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儿园小班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感知木耳在水里泡发后的有趣现象。
2、运用多种方式,体验木耳的不同变化,感受快乐。
3、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干木耳、水、盆活动过程:
(一)品尝木耳菜,感受木耳做菜后软软的特性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品尝一道好吃的菜。
师:吃好的小朋友快来告诉我有什么感觉?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呀?(软软的—这个词语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香香的———这是你品出来的味道!)师:看你们吃得香香的,一定很美味,这道菜吃到嘴里软软的,很鲜美。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鸡蛋,那黑黑的是什么呢?)谜底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去找一找吧。
(二)观察干木耳,了解干木耳的特征师:黑黑的东西是木耳,我们来看看,这个木耳长什么样子呢?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搓一搓,也可以闻一闻,说说你的感觉。(硬硬的———你的感觉和我是一样的;小小的—————你是看出来的;黑黑的————颜色你也看出来了,有味道———这是木耳特有的香味,我们一起来闻一下!)师:干小木耳小小的,硬硬的`,我们来学一学他的样子。
师:咦?干木耳小小的硬硬的,刚才吃的木耳却是软软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是生的干木耳,他还会变魔术呢!
(三)运用多种方式,感知体验木耳泡发的有趣变化1、实验操作,感知木耳泡发后的变化师:我们请热水朋友来帮帮忙,把小木耳轻轻的放进盆子里,小心热水烫,让小木耳泡一会儿。
(1)幼儿操作,感知。
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木耳和水,请你也去试一试,看看木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你可以去看下别的小木耳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看看你的木耳这时发生哪些变化了?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讲解观察结果,得出干湿木耳的不同师:你的小木耳在热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用动作来学一学!我们一起学一下!
师:你用手摸到泡热水后的木耳有什么感觉?谁会用动作学软软的感觉?
师:小木耳泡了热水澡以后啊,慢慢变大变软了,在热水里翻个身子。谁会学学它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体验游戏"变呀变",感受快乐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变呀变"的游戏,快干干的小木耳快到我身边来吧!你们泡发出来了以后,我还会炒一盆香香的木耳菜呢。让我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做干木耳学得最象,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身体抱得紧紧的真象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慢慢变大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哦!让我摸下有没有泡发开了!老师检查:真的一个个泡得软软的大大的,看来好炒菜了!快让我撒点佐料,炒一炒!(老师这里炒一下:这个木耳可真香啊!那里炒一下:这个木耳一定很好吃……(跟着音乐做小木耳,随着音乐慢慢变大。教师扮演炒菜者翻炒木耳。)师:一大盆香香的炒木耳做好了,让我来品尝一下吧!啊呜啊呜,真好吃!游戏好玩吧!请你们轻轻地回到位置上去。
(四)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1、通过课件,了解更多泡发食物。
师:我们的小木耳可真会变魔术,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一下子吃不了,人们就会把他们晒干,以后要吃的时候就用水把他们泡发开,再做做吃。来看看还有哪些食物也可会玩泡发小魔术的。
2、结束活动,延伸内容师:会玩泡发魔术的东西还真不少呢,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哪些食物也会玩这个小魔术的,去告诉更多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滑梯。
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滑梯造成伤害,增强安全意识。
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配套: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小熊玩滑滑梯》。
活动指导:
1、观看滑滑梯,介绍规则。
组织幼儿仔细观察大班哥哥姐姐玩滑滑梯的情形。
提问:哥哥姐姐们在玩什么?他们是怎样玩滑滑梯的.?
交代玩滑滑梯的规则:滑滑梯只有一座,大家要一起玩,人多时应排好队,不拥挤,不推拉,一个跟着一个往下滑。
2、欣赏故事,知道方法。
出示教育挂图,讲述故事《小熊玩滑滑梯》。
引导语:滑滑梯真好玩,要怎么玩才安全呢?我们一起听听故事《小熊玩滑滑梯》。
交流与讨论:小熊为什么受伤?
