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4 11:40:1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及比喻句的练习。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比喻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把第一节课认写的生字卡片读一读。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起去爬山,好不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青山绿树之中(实物投影:青山绿水的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一方面为了激发兴趣,一方面为了给讲“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做好铺垫。]

  2.快听(课件放万座青山重叠的静止图片,播瀑布的声音)是什么声音?(生猜)

  [板书:瀑布]边板书“瀑”边引导学生观察“瀑”字的书写笔顺。

  3.让我们在默读中走进课文,边读边想象: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第一小节)

  1.回答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美)

  2.再来听听瀑布的声音,你来读读下面的两句话。(生自由读)

  课件: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风吹过松林。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3.哪个说得更准确?

  4.在课件上再添上:还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自由说)

  5.就听这声音,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瀑布。(生自由说)

  6.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7.师生对读:还没看见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背诵)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语:瀑布就在不远,想看吗?我也想,我累得走不动了,你们去看,待会儿告诉我瀑布什么样?(引导读2、3小节)

  [学生可以随便汇报2或3小节中的任意一个。]

  (第二小节)

  1.瀑布什么样?

  2.课件出示句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3.快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我特别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生自由说)

  4.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白银说的是什么?)(生互相解答)

  5.课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读读,你感觉到了什么?读出来。

  6.课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你又有了什么感受?比读。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课件:瀑布图片)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你觉得他像白银,还像什么?

  这是从哪儿看的情景(从正面看的)[板书:正面。帮助识记]

  过渡句:瀑布还是什么样的呢?(读第三节)

  1.质疑:你有什么不太明白的问题吗?

  (如:“珍珠的屏”什么样?等)

  2.“屏”指的是什么?联系你生活中见到的`事物,你觉得__________像“珍珠的屏”。(如:下雨时,屋檐流下的水像珍珠的屏。)

  3.这段里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读,师出课件:时时吹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你们喜欢吗?也来读一读。

  5.男女生对读:男生读:时时吹来一阵风,女生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6.你们读的真美,让我们来看看这人间仙境吧!

  (课件:如烟、如雾的珍珠瀑布)

  老师配乐介绍词:你看那清水从高高的崖口奔涌而下,在青山的衬托下似玉带、似白银、似银丝从天上悬垂下来,那姿态宛如圣洁的仙女,宛如一串串银白的珍珠。冲下来的水流在下边溅起无数水汽,随风飘舞,时常还能见到缤纷的彩虹。

  7.面对美景,你想说什么?(生自由说,最好说出“伟大”)

  8.出课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你想读哪句话?(引导生读出感叹的语气)

  9.这是从瀑布脚下仰望瀑布,(板书:仰望,引导背诵)

  (引发联想)

  (1)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瀑布脚下,你能看到什么?

  (如:看到下面清清的水,水里五颜六色的沙石……)

  (2)你能感觉到什么?

  (如:感觉到小水珠洒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非常舒畅、高兴等)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配着音乐,欣赏着美景,来歌颂它吧!

  (齐背《瀑布》)

  用诗来赞美她真是:(生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收集了许多有关瀑布的资料,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四、总结

  你们喜欢瀑布这一大自然的美景吗?可你们知道吗?现在由于地下水匮乏,许多的瀑布都开始了断流,要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看到这一美景有什么好办法?我还没想明白,你有什么好建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鸟和牵牛花》的故事,了解牵牛花、凤仙花及小草等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学习牵牛花等关爱他人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识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了解牵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鸟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感悟人物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等。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

  1.组织学生读准、读通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组织学生扫除阅读中的一些字、词障碍。

  听读、自读、交流初读所知。

  参与游戏,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二)精读感悟

  1.指导朗读,感受人物心情。

  2.启发学生悟出人物的.品质。

  自由选读,交流感受。

  思考、讨论,谈牵牛花陪小鸟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

  思考并讨论,交流:在生活中你愿意做课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五)交流所获。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六、吕叔湘先生曾批评下面一些语句不够准确,你能看出毛病来吗?

  1、7月底到8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七、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 品析法 交流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

  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抨击暴政,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尊刘贬曹的基础,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课文分析

  1、初读课文,感知情节人物

  问题探究:(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鸡肋事件。

  (2)如果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否会被曹操所杀?

  会。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2、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活小事:圆门改阔众人分酥梦中杀人

  宫廷斗争:吴质事件计出邺城 帮植答教

  心理反应:厌恶之情逐渐加深,最后有了杀修之心。

  3、说说杨修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多媒体显示):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妒忌贤能(古来第一奸雄)

  4、研读,探讨杨修死因

  (多媒体显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我吸收进行:品读杨修……(畅所欲言)

  5、解读,如何评价曹操

  (多媒体显示):

  此曹操非彼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曹操其人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6、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多媒体显示):

  7、如果看《三国演义》,每个历史人物的特点应该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

  8、人生启示:(多媒体显示):

  做人要学会谦逊

  不可恃才放旷

  不可狂妄自大

  三、总结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梗概,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并从杨修的失败中获得了一定的人生启示。在这里,我们还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从作品中看到了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四、作业题

  (多媒体显示)

  五、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恃才)-------------矛盾冲突--------------曹操(忌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模板12-19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3

小学语文教案11-11

语文教学教案01-29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语文教案(集合)08-03

语文教案(通用)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