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3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4
目标预设
1.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2.积极探索,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验合作探究影子的快乐,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积极探索,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影,引起兴趣。
教师:嘘,听。有小动物在和我讲话呢,她说,今天是她的生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是谁呀?我们把她请出来吧。(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小猫的生日,欢迎你们来到我的生日聚会。)哦,原来是小猫啊,她还请了其他小动物来呢,看看,这是谁呀?(小狗)这时又来的一个动物,他说,要带大家到天空中去瞧一瞧。(老鹰)
二、自我探索,初步感知。
教师:原来呀,这些小动物都是用手的影子变成的,那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过你们的'影子吗?仔细找找你自己的影子。(幼儿回答)
教师:你找到你的影子了吗?你是在哪儿找到你的影子的呢?(地上,桌子上等等)
教师:那谁来说说,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站着它也站着,我动它也动等等)
教师: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形状不同的影子呢?
三、操作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老师为你们提供了电筒,长方体,三角形积木,电筒还有记录表
教师:认识这个记录表嘛?是什么意思?
教师: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去找找物体的影子。
幼儿操作。
四、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教师:实验有结果了吗?说说你们的成果吧。
教师小结:表格一中,可以知道影子的样子随物体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影子的样子和物体的形状是很相像的。表格二中,可以知道同一物体电筒位置的不同影子也会变。表格三中,可以知道灯光越强,影子越清晰。
教师:影子可真有趣,在有光的地方呀它一直跟着我们,就像好朋友一样,形影不离。
五、有趣的皮影戏,生活迁移。
教师:这么有趣的影子,老师这儿还有有趣的东西呢,我们再来看看吧。(播放皮影戏片段。)
六、延伸活动
教师:这么有趣的影子,我们到外面的阳光里找找自己的影子,一起来玩踩影子的游戏吧!
科学教案 篇5
重点:
笛福和《鲁滨孙飘流记》、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音乐家贝多芬。
难点: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绘画的艺术风格及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世界近代历史的三、四百年的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促使自然科学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同当时东方的灿烂的文化成就交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首先展示文学作品简表
提问学生:在上述表格中你读过或了解哪些作品,请学生谈。然后老师对每部作品的时代及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作品分析两部,让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角度和方法。概要如下:
一、近代文学
1.17世纪文学:
(1)法国莫里哀,代表作《吝啬鬼》,人物形象:阿尔巴贡。
(2)他以辛辣之笔、巧妙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安排,让人们在笑声中去认识封建贵族的腐朽和教会的虚伪,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现实。(3)现实意义:国王为加强王权,采取了拉拢资产阶级,打击封建贵族割据势力的策略,从而使法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得到相应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2.18世纪文学:
(1)笛福和《鲁宾孙漂流记》:j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笛福真可谓是“大器晚成”,《鲁滨孙飘流记》就是他在59岁时才开始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1719年发表之后,立即受到英国社会的广泛欢迎,从而成为笛福的代表作,奠定了笛福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k结合时代特点讲清笛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2)简要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和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
3.19世纪文学
(1)雨果和《巴黎圣母院》。介绍写作背景;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他极力宣扬和推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爱情”和“仁慈”可以改变社会,创造世界,同时,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尽情地抨击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丑恶。《悲惨世界》,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作品。
(2)作家巴尔扎克及其《人间喜剧》。①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②《人间喜剧》的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现实主义精神不仅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和矛盾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对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贪得无厌的剥削本性的揭示,即使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对于社会发展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它的剥削阶级本性也已经表现得相当充分,这种剥削阶级的本性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被展示的淋漓尽致,毫发毕露。③了解几部最出色的小说,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④简单介绍巴尔扎克文学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
(3)简要介绍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
(4)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他的诗歌吹响了反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号角。
(5)果戈里和《钦差大臣》。时代背景: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理论的俄国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基于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品:《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的著名讽刺喜剧。
(6)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地位: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是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巨著,描写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他的另外两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泰戈尔和《戈拉》:他是闻名世界的优秀作家和诗人,《戈拉》广泛反映了近代印度的社会生活。
(8)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地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写了大量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广泛地描写了美国黑暗现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描写“文明”和“礼法”的白人少年哈克和逃亡黑奴吉姆之间的深厚友谊,最后经过激烈斗争,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它是马克·吐温创作高峰的标志。
二、近代艺术
1.近代绘画:(讲解每个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及特点)
2.近代音乐:请学生列举著名的近代音乐家及代表作品,教师对音乐家的贡献及特点略加说明。
3.近代建筑;(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讲明近代宗教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以凡尔赛宫为例讲述文艺复兴后的宫室建筑。(3)以泰姬陵为例讲述东方国家的建筑。
三、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课后的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活动课的时间向全班同学做以介绍。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 玩摆
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
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猜想:
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师:
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
我们的研究方案 第( )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
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
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通过又一轮的实验,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师:
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
能。
师:
(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生: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
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
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
不一样快。
师:
为什么?
生:
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
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
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
想!
师: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绳的长短 有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27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科学教案07-26
昆虫科学教案12-17
【精华】科学教案10-04
科学教案【精】12-08
(推荐)科学教案11-16
科学教案(荐)09-02
实用的科学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