通过讨论了解小熊用不正确的动作玩滑滑梯,所以受伤了。
启发幼儿思考:怎样玩滑滑梯才是安全的?玩滑滑梯时如果做了不正确的动作,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
小结:玩滑滑梯时,要沿着滑滑梯台阶一阶一阶地往上走,走到顶后坐稳,两手扶着滑滑梯的两边,两条腿并拢往下滑。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滑梯,就会像小熊一样跌跌头或者摔断胳膊,发生危险。
3、游戏体验,感受快乐。
提出一起到户外玩滑滑梯的故事,知道了玩玩滑滑梯的正确方法,现在我们都到外面玩滑滑梯,相信大家一定能遵守纪律,注意安全,你们玩的时候老师会给大家拍照,看谁滑得好!
幼儿玩滑滑梯,教师拍照,重点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玩滑滑梯,表扬玩得好,玩得对的幼儿。
活动延伸
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其他大型玩具正确玩法的安全教育,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故事演示、讨论等方法,使幼儿学会了溜滑梯的正确玩法,懂得了不正确的玩法会发生危险,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安全意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模仿集中有趣的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
2.能根据儿歌内容快速反应做动作。
3.知道运动能使人健康。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长颈鹿、小鸟、小象、小白兔、小花猫等动物头饰若干;人体结构图一张;小动物动作挂图一张;铃鼓一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引出活动。
(1)鼓励幼儿说一说、试一试自己的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在人体结构图上记录身体能动的部位。
(2)结合挂图,引导幼儿看看、说说图中的运动项目,并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2.请幼儿一起做模仿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1)教师边说边示范动作,幼儿边说便跟着教师做动作。(张大嘴、点点头、转转腕、扭扭腰等。)
(2)请幼儿示范动作,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动作。
3.引导幼儿开开心心动起来。(幼儿每人选择喜欢的动物头饰带好)
(1)教师边示范动作边念儿歌《动起来》
附儿歌:
动起来
我是一只长颈鹿,抬头挺胸走。
我是一只小小鸟,飞呀飞的高。
我是一头小小象,摔着鼻子走。
我是一只小白兔,轻呀轻轻跳。
我是一只小花猫,喵、喵、喵。
(2)鼓励幼儿听儿歌做动作,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四散站好)
教师拍铃鼓,说一句儿歌,幼儿做一个动作,教师停止念儿歌,幼儿立即停止动作,无论什么动作,每人要保持原动作,静止不动。
活动延伸:
可根据儿歌创编其他小动物的动作,反复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孩子们很喜欢模仿小动物做动作,他们喜欢像小鸟一样飞,像小兔那样欢快的跳跃。在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愉悦了幼儿的身心。
小百科:运动,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且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行为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在小班《熊的故事》这一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幼儿在前期已经对大小比较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对《三只熊》的故事有极大的兴趣,因此结合音乐活动,将内容延伸到音乐中的低音与高音,通过熊爸爸与熊妈妈的形象,使幼儿在游戏中熟悉、辨别低音与高音。
活动目标:
1、在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情境中,试着根据听辨音的高低表现三只熊的特征。
2、愿意跟唱歌曲,感受家庭的甜蜜。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能够进行大小比较
2、材料准备:PPT、音带
3、重难点:听辨音的高低
活动过程:
媒体操作:播放第一张PPT
一、小熊出来玩
1、小小熊来了·今天有个好朋友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学本领,看看是谁呀?
(出示小熊,并与幼儿打招呼)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小熊们,让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媒体操作:点击第一张PPT上的喇叭按钮,旋律律动
·小熊玩累了,我们回家休息吧。
2、小熊的家·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熊宝宝家做客,想不想去呀?我们先来看看熊宝宝的家。
媒体操作:在第一张PPT上点击,直到小熊行进到小屋前,点击进入第二张PPT
·小熊的家里可能住着谁?
小结:在这幢美丽的大房子里住着三只小熊,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
二、到小熊家做客
1、熊爸爸来开门·我们一起来敲敲门,听听小熊家的谁会来开门呢?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敲门,学说'你好,请问有人在家吗?')(教师在钢琴低音区演奏旋律)
·你觉得可能是谁走出来开门?
小结:声音听上去低低的、重重的,果然熊爸爸走出来开门了。
媒体操作:点击第二张PPT,出现熊爸爸·熊爸爸长得什么样?
