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小兔运南瓜》是九义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课。这一课共有三幅图,讲述了一个小兔运南瓜的故事。下面根据教材内容和口语交际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学。
一、看图说话,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1.整体观察,说大意。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连续的三幅图画,对故事的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三幅图中都有一个谁?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小兔要把南瓜怎么样?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练说。先自由练说,再同桌互说。力求说的句子必须通顺,要把意思表达清楚。
2.分图观察,说具体。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一幅图一幅图仔细地观察,具体说出每一幅图的意思。如观察第一幅图,引导思考:小兔来到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在学生能说一句完整话的基础上,再引导思考:什么样的小兔?来到什么样的地方?看见了一个怎样的南瓜?这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一口气说也许有困难,可分步指导说,力求使学生把句子表达更完整些,把图上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些。最后进行归纳,用几句话把图一说具体。观察图二时,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思考:小兔是怎样想出办法来的?可先指导学生思考:正当小兔遇到困难时,看见远处有谁?在干什么?看着熊猫骑着小车,轻快地朝前行驶着,听着那欢快的乐曲,小兔突然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小兔聪明吗?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不仅让学生弄懂了留意,而且,小兔的那种在遇到困难时,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思想在学生想象与评判中得到了渗透。第三幅图是本节口语交际课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部分。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想象,充分练说。因为有了以上观察图的经验,所以学生在观察这一幅图时,教师不必作过多的'约束,可让学生自由看图,自由想象,根据图上的内容说几句话。可以说小兔,也可以说兔妈妈,当然更可以说小兔与兔妈妈之间的^对`话。若有学生说小兔的家也未尝不可。在这里,学生可能说得不是那么具体,教师就应根据学生说的适时进行指导。侧重指导学生观察小兔的动作、神态以及兔妈妈的神态,为学生进一步想象两个人物的语言作铺垫。最后同桌^对`话练说,进行互相补充。
3.整体观察,说故事。通过以上逐图的观察与练说,学生对三幅图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提出的问题:小兔是怎么把南瓜运回家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把三幅图联系起来观察,把看过的、说过的内容进行归纳、组织、总结。可让学生先自由练说这个故事,然后再指名试说,其他同学听一听,评一评,看谁说得好。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把故事的内容说出,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注意语句表达是否完整、通顺,以规范学生的语言。
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当学生整体了解了三幅图所体现的故事内容后,教师应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培养。
首先创设师生交际的情境。教师戴上兔妈妈的头饰后,真诚地邀请一个学生与你共同表演。前两幅图的内容,可让扮演小兔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当演到小兔把南瓜滚到家门口时,师生共同表演。兔妈妈刚跨出家门口,看到小兔把那么大的一个南瓜运回来,感到非常惊讶!她手指着大南瓜,急切地问道:“小宝贝,这是你运回来的吗?”小兔两手叉腰,昂着头,挺着胸膛骄傲地说:“妈妈,难道你不相信吗?”妈妈高兴地问:“你是怎么把这大南瓜运回来的?”小兔说:“我来到瓜地里,看到这么一个比我还大的南瓜,真把我难住了,我想,怎样才能把南瓜运回家呢?正在这时,我看见远处小熊正骑着一辆小车,我想出办法来啦。车子的轮子是圆的可以滚动,大南瓜不也是圆的吗?我为什么不来试试呢。果真大南瓜就这样被我滚回家来了。”兔妈妈听后激动地说:“我的小宝宝真是个既聪明又能干的好孩子。”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评一评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口语交际的过程。可以评语言表达,可也可以评神态、动作,说说他俩的表演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学生通过评判,对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创设表演情境,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
根据图画内容,要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学生免不了要找同学配合。能否找到同学与之配合或者能否配合得好,这就很能体现学生之间是否友好相处,是否具有较强的为人处事能力。
首先,请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去找表演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自由组合表演时,教师应强调,必须讲文明礼貌,使得同学乐于和你配合。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不仅有助于双方的表演,而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然后,请几组分别到台前表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表演,仔细倾听,善意地指出同学存在的缺点,并为同学的优点喝彩。
