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5-12 08:23:4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热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教案[热门]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会制订简单的运动计划,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及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2.能用简单的符号、图案、数字等制作运动计划表,并说出它们代表的意思。

  3.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重点:会制订简单的运动计划,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及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难点:能用简单的符号、图案、数字等制作运动计划表,并说出它们代表的意思

  活动准备:

  1.“教师运动计划表"1 张;“幼儿运动计划表”幼儿每人 1 张。

  2.自制课件(教师抓拍幼儿进行各种运动的照片)。

  活动过程:

  1.结合课件组织谈话活动,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你喜欢什么运动?做这些运动有什么好处?

  小结:小朋友的运动真是丰富多彩。多做运动,能使小朋友长得高、长得结实;能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让小朋友少生病;运动还能让我们感到快乐。

  2.出示教师“运动计划表”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了解运动计划表中不同符号的含义。

  (1)出示“教师运动计划表”,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计划表的都有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老师几天的运动计划?

  (2)有重点地介绍运动计划中每种符号代表的含义。

  小结:制定运动计划要考虑周到,运动计划中要有运动的时间、喜欢做的运动、用什么器械、运动的个数等内容。

  3.幼儿制定运动计划,教师指导。

  (1)请幼儿说说自己想制订怎样的运动计划。

  (2)幼儿制订计划,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安排的运动项目是否合适,时间等方面是否有遗漏,及时给予幼儿提示或帮助。

  (3)引导幼儿展示交流各自的运动计划,互相提出补充意见。

  4.组织幼儿讨论运动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1)提问:在运动中要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小结:我们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让我们一起运动起来吧。

  (2)教师和幼儿在音乐中运动,感受运动的快乐。

  活动延伸

  运动后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运动时的快乐心情。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计观察 “教师计划表”、幼儿自主制定运动计划、分享运动计划、讨论运动注意事项/师幼跟着音乐动起来等环节,由浅入深,让幼儿了解制定运动计划表的方法以及运动的好处、注意事项等;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很好的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较好的达成了本次活动目标。

  1.亲身体验,经验入手。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各种运动游戏,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并了解幼儿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梳理运动对身体重要性以及运动时的快乐,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准备,也激发了幼儿爱运动的情感。

  2.提问开放,大胆放手。整个活动中,教师都采用了开放性的提问,给幼儿充分的观察、交流的机会。教师在出示“教师计划表”后,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计划表的`都有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通过自主观察,发现自己能看懂的符号以及不明白的地方,注重了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活动最后分享环节,教师提问“你能看懂他的计划表吗?”“他是怎么安排运动的?”“为什么你能看懂他的计划表”等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互相分享评价同伴运动计划表,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有层次的提问巩固了幼儿对计划表完整性的认知又发挥了幼儿主动性。

  活动中也有不足,个别地方特别是引导幼儿观察计划表时语言不够简练;评价环节教师的提炼有欠缺,过多注重了运动计划表的完整性,

  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幼儿在安排运动项目时的可行性等方面。最后的引导幼儿了解运动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时比较仓促,没有给幼儿及时提升经验。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计观察 “教师计划表”、幼儿自主制定运动计划、分享运动计划、讨论运动注意事项/师幼跟着音乐动起来等环节,由浅入深,让幼儿了解制定运动计划表的方法以及运动的好处、注意事项等;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很好的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较好的达成了本次活动目标。1.亲身体验,经验入手。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各种运动游戏,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并了解幼儿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梳理运动对身体重要性以及运动时的快乐,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准备,也激发了幼儿爱运动的情感。2.提问开放,大胆放手。整个活动中,教师都采用了开放性的提问,给幼儿充分的观察、交流的机会。教师在出示“教师计划表”后,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计划表的都有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通过自主观察,发现自己能看懂的符号以及不明白的地方,注重了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活动最后分享环节,教师提问“你能看懂他的计划表吗?”“他是怎么安排运动的?”“为什么你能看懂他的计划表”等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互相分享评价同伴运动计划表,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有层次的提问巩固了幼儿对计划表完整性的认知又发挥了幼儿主动性。活动中也有不足,个别地方特别是引导幼儿观察计划表时语言不够简练;评价环节教师的提炼有欠缺,过多注重了运动计划表的完整性,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幼儿在安排运动项目时的可行性等方面。最后的引导幼儿了解运动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时比较仓促,没有给幼儿及时提升经验。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

