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小精灵》教案

《小精灵》教案

时间:2024-11-15 16:40:4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精灵》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精灵》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精灵》教案

《小精灵》教案1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不同动物的明显特征,组合新“动物”,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创造性地设计新造型。

  2.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感情。

  3.练习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的作品。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小精灵操作教具5个、展板。

  2.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观察“神奇小精灵”的变化过程,发现它的神奇之处

  (1)以邀请蛋宝贝到班里做客的形式引出活动的主题。

  教师神秘的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我们一起看看它是谁?”然后轻轻从身后拿出“精灵蛋”。

  (2)与幼儿一起玩“神奇变、变、变”的游戏,感知小精灵的奇特。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蛋,它是一个神奇的小精灵!只要我们一起念魔法口诀,小精灵就会出来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教师手持教具正面,与幼儿共同念魔法口诀:“神奇精灵变、变、变”,同时将教具背面的神奇小精灵的头、手臂、腿、尾巴陆续拉出,引导幼儿观察。

  “神奇小精灵和我们地球上的小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头到腿仔细观察神奇小精灵,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具有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兔子的头、猪的嘴、小鸟的翅膀、松鼠的尾巴、大象的腿)。

  (3)请幼儿分小组操作小精灵操作教具,感知小精灵的变化无穷。

  “桌子上也有一个小精灵,我们快去看看,你们的小精灵能变成什么样?”

  幼儿自主操作小精灵操作教具,感受小精灵的无穷变化。

  一起玩“神奇变、变、变”的游戏,比一比哪组的小精灵变得最神奇?

  引导幼儿思教“动画片中的小精灵有很多的本领,小朋友变出的小精灵有什么本领?”

  2、发挥想象,设计神奇宝贝

  (1)“如果你是小设计师,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小精灵?”在幼儿描述自己想象的同时,教师将幼儿描述的动物特点分别画在黑板上,如:兔子的耳朵、大象的鼻子等主要特征部分,以便幼儿重新分解、组合新形象。

  (2)幼儿设计神奇宝贝。“请小朋友担当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神奇的小精灵,告诉我们它长什么样,能帮我们做什么?看谁和别人设计得不一样?”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边观看幼儿的创作过程,边有针对性地提示、引导幼儿:“想一想,小精灵怎样能‘变’得更神奇?”

  3、幼儿展示、介绍作品

  (1)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画完后将自己的绘画作品粘贴在展板上,与同伴一起欣赏。

  (2)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与幼儿围坐在展板周围,鼓励幼儿尽量放慢语速介绍作品,并提醒同伴认真欣赏、倾听。对于没有介绍作品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分小组介绍、分享绘画作品,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3)留下任务,引发继续探索。“今天我们小朋友都设计了自己喜欢的小精灵,在活动区游戏时我们可以把它剪下来,贴在墙壁上介绍给大家,把我们班变成一个小精灵王国!”

  活动反思:

  《设计神奇小精灵》的活动结束了,但孩子们被激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却依然高涨,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让我快乐了。与此同时,我也陷入了对这次活动的深深思考,并从反思中获得以下感悟:教师是幼儿兴趣的发现者身为教师,我们经常为选择活动的主题而绞尽脑汁。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耐心地观察幼儿,和他们做朋友,真正融入孩子们清纯无暇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中激荡着很多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蕴涵着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关注、好奇与探索。这些内容才是最贴近幼儿生活、最鲜活的活动素材,因为它们都源于孩子。

  教师是幼儿创造灵感的点播者

  在此次活动前,我引导幼儿对动物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运用有趣的教具,鼓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为小精灵“变身”,并适时启发幼儿:“如果你是小设计师,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小精灵?”以激发幼儿的探索与思考,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我及时支持幼儿的创造,引导他们继续发散思维,将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进行再组合、再创造。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指导、启发,幼儿对设计小精灵的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出了内心的创作欲望。

《小精灵》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风格。

  2、感受并用肢体感应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能分辨b段的乐句。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辩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加速度圆舞曲》节选。

  2、笔、白纸。

  3、矿泉水瓶一人两个(其中一个盖子上涂有颜料);每个瓶子上都有一块布。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音乐,你们一边听一边想,听了以后心里有什么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

  2、孩子欣赏音乐第一遍。

  3、提问:听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觉?