最后,请每一位同学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件小礼物,也可以画一幅画,送给合作伙伴或者认为说得最好的同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次是记一项活动的习作训练,属于记叙事情一类的。从题目看,限定写“课余“的某种生活。“习作提示”、中说: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下棋、打乒乓球、集邮、唱歌等都是
课余生活。本次习作有三点突出的要求2第一要选好事例,应该在真实的课余生活中选择自已最喜爱的活动,再选印象最深的一两次写。第二耍围绕中心,而且这一中心应该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或锻炼体魄,或增长知识,或启迪心智,或陶冶情操。这点要求与本单元阅读训练要求——划找中心句紧密相关。第三要做到有详有略,与第十一册“注意详略”的习作要求相比应该有明显的提高。而这就成了本次习作的难点。
训练目标
1.会选择有意义的课余生活作为习作内容。
2.学会有详有赂地记叙活动过程 。
3.感受丰富的课余生活,发展自己的爱好。
训练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带课余生活照片,印发习作范文《我爱集邮》,自设填空灯片。
课时目标
1.审清题目,知道本次习作的要求,学习范文《我爱集邮》
2.指导选材,口头作文,开始习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
1.引言。同学们,我们是毕业班的学生,将要离开这所学校了。但老师还有一件心愿没了,就是不知道同学们在课余常参加哪些活动,有哪些收获?如果我知道这些情况,今后也可以向你们的初中老师介绍。同学们能不能来介绍介绍你的课余生活,了结老师的这桩心愿?(板书:我的课余生活)
什么叫课余?
课余就是指除在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如每天放学以后,双休日及其他节假日。
2.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准备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照片,带来了吗?现在请你拿出来,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介绍。最好采用以下的句式:
(灯片出示)
我在课余喜欢( ),看,照片上的我( ),
参加这项活动能( )。或( )是我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能( )。
小结:看来,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的喜欢下棋、打乒乓球,这是体育活动;有的喜欢集邮、唱歌,这是文娱活动;还有的喜欢游山玩水、养鱼种花等活动。
二、展示生活。
1.片断细说。
刚才你们用一句话总体介绍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但我的印象不深刻。你们能不能把某个生活过程说得详细一点,譬如动作过程、语言心理过程,请大家想一想再说。学生细说生活片断(可先小组讨论再指定说)。
2.评议指点。
××同学的介绍挺有条理,他把过程说得较细。××同学介绍他和表哥下棋,说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还说了表哥的神态和语言,但不能说自己的神态怎么怎么,因为自己的神态是“看”不见的,只能“感受”到。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仿佛在看一场电影。他把事情说得有声有色,让人像在看一场电影。
三、反映生活。
1.提出建议。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介绍,老师感到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了一小部分同学的课余生活。但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大家一个一个都介绍,大家说怎么办?好!呆会儿请大家写。在写之前,老师要告诉大家,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有的同学把偶然参加的一两次活动作为课余生活;二是有的同学课余生活是不健康的或危险的,如射弹子,晚上去掏墙洞捉鸟等,还有的课余生活完全是为了玩,没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介绍好的课余生活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学习本次的习作要求及提示。
2.学习“习作要求”及“提示”。
自读、思考: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注意什么?
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介绍自己的
课余生活。要注意3点:确定中心,选好事例,有详有略。
(板书:确定中心、选好事例:有详有略)
讲解:确定中心就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有积极意义的一种活动写(补充板书:最喜爱,有意义),选好事例就是选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次来写(补充板书:印象最深),并且详写跟中心有关的内容(补充板书:详写跟中心有关的内容)。
3.学生试写,反映生活。
题目可用指定题《我的课余生活》,也可以自定——以课余生活的名称作题目中的主要词语,如《我爱集邮》、《课余栽培乐趣多》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柔和、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目标
通过讲评,例文比较,进一步修改习作及誊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写作5分钟。
二、讲评指导(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巡回辅导,并有意识地挑选习作)。
同学们基本上把自己喜爱的活动写下来了,老师看到了许多优秀的习作,他们都能(指板书)围绕中心有详有赂地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但也发现有些同学的习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选材问题。
有位同学写《我爱游泳》,安排了以下的材料,请你们看他这样的选材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材料打个“×”,并说明理由:
我爱游泳
①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爱游泳。
②爸爸是游泳能手,我爱看爸爸游泳。
③我学会了游泳,并爱上了游泳。
④我一次游泳的经过,乐趣无穷。
⑤游泳的好处是有益身心,增长知识。
(材料②与本次习作无关,应该删去。)
根据本次习作要求,上面的材料哪些应详写,哪些可略写?