  2、大胆用动作表情表演歌曲,学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3、幼儿喜欢音乐并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快体验。

  活动准备:

  1、音乐《神奇的种子》歌词:小小种子爱喝雨水,晒晒太阳真温暖。神奇种子发了芽,长大开花变化大。

  2、PPT展示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充分理解歌词内容,并学会《神奇的种子》这首儿歌

  难点:幼儿在活动中能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肢体的'韵律,在音乐中大胆的表现自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图片,通过教师语言直接引出《神奇的种子》这一话题。

  小朋友们好,看,图片上是什么?(种子)今天让我们做一颗小种子,跟着音乐来看看,小种子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小种子?

  (二)、理解歌词

  1、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并理解歌词内容。

  第一遍: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师:歌曲里有谁?小种子在干嘛呢?为什么会说种子神奇呢?

  第二遍范唱:操作教具,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和情绪。

  师:小种子喜欢干什么?(爱喝雨水,晒太阳)喝了雨水感觉怎么样?(饱饱的,不渴了)晒太阳了他感觉怎么样(真温暖,暖暖的)晒了太阳喝了雨水,小种子还是小种子么?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发芽了)小种子长大了,它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长大开花)小种子真神奇,那我们来当颗小种子,现在小朋友们扭动下身体,像小种子一样快乐。

  2、朗读歌词,教师有感情的带动幼儿进行歌词朗诵。

  (三)、操作教具,学唱歌曲

  1、教师操作教具,放慢速度弹琴并大声范唱,幼儿小声跟唱。

  师:小朋友们先听老师唱一遍,然后给小种子们一个小要求,怎么样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老师可以先示范一两个动作)然后教师可以先一句一句的弹琴,让幼儿自由发挥,最后来综合动作。

  2、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并小声范唱,幼儿带情绪唱。

  一颗小种子长大是不是有点孤单,你看周围还有这么多的小种子,我们可以找一个小种子伙伴,一起表演哟。(拉着自己的小朋友,可以转转圈,互相拥抱,增加小的互动)

  3、教师尝试让幼儿唱歌,幼儿随乐边演唱歌曲边游戏

  (四)、结束部分

  小种子们累了么?累了的话,我们就安静下,小种子累了一天要睡觉了。趴在桌子上做睡觉状,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回家把这首歌唱给父母听,和父母一起感受小种子的乐趣。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中“乌龟由于不愿意说话而造成的麻烦”,并能根据图谱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乐意用指偶进行表演,体验其中的乐趣。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乌龟动图、图谱、指偶人手一份、纸偶表演场景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们中一班来了一个动物朋友,瞧是谁呀?出示乌龟动图

  (2)教师引导幼儿同乌龟打招呼:“早上好乌龟”咦可能没听见,再次用好听的声音打招呼,“早上好乌龟”。

  (3)这只乌龟怎么不理人啊,脾气可真怪!——乌龟怪脾气,见谁都不理!

  2.结合指偶表演及图谱,理解诗歌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乌龟的怪脾气好不好?为什么?(鼓励幼儿进行初步的讨论。)

  (2)第一遍完整听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师:告诉你们哦,乌龟这个怪脾气,有一天在爬山时还遇到了一些好玩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操作指偶夸张、形象地表演诗歌。

  师:孩子们,听完这首诗歌,你知道乌龟去爬山时天气怎么样?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子回答吗?(太阳红艳艳,乌龟忙爬山)什么叫“红艳艳”?(帮助幼儿重点理解“红艳艳”)同时出示图谱(太阳及乌龟爬山)

  (3)第二遍完整听诗歌,理解诗歌前半部分内容。

  师:孩子们,乌龟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动物朋友?这些动物朋友又对它说了什么?乌龟又是什么反应?这次请你带着问题再来仔细的听一听。

  教师第二遍操作纸偶,表演诗歌。

  提问:乌龟遇到了哪个小动物,小动物又是怎么说的?乌龟又是怎么回答的?(蜗牛说:“山路陡”乌龟不理蜗牛。青蛙说:“山路滑”乌龟不理青蛙。)同时出示相应图谱。

  (4)第三遍完整听诗歌,理解诗歌后半部分内容。

  师:孩子们,乌龟不理这两个小动物,那么它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现在请你用小耳朵仔细认真的听一听。