  教师指导:

  1、哪里让你感到害怕,除了害怕你还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说出有旋转、转圈的感觉。

  3、有的.地方轻轻的很温柔让我们感觉很舒服,有的地方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让我们听着感到很紧张。

  4、教师小结:是的,好的音乐往往会让我们产生许多的联想,金老师听了这首音乐想到了一个关于小精灵的故事,现在老师就把故事讲给你们听。

  二、引出乐谱

  1、教师讲述小精灵的故事。

  2、师听音乐变魔法汤,提问:变魔法汤的时候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教师指导:

  1、搅拌。这个动作是在干什么?我是一直这样做的么有什么变化?

  引出这里的音乐是由慢到快,由轻到重。

  2、音乐重重的时候,要添加作料。

  3、摇一摇,重的地方使劲摇。

  3、幼儿第二遍欣赏音乐。

  4、教师边听音乐边画乐谱。师:现在老师要把变魔法汤的动作画下来,你们要看仔细呦。

  5、师:看得懂吗?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小结:是的,像这样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第二段不一样我们称它为aba结构。

  6、听音乐感知乐谱。

  三、用动作感知乐曲的曲式风格

  1、看图谱听音乐练习搅拌、加调料等动作。

  2、孩子人手一瓶矿泉水(盖子无颜料)用动作感知音乐曲式风格。

  3、师:变出来了?为什么没有变出来了呢?

  教师要提醒幼儿动作做规范,动作优美。

  4、再带孩子练习搅拌的动作,要求是越来越快。

  5、重复练习几遍。

  6、传魔法给孩子(换盖子有颜料的矿泉水瓶)

  7、再次用动作感知音乐

  四、延伸活动:这首好听的音乐名叫《加速度圆舞曲》,可以叫爸爸妈妈到网上搜索一下,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这首好听的乐曲。

《小精灵》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旋律优美的意境,愿意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更倾向于幼儿的动作和感受音乐中节奏的快慢)

  2、模仿小精灵的动作,尝试有节奏的舞蹈(“模仿”更多倾向于小班幼儿,并且对于大班幼儿和整堂活动的设计,教师关注的幼儿根据画面做动作,并进行表述)

  变为:

  1、聆听《森林狂想曲》乐曲,感受节奏和动作的快慢

  2、观察图谱,尝试根据画面做动作,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森林狂想曲》片段、多媒体课件、小精灵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倾听乐曲,表达感受

  1、在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幼:小鸟的叫声 师回应:小鸟是怎样唱的?

  幼:小鸡 师回应:同样是叫声,但你们听到的叫声的动物是不一样的!

  播放第二遍:师:这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幼:森林

  幼:小河流旁

  师:为什么是小河流 幼:我听到了河流的声音

  2、借助游戏‘神奇的魔法棒’,试着在音乐旋律中,有节奏的摆动身体

  播放第三遍音乐,师:现在我们跟着魔法棒一起来摆动我们的身体吧,再次感受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3、说说乐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幼:很开心 师:摆动身体时,你把自己想象成了什么?

  幼:像小河流 师追问:你觉得你像一条怎样的.小河流

  小结:原来这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想到小鸟在天空叽叽喳喳的叫着,小河潺潺的流动着,让我们听的人感觉到美妙。

  4、介绍歌名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的机智巧妙从容的回应幼儿的回答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聆听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及听后用身体做个简单的舞动,但是教师在这环节中给自己及幼儿兜了一个圈才回到用身体舞动,其实可以简单的设为:

  改变后:

  1、播放第一遍:带来一首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好听吗?