(学生回答,略次详详略)
根据习作题目《我爱游泳》,可看出习作的重点是爱,如何爱游泳应作为详写内容,其余的内容可略写。
2.中心思想方面。
××同学的作文题目是( ),而中心是( ),
这样对吗?你认为应该怎样确定?
3.详略方面。
××同学的作文中心是( ),所以,( )
( )应该详写,( )该略写。
4.选择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的进行讲评(也可以附文《我爱集邮》为例)。
三、修改习作。
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自行修改,老师将把好的习作连同照片一起展示在宣传栏内。
四、佳作共货。
通过修改,大家的作文都有了进步,按下来请把你的作文轻声、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同桌再给你修改——互改。
(朗读时播放优美、柔和的轻音乐)
五、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特别是大家用笔写下来的介绍,我对大家有这样丰富的课余生活,感到非常高兴,通过这两节课,老师对大家也更了解了。但愿大家进中学以后,课余生活能更丰富。
六、誉抄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板书:两只鸟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写了一件与两只鸟蛋有关的事。
谁会读课题?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词语?谁想知道这件有关两只鸟蛋的`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小组合作,勾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及时反馈,有效矫正。
3.可用偏旁带字的方式识字:捧、抬、投;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式识字:冷凉。
(三)再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
1.多媒体课件隐去拼音,学生看汉字试读课文。找出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小组合作学习,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这些字。
2.分组汇报各组学习生字的方法。
3.比一比,看谁识字的方法好,看谁把生字记得牢,看谁把字音读得准。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前后鼻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可参考教学建议第二部分。
(五)写写、读读、背背
1.复习风、问,认识半包围结构,指导学生写好向、连、远。
2.根据学生写字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写好走之。
3.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4.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会读,谁读得好。
5.说说这首诗讲述的事,试着背诵这首诗,比比谁能背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津津(jīn)乐道
玄(xuán )奥清澈(chè ) 禅(chán)心犬吠(fèi)吟(yín)咏
憔(qiáo )悴( cuì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A: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B: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C: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D: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F: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1.这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三)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四)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五)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认真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课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体会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预习过程: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看生字表,生字表上没有的.查字典,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为止。读后盖上拼音,读生字表,读错的多读几遍,全读对为止。
2、从课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画下来,并读准字音。
3、读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读得有感情更好。
4、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以下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连绵起伏:_________________
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遍课文,思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
预习后质疑:
预习了课文,我有以下问题不明白:
————————————————
第二课时 展示提升课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心愿是什么?同学们的心愿可真多,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实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云雀的心愿》——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出示词语
讨厌 冲垮 树冠 冲刷 土壤 枯枝败叶 漫天飞舞
邀上 泛滥 凶猛 贫瘠 埋怨 乱砍滥伐
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并面向全体学生纠正读音——齐读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交流)
二、读书感悟
过渡:对,让沙漠变成绿洲,这是云雀的心愿。
(一)突出中心(课件出示中心段落)
1、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思考一下。
(1)指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板书)
(2)指导读出“重要” (评价:抓住重点词句读书)
2、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这次旅行,使小云雀明白了这一点,同学们,让我们和它们一起去旅行吧。
(二)学习2-----10小节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小云雀和妈妈飞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交流)
1、 咱们就跟随小云雀,先去沙漠看一看吧。它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给大家听。
(1)指读
(2)自由读,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风沙这么大,怪不得小云雀会埋怨地说:“这里风沙真讨厌!”——指导读
(4)沙漠里的环境如此恶劣,让我们看看云雀妈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指名读———范读——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吗?(指导读)
(5)咱们合作一次,(分角色读)
2、 过渡: 此情此景真是让我们心疼呀,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实,乱砍滥伐带来的后果还远远不止这些,小云雀跟着妈妈越过沙漠,又来到了哪里?