  提问:孩子们,诗歌的下半段讲了什么? 根据幼儿回答,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句完整回答问题同时出示相应的图谱。乌龟继续往上爬,爬到哪里摔下来了?它是怎么摔下来的?说了些什么?(乌龟爬到半山腰,四脚一滑喊:“不好”)山路好像大滑梯,一滑滑到哪里?(山谷底)乌龟摔得怎么样?他还是怎么样?(摔得头昏眼又花,乌龟还是不说话)

  提问:乌龟不说话,有没有人来救他?为什么没有?引导幼儿理解乌龟因为不停话、不说话导致没有人来救它(乌龟不说话,有谁来救它?)

  (5)再次探讨,乌龟的怪脾气 提问:孩子们,听完整个诗歌,你觉得乌龟这个不说话,不听话的怪脾气好不好?为什么?如果乌龟没有这个怪脾气会怎么样?

  (6)结合图谱,完整朗诵诗歌

  现在请你看着图谱完整的念念这首诗歌。

  3.指偶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自由结伴角色表演

  孩子们,你们的椅子下面都有一个指偶,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朋友,和你的同伴一起边玩指偶边念诗歌,注意哦要把表情语气也演出来哦

  (2)分角色指偶表演

  现在我想请三个小朋友上来演一演,演之前先商量一下各自的角色以及说的话,同时如果选择了乌龟,请你把它怪脾气的样子也演出来好吗?还有边演也要边大声地念诗歌,如果你忘记了可以看看电视上的图片。其他小朋友也是有任务的哦,请你们当小小评委,仔细看他们的表演之后提出一些建议。

  4.迁移延伸,由乌龟怪脾气反思自己言行 提问: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玩的诗歌《乌龟怪脾气》,诗歌中的乌龟它有怎样的怪脾气啊?(不听不说)那我们班级里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你自己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怪脾气吗?应该怎么改正?

  活动反思:

  《乌龟怪脾气》是一首有趣的诗歌,里面讲述了怪脾气的小乌龟由于不爱说话,不听别人的劝说而造成麻烦。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根据图片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乐意用纸偶进行表演,体验其中的乐趣。整个活动组织下来,虽然孩子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说说诗歌、玩玩纸偶,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觉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上

  分析诗歌的内容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预设诗歌的哪几句话会成为幼儿学习的难点。整个活动下来我对教材的分析不够透彻,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诗歌的第二句“太阳红艳艳”我原本以为幼儿能过理解“红艳艳”一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过多停留,但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导致后面环节的每当念到“红艳艳”一词时有太多的停顿。 改进思考:考虑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对诗歌中的难点部分进行梳理。如“红艳艳”一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天气好可以怎么说?”“我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词叫红艳艳,它代表了天气非常好。”

  二、活动前教具的准备上

  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我原先的活动设计,在活动前我制作了ppt课件即符合诗歌内容的几幅图画以及人手一份的纸偶,但是在活动组织中却发现ppt课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幼儿在朗诵诗歌时多是在我的引导下,而不是图画的引导下,ppt失去了它提示的功效。而在表演环节,缺少表演场景幼儿无法投入到表演中,没有给予幼儿商议角色、话语的机会,幼儿没能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表演经验的积累。 改进思考:完善课件,制作更详尽的诗歌图谱,如每句诗歌都有相应的提示图谱,这样更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提供一个表演的场景,幼儿可在场景中操作纸偶。给予幼儿商量角色话语的机会,其他幼儿在表演结束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活动环节的设计上