  2、第二遍:听了乐曲后,你想做什么

  3、第三遍:听了这首乐曲后,我们用我们的身体也随着音乐跟着跳舞吧,引导幼儿用身体进行简单的舞动

  4、介绍歌名

  二、 观察图谱,尝试表演

  1. 播放音乐,美妙的音乐把精灵也吸引过来了,在看看他在干嘛?

  幼:她在舞蹈

  师回应:你怎么看出来他在舞蹈?教师“小步递进”的给予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仔细观察图谱中的动作

  2、他们是怎样跳舞的?(鼓励幼儿学一学)

  师:看看小精灵做了哪些动作?(让幼儿进行动作表演)

  幼儿表演时,教师细化动作(在教师细化动作同时,教师并不是作为主导,而是一而三的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图谱,来总结动作的优美,这是我喜欢的一点,教师并没有高控,而是多次请幼儿进行上了表演,让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作为总结出动作的优美化)

  师:有些人动作是这样的,有些人动作是那样的!——引导幼儿动作统一

  师:你们觉得图谱上哪个更像?

  幼儿再次观察图谱

  师:除了手臂不一样,还与刚才图谱上的哪里不一样?(让幼儿观察到小精灵的眼睛方向不一样,我无不感叹,教师在动作上尽然能细化到一个眼神的变化,更加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3、播放音乐,幼儿再次感受动作的变化

  师:除了不同动作的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后来慢慢的动作快了

  追问:哪里变快了?你觉得哪个动作开始快了?引导幼儿知道动作快慢的节奏和倾听第一套动作过后的节奏开始逐渐变快

  师回应:原来一样的动作能变成不一样的节奏

  提升:不同的动作加上有节奏的变化,就会让舞蹈变得更加好看

  三、 延伸,引发创造

  1. 如果你也有个小精灵,你想让他跳出怎样的舞蹈?(自由创编)

  教师在最后这个活动中,并没有开展,首先这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观察图谱,并将重难点放在了细化动作,将动作做的更加优美,如再次进行此环节,就觉得刚才的活动就显得毫无意思,因为创编是幼儿自由想象,并非要求幼儿将动作做的细化优美,而是进行种想象的创编,对上个环节来说没有实在的意义!教师在现场活动中改变了一定的策略,而是提供图谱,让幼儿在区角中操作,进行动作的设计

  2. 提供图片,鼓励幼儿在区角图片进行探索和尝试

  整堂教学活动教师在第二个环节上笔墨下的非常多,更加的关注了幼儿的动作,用四张简单的图谱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在4张图谱中的细微变化,培养了幼儿的细微观察能力,把舞曲的节奏变化和四个简单动作相互结合,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中,用了许多策略:一是出示图谱,养成他们细致观察的习惯,二是用语言进行引导及提升:原来我们这些美丽的动作通过我们越仔细的观察出来的动作越好看!

《小精灵》教案4

  一、运动目的:

1.进修浏览指导牌。

  2.凭据指导做行动。

  二、运动预备:

  克己风趣的指导牌。

  三、运动过程:

  1.事先与幼儿评论辩论幼儿园的活动设置装备摆设,并为它们定名。

  2.来到幼儿园的操场,向幼儿阐明游戏法则及摆放好指导牌。

  3.选首童谣或儿歌,让幼儿在歌声中依照指导牌偏向预备动身。如到“圆圆国”拿起呼啦圈在地上或身上转一下、幼儿园教育随笔用单脚跳到“百花国”闻闻花喷鼻、走到“石头国”抱抱石头看有多大、“滑梯国”里可溜滑梯、再到“洞洞国”穿过拱桥、“绳索国”是跳5次绳才算经由过程、“虫豸国”则要学一种虫豸的.行动。回到目标地时,便成为“快活国”里的精灵了。

  四、运动发起:

  1.可选择户外或幼儿园里恰当的处所,本身制造指导牌。

  2.若因雨天无法举行,也可在课堂中举行此运动。

《小精灵》教案5

  目标:

  1、通过欣赏碟片,简单了解热带雨林。

  2、大胆把自己想象的小精灵画出来。

  准备:

  有关热带雨林的碟片、记号笔、白纸。

  过程:

  1、幼儿观看碟片,你知道刚才碟片里放的是哪个地方?你在哪里看到过的?你还知道非洲热带雨林的一些什么东西?