·熊爸爸长得那么胖,它会怎么走路?(请个别幼儿学学)
小结:熊爸爸胖胖的,肚子圆滚滚的,走起路来慢悠悠。我们一起来学学熊爸爸走路。(幼儿模仿,教师钢琴低音伴奏)
2、熊妈妈来开门·我们再敲敲门,听听这次谁会来为我们开门。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敲门,学说'你好,请问有人在家吗?')(教师在钢琴高音区演奏旋律)
·这次可能是谁走出来开门?为什么?
小结:声音高高的、很好听,熊妈妈来了。
媒体操作:点击第二张PPT,出现熊妈妈
·熊妈妈长得什么样?
小结:熊妈妈很苗条,走起路来扭扭扭。"(幼儿模仿,教师钢琴高音伴奏)三、三只熊来表演
1、三只熊唱起来
·小熊一家请我们到他们的房子里去玩。
媒体操作:进入第三张PPT后,先点击PPT中的.喇叭,紧接着再播放PPT中的FLASH
·听,熊宝宝一家还为我们唱起了歌呢。
媒体操作:进入第四张PPT,点击PPT中的喇叭(教师先念歌词后范唱)
2、三只熊跳起来
·三只熊相亲相爱在一起,还跳起了舞(教师示范)
·你最喜欢三只熊里的谁?
3、小小熊跳起来。
·想不想和熊宝宝一起来跳跳舞呢。(教师带领幼儿模仿)
·这首好听又有趣的歌的名字就叫做《三只熊》。下次再到小熊家去做客吧!
四、结束活动
附歌曲歌词:
有三只小熊住在一起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熊爸爸胖胖的熊妈妈很苗条熊宝宝很可爱一天一天长大了
活动反思:
教师在活动中提问准确,能关注幼儿的表现。当个别幼儿出现不合拍时教师能及时的指导,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聆听音乐以及用声势动作表现音乐时幼儿情绪好,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在最后的合作中能专注的看指挥,达到三声部合奏的效果。
在活动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对重点目标的达成度关注的不够,如果请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奏中能调换一下角色会更好。另外在乐器的摆放和乐器的选择上在进行细致的斟酌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撕纸片是小班孩子比较初级的手工活动。让不太有目的的撕纸活动在一个游戏的情景中进行,是本活动的设计思想。
活动在想象的情景中开始,在玩耍中撕纸,利用已有的环境积累有关色彩和数的经验,是一个体现整合意识的活动。
当然,活动是以本班孩子的原有经验为前提的,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相当的“1”和“许多”的数经验,那么,在活动实施时,老师就可以让孩子在数数中完成“捡纸片”的游戏。如此,可以变化多样。
内容与要求
1、在撕撕玩玩彩纸中,感受彩纸的色彩和数量不同。
2、在想象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黄、绿、蓝等彩色纸条若干;塑料小筐人手一只。
过程与指导
一、彩纸像什么
1、(出示彩纸条)这是什么?(五颜六色的纸条)你们看看这像什么?(抖动纸条:像花、像烟火等)
——让孩子在自由的想象中,充满激情地进入活动。
2、(拿一张纸条边撕边示范)我把纸条变成了什么?我把一张纸条变成这么多的小纸片。 ——这是示范,动作要清晰。
3、我们在过节和高兴的时候,就把它撒在空中。(把准备好的彩色小纸片撒向空中)哦,过节啦,好高兴啊。
——激起幼儿玩耍的兴致。
二、撕纸条
1、你们想高兴吗?你们想过节吗?桌上有这些彩色纸条,你去把它变成小纸条,越小越可以飘起来,看。
——激发幼儿撕纸的.愿望。
2、幼儿撕纸,老师指导撕纸,小纸片放在塑料小筐里。
三、过什么节
做完了吗?我们来过节吧,过什么节呢?(好,过节)来,一起来往上抛,过节啦!啊,过节真开心啊!
