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中班科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制作意图:
丰富幼儿的动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兴趣。
教育价值:
1、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锻炼幼儿的点数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选用材料:
塑料桶、塑料膜、塑料盒、串珠、辅助材料
制作方法:
1、将塑料桶装饰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将压好膜的纸卷成管后进行装饰,在娃娃的两侧安上两个塑料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
适应年龄:
4――5岁
操作地点:
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柜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
俩人同时开始喂娃娃,将串珠从各自的塑料管中喂娃娃(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并同时结束,两人在从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点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为胜。
建议:
塑料管(压膜管)可以一样长,也可以长短不一样,让幼儿轮流使用,并且感知管的长短不一样,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播放声音:鸡叫声音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1-0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6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2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04-02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04-02
中班科学教案【荐】04-03
【荐】中班科学教案04-02
中班科学教案【精】04-02
【精】中班科学教案04-03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