  2、有一个法国画家叫高根,他离开巴黎到热带雨林中的`一个小岛上去生活,在那里他画了许多的画,(出示高根的画),

  3、幼儿观察画,讲一讲画上有什么?这些画给你什么感觉?

  4、在热带雨林中有许多我们平时见不到的精灵,今天我们就来画一张想象的热带雨林中的小精灵。这是我想象的小精灵,教师展示自己的画。

  5、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大胆的把自己的画表现出来。

  6、请个别幼儿讲解自己的画。

  7、幼儿向朋友讲述自己的画,展示每个孩子的画。

《小精灵》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感受舞曲ABA曲式结构。

  2、听音乐表演小树生长和小精灵爱护小树的动作。

  3、理解游戏玩法和规则,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挪威舞曲》音乐。

  2、PPT课件,教具魔法棒、魔法笔。

  配套课件

  中班音乐课件《小树和小精灵》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2、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小精灵是怎样爱护小树的.。

  3、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

  (1)师:这个故事里还藏着一首好听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音乐)

  师:听完这个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心情怎么样?(音乐有快有慢;听完很高兴)

  (2)带着问题听音乐

  师:我们的小树和小精灵就藏在音乐里面,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听完整音乐)

  (3)画图谱听音乐

  师:让我们跟着老师的魔法笔再来听一次。

  (4)引导幼儿发现ABA结构图谱

  4、分段理解音乐并表演

  (1)引导幼儿听A段音乐并进行表演(小树慢慢长大)

  (2)引导幼儿听B段音乐并进行表演(小精灵照顾小树,给小树捉虫,浇水……)

  (3)引导幼儿听A段音乐并再次进行表演(小树慢慢长大)

  5、表演

  6、总结

  教育幼儿和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友爱。

《小精灵》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红、黄、蓝三种颜色,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变化。

  2、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创造变色的喜悦。

  活动重点:

  通过游戏,感知红、黄、蓝三种颜色,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变化。

  活动难点:

  能够在活动中自由选择颜色并大胆操作。

  活动准备:

  音乐摇摇摇、瓶子、瓶盖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宣纸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

  教师做魔术瓶摇动瓶子,使瓶子里的'水变颜色。幼儿说一说瓶中变出了什么颜色?

  2、幼儿操作变色:

  幼儿学做魔术师,跟着音乐节奏摇一摇、变一变。

  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瓶中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小精灵?

  引导幼儿按颜色分类。

  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水宝宝会变色?

  总结:在我们的产瓶盖子里有颜料,不一样的颜料变出来的颜色不一样,只要我们摇摇瓶子,瓶中的水就变色了。

  3、幼儿操作两色混合:

  拿出准备的瓶盖子,和小朋友做游戏,也可以变换瓶盖变魔术。

  (提醒:在摇的之前瓶盖一定要拧拧紧)

  分享交流:又变出了什么颜色?是哪两个颜色小精灵在一起?

  活动延伸

《小精灵》教案8

  活动目标:

  1、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续编故事。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精灵克比的理解。

  3、体验以画画为形式续编故事的.快乐。

  活动准备:白纸人手一张、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回顾故事《小精灵克比》

  ——出示挂图,让幼儿讲述故事内容。

  二、根据故事线索想象,幼儿说一说克比还会去帮助谁?

  ——结合挂图,根据故事角色特点,引发幼儿续编的故事的兴趣。

  ——森林里的小动物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小精灵克比来了,他会怎么帮助朋友们呢?