——在玩耍中,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
四、找颜色纸片
1、你们看,地上都是小纸片。(举起红色小纸片)你找出这种颜色的小纸片,找到了吗?这是什么颜色啊?(同样的方法找黄、蓝、绿)
2、请你找红色的纸片。(听语言指令找颜色纸片)
——小年龄孩子的认知特点是先对照实物后,才能说出名称。
五、一片和许多片
(把手上的任何一种颜色的纸片放在筐里)看,你们手上的一片纸片,放在一起变成多少纸片?(可以反复)
——感受“1和许多”,积累相应的经验。
六、什么东西是这个颜色
这是黄纸片,什么东西是黄色的?(大胆发散的,得到同颜色的纸娃玩)送你一个黄宝宝。
——认识的颜色与孩子的生活相联系。 这里还有许多颜色宝宝,我们明天再玩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玩一玩、看一看中,对物体下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乐于身体动作表现物体下落的样子,并尝试进行语言描述
3、初步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培养幼儿对常见的物体掉下来的方式感兴趣,以及培养孩子初步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在相互学习中提高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通过游戏,让幼儿自由尝试观察、探索,用身体动作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再将动作转化成语言,并初步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教学准备:
1、羽毛、沙包、纸条、积木、彩带等各种落体
2、红、绿魔术盒各一个,箩筐若干
3、大记录表一份,幼儿记录表若干
4、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一)介绍材料,引出问题。
1、请幼儿在魔术盒里摸一摸、猜一猜
今天老师带了两神秘的箱子,里面藏着一些不同的、有趣的东西请你们上来摸一摸。
先请一个孩子来红箱子里摸一摸(羽毛、纸条?树叶)
拿在手上感觉怎么样?(引导:重的还是轻的)
再请一个孩子上来到绿箱子里摸一摸(积木、盖子、小夹子)
拿在手上感觉怎么样?
现在陈老师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一松,他们就会怎么样啊?(掉下来) 那你们猜猜**掉下来和**掉下来的样子会一样吗?(幼儿猜测)(**具体东西要看幼儿从箱子里摸出什么)
二、摆弄落体进行自由感性探索。
(一)第一次自由探索。
1、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玩一玩,观察它们下落的情景。
那到底**和**掉下来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请小朋友自己去找答案。
老师在后面放了**、**还有其他好多好玩的东西,请你们都去玩一玩。你可以一样一样地玩,也可以两样一起玩,看看他们落下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2、 进行讨论。
(“小客人都玩累了,咱们先把它们送回家休息吧?记住,可别把小客人丢了呀!”)
刚才你玩的是什么呢?那请你来用动作模仿一下,他是怎么样掉下来的。(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
能不能把它掉下来的样子说出来呢?(引导幼儿进行语言描述)
3、小结:
师:羽毛、树叶、纸条都是摇摇晃晃、飘呀飘、飞呀飞……地掉下来的(具体描述语言看上课情况定)。那积木呢?积木是怎么样掉下来的?(幼儿操作后发现积木是直直的快快的掉下来的),还有我们刚才玩的还有哪些东西是和积木掉下来的样子是一样的呢?
4、师幼共同尝试用“画”的方法记录。
羽毛、花瓣、纸条、……掉下来的样子,我们会说,也会做,真能干。咱们来做一回小小记录员,把他们掉下来的样子,一起和老师用学过线条把它们画出来吧。(引导的.语言把物体下落的过程和相应的线条结合起来,例:小积木是直直地落下来,我说:“噢,小积木是直直地落下来的,那它象我们学过的哪个线条呀?”当孩子们说出直线后,我们又一起用手在空中画出了这个线条,教师并在大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二)第二次自由探索
1、 请幼儿玩玩桌上其他东西(彩带、沙包、餐巾纸、拼图碎片等)看看东西是怎样掉下来的,可以与同伴交流、观察东西掉下来的情景并尝试自己用画画的方法把他记录下来。(幼儿操作记录表只有两种需要记录的材料)
2、评析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是什么的,是怎么样掉下来的并再次用动作表示。
三、活动延伸
游戏:变变变
师:我做魔术师,变变变,变出什么,你们就说一说,做一做。
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的幼儿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它们掉下来的样子也非常有趣,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玩一玩吧!
反思:
在这节课上花了很多时间修改教案,自以为已经很了解全部内容,可是哪知没有完全的吃透。在引导幼儿在描述什么物体掉下来的样子过于局限,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在摆放材料的时候没有考虑幼儿兴奋的情绪,造成拥挤。而且在前期导入部分时间有点长,自身语言不够精炼,有点拖沓。
【幼儿园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教案12-20
幼儿园小班教案01-03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06-12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06-15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02-22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01-24
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09-26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1-20
幼儿园小班教案《冬至》11-24
幼儿园小班艺术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