  原本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通过操作纸偶引导幼儿与乌龟打招呼但是乌龟不理人,引出乌龟的怪脾气,但是在活动中却发现孩子们纠结于乌龟是假的,如何让它说话。而缺乏经验的我,也尝试反复引导幼儿乌龟有个不说话的怪脾气。环节二:通过欣赏纸偶表演,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一共让幼儿欣赏了两遍诗歌,第一遍欣赏完后,想让幼儿说说乌龟遇到了什么麻烦,根据幼儿的回答,慢慢引出诗歌中的句子,同时适时加入第二遍欣赏,以此初步完整理解诗歌。但是在真正组织活动时,我只是片面的照顾到了个别幼儿的经验,而忽略了集体幼儿的经验,没有把关注个别幼儿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在第三个环节根据图片完整朗诵诗歌时,幼儿只能断断续续地说。环节四:纸偶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了三次表演的机会,一是选择一个喜欢的纸偶,分角色扮演;二是三个纸偶同时戴上扮演;三是个别幼儿上台表演。组织实施时发现由于孩子们对诗歌没有充分理解,同时缺乏表演经验,整个表演环节没能真正帮助孩子们去理解诗歌。

  改进思考:环节一:改静为动,将静态的纸偶换成动态的乌龟动图。充分考虑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入对乌龟怪脾气的初步探讨。环节二:改两遍欣赏为三遍欣赏,同时问题的递进性。第一遍完整听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第二遍完整听诗歌,理解诗歌前半部分内容。第三遍完整听诗歌,理解诗歌后半部分内容。加入对乌龟怪脾气的第二次探讨。环节三:改被动为主动。给予两次表演机会,第一次自由结伴表演;第二次分角色表演,同时给予幼儿自由商讨角色话语的机会,鼓励其他幼儿参与评议,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环节四:迁移延伸,引导幼儿由乌龟怪脾气反思自己言行。

  四、活动组织中提问的技巧上

  在提问的技巧上一直是我的软肋,在这次活动中也是如此,结合以上改进思考重点讲讲第二环节中一些提问方式,在第一遍欣赏时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学会“红艳艳”一词,因而提问的重点放在“天气怎么样?”第二遍欣赏,让幼儿带着问题理解诗歌前半部分内容,如“小动物说了什么?乌龟又是什么反应?”第三遍欣赏将问题的重点放在“诗歌的下半部分讲了什么?”

  五、由集体活动到主题设计、实施的一点反思与感悟

  《乌龟怪脾气》来源于主题活动《我对你说》,以往实施主题活动,虽然考虑到区域角色材料的投放,主题墙的设计等,但是总觉得板块与板块之间是割裂的,孩子们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获得的发展不明显,吴老师给了一些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实施主题时,首先要研究在这个主题背景下,可以发展孩子哪方面经验,然后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考虑到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顺序,区域角色活动的材料,日常活动等等,将课程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以往我们总是关注老师怎么教,如今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更要关注孩子怎么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中班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一个邮包》是中班主题“周围的人”中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孩子们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又很有教育价值。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这样的不文明现象是有存在着的,因乱扔垃圾而引发了相互争吵产生矛盾。因此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更能让孩子们去认识同伴之间的那份友情,体验相互关心与友好交往。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接触、了解周围生活环境的人、事、物、理解并遵守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学前期幼儿所要获得的基本经验。”

  在活动中,通过故事,引入现实生活中,从自己出发,从班级出发来寻找文明的事,大家都来争做一个文明的孩子!

  对于目标的制定,想通过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来引发孩子对与故事的猜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对于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目标取向。

  在环节的架构上,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轻松谈话——引出故事”,第二环节“欣赏故事——表达想法” ,第三环节“交流讨论——文明行为”三个环节目标清晰,层次递进。语言活动可以充分地让孩子们进行表达。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第二环节也是完成第一目标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一个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故事环节而展开的,层层递进。孩子们在边看边思考的过程中,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入到现实生活中,狗熊先生的不文明行为引起孩子们关注到班级中的文明行为,注重自身行为的习惯,也更好地爱护自己的班级。

  目标:

  1、理解“一个邮包”的故事内容,猜测故事情节,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争做文明的好孩子。

  准备:课件、文明图片

  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出故事

  1、图片1:看,狗熊先生收到一个邮包,你们知道什么是邮包吗?

  2、猜一猜,邮包里会有什么的.东西呢?

  二、欣赏故事——表达想法

  (一)第一段(图片2、3、4、5、6、7、8)

  1、你喜欢这样的小区吗?为什么?

  2、狗熊先生扔了哪些东西?

  3、怎这么美丽的小区会变成什么样?

  4、熊猫太太这时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如果你是熊猫太太你会怎么做呢?