  ——教师对于幼儿说的小结后,示范以绘画的形式去续编故事。

  三、幼儿在操作纸上续编故事情节。

  ——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张操作纸,想一想一个小动物会遇到什么困难?克比的怎么帮助他的?可以用笔在纸上画出来。,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续编的故事。

  ——教师把每一小组的操作纸用订书机制作成图书,投放在语言区,让幼儿分享阅读。

《小精灵》教案9

  活动目标:
  1.体验体育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提高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2.发展幼儿的平衡、跳跃等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3.自主探索椅子的不同玩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小椅子人手一把
  2.适宜场地
  3.黄色、橙色、绿色三种不同颜色的号码牌
  4.ppt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吧!音乐《跟我来一起做运动》
  拍手、跺脚、点头、弯腰、压腿等热身运动。
  二、幼儿自主探索椅子的不同玩法,激发兴趣
  (一)启发幼儿探索椅子的玩法
  师:好累呀,我们找张小椅子坐下来休息会儿吧。小朋友,你们知道小椅子除了可以坐,还可以怎么玩呢?(可以当马骑、可以做荡船、做坦克、当小拖车、用来举重、跳椅子舞、当小推车玩、还可以用来当投篮的篮筐…… )
  (二)幼儿自主探索,教师进行随机的鼓励指导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小椅子的玩法,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用小椅子来玩一玩,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来试试看,看谁最爱动脑筋,看哪个小朋友椅子的玩法最多?(幼儿自由玩椅子游戏)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小椅子玩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游戏。小椅子不仅可以用来做还可以用来锻炼身体,但是在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拯救小精灵
  师:小朋友真是奇思妙想有勇有谋,那么今天精灵王国的小精灵向我来求救了,她说自己遇到了麻烦,原来她被一位邪恶的巫师给抓走了,巫师说想要解救精灵必须得到三支魔法棒,你们想不想帮助小精灵啊?
  师:接下来我们要顺利闯过巫师给我们制作的重重关卡才能顺利赢得魔法棒。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
  第一关:跨过小河
  师:我们听一听小精灵告诉我们什么线索。
  小精灵: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号码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站好,然后我再告诉你们接下来的线索。
  师:奥,我们先要佩戴好我们的闯关号码,作为我们拯救小精灵的标志。
  小精灵:小朋友们真棒,接下来请双数的.小朋友把椅子转过来和前面的小朋友椅子背靠背,所有椅子依次排好。你们就可以跨过小河来救我了。
  (引导幼儿将椅子纵向并排放置成“小河”,进行“跨河”练习,即踏上椅面→跨过椅背→踏上另一椅面→直到尽头然后跳下。)
  师:你们真是好样的,跨过了“小河”。看看我们能不能得到第一支魔法棒。
  师:小朋友真棒我们成功闯过第一关。
  第二关:越过大桥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小精灵又告诉我们什么线索。
  小精灵:在通往精灵王国的途中有一架大桥,你们要顺利穿过大桥才可以。注意一定要保持身体平衡,遇到单数桥面时你就单脚跳过,遇到双数桥面时你就双脚跳过,你们记住要领了吗?
  师:我们来一起试试吧,(引导幼儿进行越过“大桥”的练习。要领是单脚双脚交替)
  师:你们真是好样的,越过了“大桥”。看看我们能不能得到第二支魔法棒。
  师:小朋友真棒我们成功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走过魔法城门
  小精灵:小朋友你们已经很厉害了,可是巫师太坏了,把通往精灵王国城门的路给施了魔法,小朋友们在上面行走时会有困难,那么小伙伴们可要互相搀扶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冲进精灵国拿到第三支魔法棒,把我救出来。
  师:双数的小朋友先搀扶着单数的小朋友闯关,然后再交换。
  小精灵:小朋友们太棒了,你们顺利取得了三支魔法棒,把我在巫师的手里救了出来,谢谢你们。我送给你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音乐我们一起舞蹈吧。
  四、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
  听音乐一起舞蹈做放松动作。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椅子的其他玩法,发现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开展活动。
  活动反思:
  整节教学活动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其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环节设计都是由易到难,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有挑战性、趣味性。
  我以拯救小精灵为游戏主线,设计了符合大班幼儿发展特点的游戏,孩子们在成成的闯关游戏中兴趣十足,感受到了闯关后成功的喜悦。在幼儿自助探索游戏玩法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各抒己见,可以看出孩子们有一定的前期经验。
  在游戏规则的解说中我也做出了强调,既表达清楚,也可以让幼儿听明白。
  不足之处:
  如果选择户外,更能提高孩子们的活动量。


