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时间:2024-12-26 13:09:3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了解有关花卉的知识,提高调查实践、动手实践能力。

  3、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说明方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今天我们一起去解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默读,可小声读),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在此基础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巧)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并进一步领会文章结构的严谨。)

  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画出结构图,然后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图形可不拘一格,只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示文章结构即可),然后教师用投影出示自己归纳的结构图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二题指名交流,一位同学不可能回答完整,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要拘泥答案,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即要肯定。

  三、自主质疑:

  人们说:“发现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有价值”,读了本文,你对课文内容还存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自主质疑,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

  四、小结全课: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归纳小结。

  五、作业设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头从六个方面承担任务,试着去探讨、拓宽课文涉及的内容,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请教有经验的花工师傅等皆可以,收集课文中未讲到的关于花卉的知识,为下节课作全班交流和写作花卉知识短文作好准备。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2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殿、廊”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2课时

  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导入新课

  视频

  播放

  下载

  理解课题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检查字词、理解词语

  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理清顺序

  文字

  播放

  自制

  学习长廊美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学习万寿山景色美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学习昆明湖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拓展资料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例子说明作者喜欢他描写的猫。

  3、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会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为主要方法,边读边悟猫的特点。

  2、以体会为主要途径,理解作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一、图片导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这小家伙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读题:猫

  2、认识猫。(交流课前资料: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引入。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家猫,而是作家老舍先生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碰到生字多读几次,读通句子。(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学生听后交流,师板书大猫“古怪”小猫“可爱”)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顺序,“方法”有三: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设计填空:课文共有()段,第()至第()段写大花猫();第()段写满月的小猫()

  (2)、抓住每个自然段中都写猫的'什么特点的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可爱。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习大花猫满月时是什么样子吧的!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友情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在交往中相互理解、互相信

  任的基础上建立的情谊。

  教学难点:友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教学重点:友情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解法、答疑法

  教学用具:投影机、投影胶片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人生中除去友谊,始如世界上除去太阳”友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感情之一。所以,我们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友情,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共同学习的内容。

  三、生活需要友情(板书)

  有位哲人这样评价友情:“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人们赞美友情,寻求友情,因为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所必须的:

  ⒈友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板书)

  师:人除了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需要的‘金字塔’”

  师: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只有在前面的两个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后面的高级需要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在爱的需要中,同学友谊占有重要的位置。

  师:请大家试举出一两个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克服困难的事例。

  (提问,学生回答)

  师:同学友情是我们特别渴求的一种心理需要,它和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一样,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营养”,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友情不仅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且友情会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与幸福。

  ⒉友情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与幸福(板书)

  师:人的一生中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拥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是不含忌妒之心和狭隘之意的,真诚的为朋友的成功而祝福,真心地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

  此外,友情还有助于我们排解烦恼和忧愁,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三个知识点。

  ⒊友情有助于排解烦恼和忧愁(板书)

  人生道路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欢乐幸福,也有烦恼忧愁,当遭遇烦恼和忧愁时,友情会成为增强信心,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投影:“小陈的故事”

  师:提问故事中小陈由于什么原因,变得性格孤僻、成绩下降的?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通过什么办法使小陈重新振作起来的?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在朋友需要的时候,以真挚的友情去帮助他们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这是友情的最珍贵之处。而且,在学着去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提高自己,使自己变得能干和优秀起来。

  最后,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⒋友情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板书)

  首先,友情能使我们学习更好,真正的好朋友,会把学习上的互相帮助看成是责任,是义务,是乐事。

  (组织同学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友情到底怎样使自己学习更好)

  学生讨论(3—5)分钟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这种学习上的互相启发,共同钻研,“彼此交换”能弥补个人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使大家的学习成绩都得到提高。其次,友情能使我们思想进步得更快。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有时甚至会犯错误。这时,来自好朋友的忠告、劝戒就成了一剂良药,它能使人清醒、觉悟,并产生翻然改进的决心和力量。

  最后,友情能使集体更有力量。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良好的班风、学风会使人更加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学习更有动力?

  学生讨论3—5分钟。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

  在一个充满友情的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相鼓励,汇集起来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它是集体进步最可靠的保证。

  课堂小结:

  在缤纷多彩的生活中,离不开友情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投影:

  三、生活需要友情

  ⒈友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⒉友情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⒊友情有助于排解烦恼与忧愁

  ⒋友情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堂上练习:(略)。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5

  导入新课:

  播放《稍息、立正、站好》

  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说的很好。这首歌非常轻快,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美感。有人说:“生活处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追寻。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情趣小屋(点击,出现多媒体画面:一座带着四个窗户的小白屋),接下来,让大家跟着我去寻访陶冶高雅情趣的秘诀,第一个我们要拜访的人物是我们浙江的体育名人——桑兰(点击第一个窗户,出现桑兰的图象)

  师:你们知道桑兰吗?你知道桑兰的有关事迹吗?