  (二) 第二段 (图片9、10、11、12、13)

  1、狗熊先生认识这些“礼物”吗?

  2、这是谁送的“礼物”?

  3、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还给狗熊先生呢?它想告诉狗熊先生什么呢?

  4、狗熊先生看了这些东西和信的时候他会想什么呢?

  5、狗熊先生会怎么做呢?

  小结:只要我们注意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小区才会这样的美丽、干净。

  三、交流讨论——文明行为

  1、刚才你们教了狗熊先生不要乱扔垃圾,做一个文明的人,那么在班级里你们会做哪些文明的事呢?(幼儿自由讨论)

  2、交流并出示相应的图片

中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熟悉而且很感兴趣的事,为了让幼儿在一节课中不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出发选择了本次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得知识,即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现《纲要》倡导的精神。

  活动目标:

  1.愿意用语言、动作表现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知道不同的动物脚的数量也不一样,产生了解动物的兴趣。

  3.学习词语:又轻又巧、蹦蹦跳跳、大摇大摆、横行霸道。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草地背景图、数字卡片

  动物头饰:小鸡、小兔、螳螂、螃蟹、蜈蚣

  动物图片:小鸡、小兔、螳螂、螃蟹、蜈蚣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它是谁"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草地上边来了很多的小动物,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1.师:它是谁呀?(出示只露小鸡脚的图片)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啊? 小鸡有几只脚呢?(2只脚)

  它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学一学?(学习词语:又轻又巧)

  2.师:又一只小动物走过来了,它呀有四只脚,猜猜它是谁?

  刚才小朋友说的都有四只脚,那它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看。(出示小兔子图片)

  小兔子是怎样走的呀路?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学习词语:蹦蹦跳跳)

  3.咦!这是谁,你们知道吗?(出示螳螂图片)它有几只脚啊?(6只脚)

  六只脚的螳螂是怎样走路的呀?谁来学一学?(学习词语:大摇大摆)

  4.师(出示螃蟹图片):螳螂有六只脚,有一个动物它的脚比螳螂还要多呢,我们来看看会是谁呢?(螃蟹 )

  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螃蟹有几只脚啊?(8只脚)

  师:螃蟹是怎样走路的?谁来学学?(学习词语:"横行霸道")

  二.欣赏、理解故事。

  师: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到草地上去干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听完故事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数脚》。

  1.幼儿听故事的前半部分。

  师:小动物来到草地上干什么呢?小鸡怎么说的?小兔、螳螂、螃蟹是怎么说的呢?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动物和数字卡片)

  师:小动物们正说着,这时候谁来了?小蜈蚣知道自己有多少只脚吗?我们继续来听故事。

  2.幼儿听故事的中间部分。

  师:小蜈蚣知道自己有多少只脚吗?为什么小动物们数不清楚呢?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脚?小朋友,你们来帮助蜈蚣数一数它有几只脚好吗?(出示蜈蚣卡片,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数脚)

  小蜈蚣到底有几只脚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最后,听听故事是怎么告诉大家的。

  3.幼儿听故事的结尾部分。

  师: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脚?(根据回答出示动物和数字卡片)

  三. 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师:(数脚)这个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一遍故事,听时,老师有个要求,当故事中出现哪个小动物时,你们就大声地说出它有几只脚,再一起学学它走路的样子。小动物帮小蜈蚣数脚时,小朋友也来帮着一起数。

  四.扩散思维,进行迁移。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小鸡有两只脚,小兔有四只脚,螳螂有六只脚,螃蟹有八只脚,蜈蚣有四十二只脚,那除了故事中出现的这些动物你还知道什么动物?它有几只脚?