《小精灵》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和表现乐曲愉快的性质,学会根据图谱理解作品的节奏、结构,提高音乐感受力。

  2.感受旋律优美的意境,愿意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会设计小精灵不同的舞蹈动作,并大胆进行表演。

  4.体验与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小精灵的舞蹈步骤图8张,小精灵音乐一段,幼儿操作图片人手一份,星星舞台……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尝试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1.欣赏音乐,感受乐曲愉快的性质。

  2.说一说你听到这个音乐想做什么?

  3、根据乐曲的节奏,依次邀请幼儿跳舞

  二、扮演小精灵,看图谱用动作表现音乐。

  1.说说小精灵是怎么跳舞的,你最喜欢哪个小精灵的.动作?

  2.看小精灵的图谱跳舞。

  3.讨论:你想让自己的小精灵怎么跳舞?

  三、鼓励幼儿设计小精灵的动作,并大胆进行表演。

  1.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添画,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讲解自己设计的小精灵的舞蹈动作。

  3.跟随音乐看图谱跳舞。

  四、活动结束

  师生共舞。

  教学反思:

  这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忘情地随乐拍手,尽情地随乐舞蹈,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活动中尊重幼儿的目标、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注重冗余度的程序等,对于幼儿园音乐欣赏来说,是最为合理和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

《小精灵》教案11

  教学意图: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幼儿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励和唤醒中,去感受、欣赏、表达,使幼儿学会了学习、创造、发现和探索,其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和表现乐曲愉快的性质,学会根据图谱理解作品的节奏、结构,提高音乐感受力。

  2.感受旋律优美的意境,愿意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会设计不同的舞蹈动作,并大胆进行表演。

  4.体验与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

  教学准备:

  的.舞蹈步骤图8张,音乐一段,幼儿操作图片人手一份,星星舞台……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尝试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1.欣赏音乐,感受乐曲愉快的性质。

  2.说一说你听到这个音乐想做什么?

  3、根据乐曲的节奏,依次邀请幼儿跳舞

  二、扮演,看图谱用动作表现音乐。

  1.说说是怎么跳舞的,你最喜欢哪个的动作?

  2.看的图谱跳舞。

  3.讨论:你想让自己的怎么跳舞?

  三、鼓励幼儿设计的动作,并大胆进行表演。

  1.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添画,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讲解自己设计的的舞蹈动作。

  3.跟随音乐看图谱跳舞。

  四、活动结束

  师生共舞。

  教学反思:

  这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忘情地随乐拍手,尽情地随乐舞蹈,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活动中尊重幼儿的目标、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注重冗余度的程序等,对于幼儿园音乐欣赏来说,是最为合理和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

《小精灵》教案12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小树和小精灵"

  这篇文章来分享"中班,音乐,小树"等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幼儿园老师,幼儿园园长有所帮助,谢谢。

  一、活动目标:

  1、熟悉《挪威舞曲》曲调,初步感知乐曲的ABA结构和音乐性质。2、借助故事情节、结合音乐形象,尝试用形体的动作来表现树和小精灵的形象,体验创作的乐趣。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重点:熟悉曲调,并能借助故事情节,结合音乐形象尝试用形体的动作来表现树和各种动物小精灵的形象;

  难点:在游戏活动中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二、活动准备:有小树生长的生活经验 小树和小精灵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跟你们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复习已有经验,木头人的不同造型)