(1)指读(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读——指导读(通过你的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河水的凶猛。)
(3)河水真是凶猛啊!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他说:妈妈,妈妈,大河里的水怎么这么凶猛啊!——指导读
(4)云雀妈妈告诉了我们河水凶猛的原因:范读-------听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指读。
总结:同学们,没有了森林的保护,洪水泛滥成灾,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3、 森林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为什么被称为森林水库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0节,边读边思考。
(1)自由读——指读
(2)森林是怎样蓄水的?——指读
(3)指导读反问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总结:森林可以储存那么多的水,有了这座大水库,河水就不会泛滥成灾,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4、 过渡:小云雀和妈妈越过贫瘠的沙漠,飞过凶猛的大河,当它又累又热地飞回家时,它高兴地说:妈妈,我们的家真凉快呀!
(1)同学们,这么热的天,小云雀为什么会感到凉快呢?
(2)交流:空调有什么作用?森林是怎样调节温度的的?
————指读——齐读
总结:同学们,森林冬暖夏凉,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调节气温。所以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 总结全文
旅行结束了,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让我们再来齐读云雀的心愿,(课件出示)
三、 拓展
同学们,小云雀的心愿会实现吗?来年春天它会邀上哪些小伙伴来种树?会种些什么树?----------几年过去了,那片贫瘠的沙漠会变成一片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所思所想。
(1)生写
(2)交流
总结:同学们想象真丰富,让沙漠变成绿洲,是云雀的心愿,是我的心愿,相信也是大家的心愿,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家园会因为有了更多的绿色更加精彩。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创新目标 认识雨前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分析与处理:
重点:理解小燕子、小鱼和蚂蚁回答小白兔的话。
难点:认识下雨前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关键:是抓住好词、好句进行理解。
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这些自然现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激发情趣
1、题目讲什么时候的事?
2、“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意思相同不相同?
为什么?(讨论)
二、创造条件,主体参与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童话里都有谁?(用“这篇童话里有____和_______”的'句式说话。)
(2)这篇童话主要讲了谁?
(3)“要下雨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都是谁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不做过多的课文分析
3、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图文对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
三、研究学习,体验发现
1、读了这几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雨下起来了,下得怎么样?说明了什么?
3、学习生字。找出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读文:思考你还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做事情?说给大家听。(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练读生字,纠正字音。书写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
3、本节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一说。
六、研究性作业:
课外读一读关于自然方面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版》
板书设计:
16 要下雨了
燕子飞得很低
要下雨了 小鱼都游出水面
蚂蚁往高处搬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柳笛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柳笛声声”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字音自己还读不准。
(2)听教师范读课文,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字。
(3)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要求会认的字,并画出来,再读一读。
(4)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愉快闯关”游戏。
出示课件:
第一关:读词语。
第二关:开火车式读字。
第三关:加偏旁组成新字。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是从哪一个自然段看出“我”迷路了?
(2)指名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请学生再读一读,读出主人公的'心情。
(4)如果你在野外边迷了路,找不到爸爸妈妈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吗?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4---8自然段,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7)再读,边读边画出我和卡廷之间的对话。
(8)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9)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10)让学生演一演。
4、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5、课后积累。
让学生把本课的好词佳句记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以及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田字格前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理解儿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一古文字一今文字”的演变过程
1、播放交响乐《茫》,创造学习氛围。
2、运用多媒体演示汉字演变。
(1)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他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遇到了许多许多的事情。多媒体逐一演示书中第一竖行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2)师:由于生活和劳动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勤劳的、勇敢的、富于智慧的,他们创造出了一种方法。(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出6个象形字。)师: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用画图的方法创造出来的象形字。是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3)师: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运用多媒体逐一展示出生字及相应的词语,重点点拨“舟、竹、川”的意思。
二、指导学生看书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指导看书。
(1)看屏幕,以“石”为例,说说这些汉字是怎样造出来的。
(2)学生读书。认读第三竖行的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要看清音节,读准宇音。
三、教学生字
1、读准字音。
(1)多媒体显示:舟、竹、石、川重点指导读准“舟、竹、川”。
(2)认读生字,带拼音认读。
(3)读准词语。指导读准词语中的轻声,认读词语卡片。
2、字形教学。
(1)笔顺。
①学生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一边说笔顺一边书空笔顺。
②说生字笔顺,重点反馈“舟、竹、泉”的笔顺,并板书。
③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书中生字,注意写字姿势训练。
(2)启发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3)给“石、竹、泉”找朋友。
3、写字教学。
(1)学生提出难写的字,老师示范书写。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书空“舟、竹、石”的笔顺。
二、学习儿歌
1、读正确,读通顺。
(1)学生轻声读儿歌。注意看准音节
(2)反馈检查。读准生字“画、蜡、蓝、燕、笔、黑”
(3)自由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
(4)反馈检查。
2、读懂儿歌,读出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边读一边播放轻音乐。(读准字音。)边看图,画出自己不懂的词
(2)质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学习第一句。
①让学生拿出“绿、蓝、青、黑”四种蜡笔,帮助学生辨别这四种颜色。
②看图讨论:为什么分别用绿蜡笔、蓝蜡笔、青蜡笔、黑蜡笔画竹子、河川、石头、小燕呢?
