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文原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投影片)请说出下面各组数有什么特点?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求出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二)讲授新课
1.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教师:(指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板书补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口答。
教师: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指原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子分母不用扩大?
学生讨论后汇报。
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反馈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2.作业:课本116页,练习二十五1,2,4。
板书设计
看完之后记得自己尝试着写一篇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2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0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09-08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3-2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5-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5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线段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