  (二)欣赏乐曲

  1.听乐曲“小树和小精灵”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很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么好听的乐曲里,还藏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呢

  揭题: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小树和小精灵”

  3.再听乐曲,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性质。(提醒幼儿可以边听曲子,边看老师的手势)

  提问:你听到的.乐曲里,有时怎样?有时怎样?(快 慢)

  慢的乐曲表示什么(小树生长)快的乐曲呢(小精灵出来游戏)

  (出示图片)小树 小精灵 小树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欣赏A段乐曲(小树生长)

  (1)师:听小树生长的音乐,你来用动作表示。(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各种生长姿态。提醒幼儿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

  (2)创编造型

  2、继续欣赏A段,继续生长

  3、欣赏B段乐曲(小精灵游戏舞蹈) 教法同(一)

  (1)引导孩子说说精灵出来的样子(可以跳,飞,转)

  (2)创编游戏,舞蹈,抚摸,浇水等动作。

  (3)小精灵的造型。

  四、合作完整表演

  1.男女分角色表演。

  2.自选角色表演。(师及时提醒幼儿站立的空间适当,动作的多样,造型的完美。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适当鼓励他们两两生长等。)

  五、结束:

  天亮了,小树里又恢复了平静。

《小精灵》教案13

  适宜年龄:

  大班

  适宜形式:

  集体

  游戏目标:

  练习蹬滑跑冰车,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平衡能力;培养幼儿勇敢、助人为乐的精神。

  准备:

  三轮跑冰车4辆、“山洞”(可用篮架加橡筋制成)、变形平衡木4个、大纸箱4只;幼儿每人穿上胸前有兜的外套(或腰间扎一只塑料袋代替)。活动前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小精灵玩具若干(为幼儿人数2—3倍)

  玩法: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4路纵队,站在场地一端;每队之间放置大纸箱一个;场地中间设置“山洞”;场地另一端的变形平衡木两侧放置小精灵玩具若干。老师发令后,各队第1名幼儿蹬滑跑冰车钻过“山洞”、到达“浮桥”。上桥救起1个小精灵,并带着小精灵蹬滑跑冰车原路返回,第2名幼儿再出发。在规定时间内比哪一队救到的小精灵数量多为胜队。

  规则:

  1、必须双手扶把蹬滑跑冰车至浮桥;待上桥后才能救小精灵。

  2、若游戏中途发生意外情况或未带小精灵成功返回应在原地重新通过。

  3、采用接力赛形式进行。

  注意事项:

  1、本活动宜选择在户外较大的场地进行;每队活动场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发生互相碰撞。

  2、若无变形平衡木的器械,可用其他材料替代搭建。

  3、提示幼儿将救回的小精灵放在纸箱内,然后排至队末。

《小精灵》教案1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敢于大胆尝试,乐意用身体摆出各种造型动作。

  2、在活动中大胆想象、创造,乐意与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活动室挂有人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有艺术的氛围。

  2、音乐:《挪威舞曲》。

  3、教学具:两人一份能扭动自制人的模型、魔术棒一根、幼儿装饰自己的各种服装、道具。

  【活动过程】

  (一) 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初步进行想象、创编。

  1、教师头戴魔术帽、手持魔术棒走进活动室。

  教师:大家好!我是魔术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段音乐,一起来听听吧!

  2、幼儿听音乐后请几位小朋友讲一讲。听了音乐有什么感觉?你想干什么?

  3、这段音乐还有一个故事呢!从前有一个魔术师,本领非常大,他可得意了。他有一个魔盒,里面有许多小精灵。一天,魔术师睡着了,小精灵们就从魔盒中逃出来,尽情的听音乐跳舞。魔术师醒来后生气极了,瞪大眼睛说:“我要把你们一个个变成不会动的舞蹈雕塑!”“变!”魔术师的魔术棒一挥,小精灵就变成了神态各异的雕塑。

  4、让我们带着这个故事再来欣赏这首曲子,听听它可以分几段?