③发儿歌插图的'黑白稿,让学生涂色。再读一读第一句,加深理解。
学习第二、三句。
①“祖国”这个词,我们上学期已学过了,淮来告诉老师“祖国”指什么?
②小朋友画的“竹子、河川、石头、小燕”就是我们祖国的“河山”。你还知道哪些是祖国的“河山”吗?“绿绿的竹子、蓝蓝的河川、青青的石头、黑黑的小燕”,多美呀。所以说是——好河山。
③“要问我们画什么?”我们画的是什么呢?(祖国好河山)
(4)指导朗读。我们祖国的河山是非常美丽的,小朋友们画得也非常美丽。你能读出来吗?
3、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
(2)教学新偏旁四点底、竹字头。
(3)学生看笔顺图,描红书中生字。
(4)说说怎样记住“画、蜡、蓝、黑”这4个生字
(5)用“画、蓝、黑”扩词。
(6)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画、河、笔(7)听写本课生字,检测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了解杨梅的可爱特点,学习作者把事物观察仔细、把事物写细致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杨梅树、果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预计:二教时
第一教时
学习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一、板书课题
1、读题,想:你是怎么理解题目中爱字的意思的?(引导学生用爱字组出适合题目的词语)
2、议论: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小结。
二、引入新课,初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写的是什么?)
(2)点画课文的生字词语。
(3)遇到不懂问题在书中打上?,或学习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体会。
3、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小结后指导学习课文生字。
三、齐读课文,巩固认知,指导学生解决下面问题:
1、哪一节写的是杨梅树?哪几节写的是杨梅果?
2、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认识课文详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心得后作汇报。
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情况后,进行语言文字巩固训练。
1、你对课文内容了解了什么?
2、组词练习、读读写写重点词语。
3、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教时
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一、简述上节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节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第一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讨论:这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小结,投影开头的方法和作用。
三、学习第二节
1、投影本节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后思考问题:你读懂了(或知道)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读书体会。
3、指名汇报读书心得后,教师板书:树 枝绿叶长。让学生思考:感受的杨梅树怎样?(引导学生说出可爱)。
4、小结和归纳后,投影课文句子和词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学习三六节
1、投影杨梅果图片和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3-6节的课文内容。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中认识的杨梅果是怎么样的`?
3、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杨梅果的形状、味道、颜色等方面作汇报。
4、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后作板书:形状、味道、颜色,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果的形状、味感、颜色等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点画在关的句子、词语)。
5、加深对杨梅颜色变化的了解,投影颜色变化过程。
6、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7、学与用。让学生观察和介绍他们熟悉的一种水果,进行说话训练。
8、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五、总结全文的学习要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的是杨梅,表达的是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板书: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
我 树 枝绿叶长
爱
故 形状 表达作者
乡 热爱故乡
的 果 味感 的思想感情
杨
梅 颜色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小学语文教案11-19
小学语文尊严教案06-20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11-11
[通用]小学语文教案08-02
小学语文面试教案06-12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8-08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09-09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