看到了画,更看到了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板书设计

  盲童的画

  一个太阳

  画(简单)一座小屋热爱生活

  一条小溪渴望光明

  一棵树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课前准备:CAI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1. 谜语导入:三人同日见(打一字)

  (随机揭底,课件出示绿色的“春”字)

  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 放映CAI课件: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乐曲。

  3. 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柳树醒了)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 学生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诵,边听边想:文中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3. 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4.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同桌互相读、听。

  (2)认读生字卡片。

  5. 分节让学生选读课文,说说柳树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

  三、读读画画,深化感悟

  1.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师随机板画“春雷”。

  2. 男女小组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读第二、三节,让喜欢画画的同学板画微风下的柳枝。

  3. 自读第四节,然后让喜欢手工制作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柳絮贴到黑板上。

  4. 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欣赏师生合作的优美板画,边交流。)

  [设计意图: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四、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 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全文。

  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2. 背诵全文。

  (1)借助板画试背。

  (2)表演背。

  (3)全班背。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使学生在读中进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深化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1.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 写一写;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

  3. 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设计意图: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柳树醒了》第一课时1《柳树醒了》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1—4),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第二段(5—6),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第三段(7),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本课6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字词的预习情况利用早读等时间解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二、络查找加深体验

  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学生用“ɡooɡle、百度”搜索器,输入“杨利伟太空之旅视频”观看上的自拍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3.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习课文彰显个性

  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示课文)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课文,感悟语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四、课外拓展解决疑问

  1.教师:除了课文的信息,你还想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况?

  2.学生提出问题,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一起上查找资料,进行。

  3.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飞向月球

  知道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他们……

  2.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有机会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愿意的同学请举手。

  3.那么,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入队仪式,全体起立,“欢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我们鼓掌表示通过”。——请坐下。

  4.现在就有一个飞行任务交,跟着课文中的三名宇航员一起——飞向月球(生读课题)。临行前,老师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否把旅行中有趣的经历认真地记录下来,带回地球,跟我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5.那我们准备出发吧,穿上价值三十万美元的宇航服,登上“阿波罗11号”飞船,准备发射,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升空!(音乐起,学生开始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有趣的见闻)。

  二、精读体悟

  1.现在,老师已收到部分队员发回的信号,请求飞回地球。

  2.很高兴,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不知道你们带回了什么有趣的见闻,能否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但建议作适当引导,避免先讲第六自然段后面的文章)

  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

  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第六自然段(提前要求阅读飞向月球助读第141—143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5.听了大家的设想,老师信心倍增,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一起努力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7-22

[合集]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学教案01-29

语文教案[荐]02-10

语文教案(通用)08-06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小学语文教案11-19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