  5、幼儿第二次感受音乐。

  (1) 这首曲子有几段?

  (2) 第一段音乐讲了谁?他会干什么?他会做那些动作?(幼儿互相讨论后个别表演,大家一起学学。)小精灵在哪里?会怎么做?

  (3) 第二段音乐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谁上场了?你们也来尽情地跳跳舞!

  (4)这时魔术师醒来了,他说了什么?小精灵会变出哪些造型动作呢?(幼儿自编,老师从形体的角度来对幼儿的动作进行简单评价,提醒幼儿除了上肢和下肢可以变换动作以外,身体的哪些部位都可以动起来?)

  (二)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要求大胆尝试想象、创编优美造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听音乐游戏,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开始前摆出一个造型动作,直至音乐结束。

  2、利用人体模型小玩具帮助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能随魔术棒变换多个造型动作。

  (1) 教师:我越玩越开心,我的魔术棒也兴奋极了,不停的跳动。变!变!变!刚才大家只变了一个动作,现在该怎么办?

  (2) 我今天还带了许多小玩具呢!他们也是变形高手,你们可以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起先给小玩具摆个造型,固定好后你们学学它的`动作,学会了,在给他摆个造型,看看哪对好朋友摆的姿势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万别讲自己设计的动作忘了!我们要把设计的动作编入游戏呢!

  (3) 幼儿自主操作,老师巡回辅导。

  引导幼儿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设计,如:腰、臀、胯、头等等。

  (4) 请一组幼儿上来展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可从身体姿态、造型不同高度、动作连贯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

  3、引导小精灵能根据魔术棒挥动的走势来变换造型的高度。

  (1) 我的魔术棒也开始跳舞了,变!变!变!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聪明的小精灵,你该怎么办?

  (2) 随音乐先试试。

  (3) 根据要求再游戏一次。

  4、请一幼儿做魔术师,再游戏一次。

  教师:我有些累了,谁愿意来做魔术师来带领大家游戏?大家可要听从魔术师的指挥!

  (三) 小精灵要参加音乐会,打扮自己进行游戏。

  1、和你们在一起游戏真开心,我都快忘记时间了,我今天还要参加一个音乐会呢!你们想去吗?快!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点!

  2、幼儿自由打扮。

  3、我们最后再玩一次游戏,相信在音乐会上我们会有出色表现!

《小精灵》教案15

  教学目标

  1. 聆听《小青蛙》,感受民族乐器所表示的小动物,通过聆听感受小青蛙的形态动作。

  2. 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的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保护小动物的'爱心

  难点:歌曲《小青蛙找家》“跳跳,呱呱”的衬词要唱得短促有力,结束句唱得连贯。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录音《大家来劳动》在教室中进行律动.

  二、师生问好

  三、聆听《小青蛙》

  1. 简要介绍中国民族拉弦乐器:二胡

  2. 初听音乐,提示:你听到音乐中有什么的叫声?

  3. 揭示课题:小青蛙。种子非常雨露,盼着喝饱了雨水发芽长大,小青蛙们也很喜欢下雨天呢。

  4. 聆听音乐,由同学扮演小青蛙,边叫边律动

  5. 再次聆听音乐,让同学随意做动作表示夜色、狂风、云雾

  6. 让同学把听到的音乐,想象并编故事

  四、扮演《小青蛙找家》

  1. 由聆听音乐《小青蛙》导入歌曲

  2. 展示课本插图,让同学四人一组编“小青蛙找家的故事”。

  3. 听音乐教师和同学互动

  4. 同学跟音乐进行扮演

  5. 教师范唱,同学跟琴进行模唱

  6. 教师边唱边讲述青蛙的心情,

  教学随笔

【《小精灵》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06-23

草原教案11-10

毕业的教案11-27

《氧气》教案08-08

中班教案08-09

[精选]中班教案08-13

跳绳教案08-18

《散步》教案07-04

《穷人》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