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3:20:0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热]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5篇[热]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科学教案 篇2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节课内容属于营养卫生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应该归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内容相对孤立,在本单元中,是基础性内容,只有掌握了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为后面怎样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是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和来源的,学习的好,能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

  1.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多少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各种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2.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告诉学生鉴定营养成分的科学方法,学生把带来的食物一一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记录,做完实验后在一起交流总结,形成各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本认识。

  3.教学中学生知识方面没有大的障碍,但在实验中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食物依次进行有效地鉴定,并同时记录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指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27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科学教案07-26

昆虫科学教案12-17

【精华】科学教案10-04

科学教案【精】12-08

(推荐)科学教案11-16

科学教案(荐)09-02

实用的科学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