  (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师:有些动物有的小朋友不知道它有几只脚,那就请你们回家查一查资料,找一找它们到底有多少只脚,找到后到幼儿园来告诉给大家听。

  五.听音乐,表演"走路",结束活动。

中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我园特色活动为纸艺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我们剪纸课题方面的小班原创活动《孔雀开屏》。执教的老师将剪纸技能巧妙地设计在一个有情景的活动中,教孩子运用对称剪法,按一定距离练习剪平行线,给生病脱毛的小孔雀剪羽毛,孩子们在有情景的教学活动中学得很投入很感兴趣。当时坐在后面听课的我也被孩子们那专注的表情所感动。活动后,我就寻思着能否借着这个剪纸活动,在我们班也设计一个类似的、但学习技能要有所提高的剪纸活动,于是我就想到了让小班孩子剪鱼骨头的设想。剪鱼骨头首先要剪小鱼轮廓,还要在平行剪的基础上进行间隔剪,剪出小鱼的一根一根鱼刺,这比剪孔雀羽毛在技能上提升了一步,看来应该能在我们中班开展。于是我就把剪鱼骨头的技能融进《乐乐猫吃鱼》这个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剪的新技能。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在目测的基础上,间隔剪出一根根的鱼骨头。

  2.在"吃小鱼"的过程中,体验剪纸游戏的乐趣。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彩纸、剪刀、线、小猫头饰。

  (三)活动过程:

  1.认识乐乐猫。

  ——师戴上小猫头饰和小朋友打招呼:"嘿!我是乐乐猫,知道我最喜欢吃什么吗?"——今天,我想请你们来吃鱼!

  —那我们先去钓鱼吧!

  2.乐乐猫吃鱼。

  ——教师先把彩纸长边对折,单边拿住,开口朝上。

  ——先剪出小鱼的轮廓,师以乐乐猫身份说:"我家住在山顶上,我先要滑到山谷再翻过一个山坡才能到钓鱼的池塘。(教师边说边在对折的长方形纸的开口一端斜斜朝单边剪一刀,剪出小鱼的三角形尾巴,然后让幼儿照着以前剪山坡弧线的方法剪出鱼的身体。)—师模仿乐乐猫的口气吃小鱼,边吃边示范剪鱼骨头:小鱼真香呀,我已经等不及要吃了,先在小鱼嘴巴上舔一舔,舔出一个小缺口(师在小鱼的头部剪出一个小半圆做小鱼的嘴巴)。

  ——小鱼的身体我最爱吃了,我要找一个最大的地方一口咬下去,请你们帮我看看哪里的鱼肉最多?(让幼儿明白有弧度的地方是鱼肚子,单边是鱼背这个概念)我要一口一口慢慢吃(师在双边处按一定距离往单边剪,不能剪得太接近单边也不能离单边太远),一块鱼肉吃完了,露出一根鱼骨头,再吃一块鱼肉,又露出一根鱼刺(一隔一地剪出一个个空缺,剪出鱼刺)。

  ——看看还有哪里也可以吃?(眼睛和尾巴)我最喜欢吃鱼眼睛了(师在小鱼的头上剪一个半圆当小鱼的眼睛)——乐乐猫拿着鱼骨头舔舔嘴巴,拍拍肚子(将剪好的鱼骨头展开给幼儿欣赏):"小鱼真好吃,我们一起来吃小鱼吧!"——幼儿当小猫,学乐乐猫样子吃小鱼,用剪刀吃出一条条鱼骨头。

  ——师指导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帮助他把鱼骨头吃出来。

  3.晒晒鱼骨头。

  ——师:刚才我们都学了乐乐猫吃了小鱼,把鱼骨头吃出来了,鱼骨头扔了挺可惜的,我们把鱼骨头穿起来晒晒,等我们肚子饿的时候还能吃。

  ——让幼儿把穿好线的鱼骨头挂到展示板上,引导幼儿欣赏。

  ——请幼儿来说说哪条鱼骨头吃得最干净、最完整。

  分析与反思:

  剪纸活动《乐乐猫吃鱼》,总的来说活动的流程比较顺利,孩子们在"钓鱼"、"吃小鱼"的情景中愉快地学习新的剪纸技能,体验到剪纸游戏的快乐。将剪纸技能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情景中,孩子们是很喜欢的,孩子在活动中的探索也是积极主动的,特别在"吃鱼"中,很多孩子吃完一条还嚷着"没吃饱",还要吃一条,有的孩子甚至一下子吃了三四条,可见孩子对剪鱼骨头的兴趣之高,但热闹过后也突显出一些细节方面的忽视。

  其一是教师角色语言的.不统一。

  在活动中教师是以乐乐猫的身份出现的,应该来说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就是一只乐乐猫的角色,但在实际的引导语里,我一会说"老师",一会说"乐乐猫",给孩子的感觉是老师一会儿在情景中,一会儿又在情景外,没能很好地统一自己的角色语言。我也知道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很重要,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细到每个词都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我想这次的疏忽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重视,使自己的角色语言尽量统一,给孩子一个统一的印象。

  其二是活动结尾情景设计缺乏美感。

  剪纸活动属于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要给孩子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乐乐猫吃鱼》的前部分我都是让孩子以小猫咪的身份跟着乐乐猫去钓鱼、吃鱼,孩子们在愉快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成功地"吃"出了小鱼骨头后,我只是让他们用一根红线把鱼骨头穿起来,晒晒鱼骨头,这个活动在此匆忙结束,没有很好地给孩子以美的欣赏。如果在此处改成让幼儿把穿好线的鱼骨头挂到课前做好的一棵树上,那样效果会更美,也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同伴剪的鱼骨头,比单纯地用线穿起来要好多了,还可以把数学方面的知识整合进来,挂在树上可以让孩子一起数数晒了几条鱼骨头,鱼骨头有些什么不同的形状等等,这样也更加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树上晒鱼骨头这样的情景会和前半部分的情景能更好地链接起来。活动设计时我只重视了如何来引导孩子能更容易完成剪的任务,而把作品的展示淡化了,而恰恰这个细节的简化也给我的这个活动大打折扣,这点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理解小袋鼠帮妈妈的画面内容,让幼儿体验能够帮妈妈做事了的长大的快乐。

  2:加强幼儿对常见蔬菜名称及对蔬菜基本特征的认识。

  3:鼓励幼儿开动脑筋,能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故事内容。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是否真的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让幼儿用各种方式表达好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1:袋鼠布偶娃娃两只。

  2:幼儿用书 小袋鼠帮妈妈

  3:教学挂图 小袋鼠帮妈妈

  活动过程:

  1, 故事引入:

  (将袋鼠布偶藏到身后,,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将故事生动形象的讲给幼儿听。

  2,复述一遍:

  有很多小朋友听懂故事勒,但还有一些小朋友内有完全听懂,老师再讲一遍。

  故事讲完毕,出示挂图:

  提出问题:这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3,引导幼儿看图理解。

  我们边看边想:故事里说了什么事情?

  请幼儿互相讨论: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些什么?小袋鼠是怎样帮助辛苦的妈妈的?

  利用教学挂图,帮助幼儿理解重要情节:

  “小袋鼠为什么要跳出妈妈的'大口袋?”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袋鼠妈妈很累的?”

  “小袋鼠又是怎么做的呢?

  4,角色扮演。

  请小朋友表演故事情节,应道小袋鼠体验袋鼠妈妈的内心感受。

  “小袋鼠帮助妈妈做了那么多的事,它心里是怎么想的?”

  5,讨论思考。

  “看完故事,你有什么问题吗?”

  6课题延伸。

  教师扮演袋鼠妈妈,今天袋鼠妈妈在菜场里买了很多菜,(白菜、萝卜、冬瓜等)我想请孩子们帮妈妈把蔬菜搬到一定的地方,分类放好。(让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的正确名称及基本特征)

  教学反思

  这是幼儿中班的一节语言课。在活动中,幼儿充分感受、体验了妈妈买菜的辛劳,他们通过对角色的扮演,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妈妈的一天之中买菜这个环节的辛劳,让幼儿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做个懂事乖孩子。

  在现代社会中,不少幼儿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长辈一定宠爱有加,因此不少家庭给予孩子的是一味的溺爱而不是正确的教导方法。在家里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活,觉得是对孩子好,其实不然:培养了孩子的惰性、不父母辛劳而顶撞父母的比比皆是。及时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仅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大大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上完这堂课,不少幼儿回到家已帮助大人做了自己能做的小事,虽然事情微小,但家长感到很欣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在活动结束回家后跟自己的妈妈说声:“妈妈,您辛苦了!”

  小百科: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07-21

中班教案(经典)03-26

中班教案(优)04-13

[热]中班教案03-20

(热)中班教案03-23

中班教案[精品]04-18

(精)中班教案04-12

中班教案【推荐】03-01

(精华)中班教案01-23

中班教案(合集)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