  (一边播放图片,一边介绍桑兰的事迹):桑兰,浙江宁波人,国家体操队队员。1998年7月,桑兰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期间,不幸重伤颈椎,造成胸部以下完全瘫痪,面临这从颠峰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桑兰这个活力四溢的美丽女孩,用坚强的意志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用灿烂的微笑和无私的奉献回报社会。正如她自己说的“跌倒了再爬起来是我的人生信念,我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我想拿的是人生的金牌。”

  师:从桑兰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桑兰的微笑告诉我们:追寻高雅生活的第一个秘诀是———(生答教师总结)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不断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点击,回复到情趣小屋,第一个窗口跳出: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

  师:那么,陶冶高雅情趣的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打开第二个窗户,放飞我们的秘诀。(点击第二个窗户,出现一幅漫画:爱迪生孵鸡蛋)

  师:你们知道这幅漫画说的是谁的趣事吗?

  生:

  师:爱迪生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发明的电灯,被各国采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师:你认为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生:好奇

  师:对,正是强烈的好奇心使爱迪生不断的探究,最终取得成功。从爱迪生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陶冶高雅情趣的又一秘诀,那就是:(生答教师总结)增强好奇心并善于探究。(点击,回复到情趣小屋,第二个窗口弹出:增强好奇心并善于探究——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是有益的?你们能否举个例子说说对哪些事物我们感到好奇但不能去做?

  生讨论回答:

  师: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好奇心,把好奇心发展成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哎呀,只顾着和大家聊天了,我忘了向大家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她就是来自日本的小朋友——樱桃小丸子。咦,樱桃小丸子怎么哭丧着脸,原来她是遇上烦心事了。

  (点击,播放动画:小丸子的烦心事)录音解说:近一段时间,小丸子班里流行一种很时尚的语言,小丸子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很有趣,也觉得别人都在说,自己不说跟不上潮流。结果,小丸子说着时尚语言,不仅惹得爸爸非常生气,而且国文越学越糟。你知道这些时尚语言是什么吗?它就是:天才,天才,天生的蠢材;偶像,偶像,呕吐的对象。小丸子觉得这样子下去自己连话都不能说了,为此,她很苦恼。

  师:小丸子一开始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

  师:时尚语言尽管有趣,但也良莠不齐,象小丸子学的时尚语言,不仅曲解了原意,而且隐含讽刺意味,对人不文明、不礼貌,难怪小丸子的`爸爸要生气。同学们,你能从小丸子的教训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生: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吸取小丸子的教训,不盲目从众,要善于鉴别不同的情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培养高雅生活情趣,促进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回复到情趣小屋,继续点击第二个窗户,弹出:善于鉴别不同的情趣,不盲目从众——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另一重要条件)

  师:小丸子的烦心事解决了,让我们大家来轻松一下,下面请跟我进入今天的第三站——幽默一刻。(点击第三个窗户,多媒体播放《超生游击队》精彩片段)

  师:宋丹丹和黄宏的精彩表演着实让我们开心了一回。你能说说幽默的好处吗?

  生:

  师:形象的说,幽默就是一枚“趣味丹”,一管“润滑剂”,既给大家带来欢乐,又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自然,从而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享受到更多的生活情趣。其实,艺术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幽默。那么,在座的各位愿意亲身体验幽默的感觉吗?(生答略)接下来,我们就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动物模仿秀(点击,多媒体画面出现“动物模仿秀”的字样及比赛内容和规则:比赛内容:学动物的叫声;比赛规则:根据你姓氏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确定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A——F老虎G——L猫M——R山羊S——Z老母鸡;然后选择一位最好你不太熟悉的伙伴,彼此盯着看,目光不能转移,同时用嘴大声学动物叫,至少10秒钟)

  生活动

  师:采访做游戏的同学,你的感觉如何?

  这个游戏尽管开始时会感到不舒服,但结束时已是笑声满堂;而且不管你模仿的动物是什么,最后你的表现都是“傻驴”一头。不过,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假如你有足够的幽默感,则你扮演的角色就更成功,更能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能更多的享受生活情趣。由此,我们得出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第三个秘诀——保持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回复到情趣小屋,点击第三个窗户跳出:保持幽默的生活态度——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秘诀)

  师:轻松了一回,幽默了一回,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最后一个秘诀的探访

  (点击第四个窗口——闪出人物头像“袁隆平”)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是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xx年,他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多媒体字幕:“我现在体质很好,记忆力也不错,这都得益于游泳等体育活动的常年锻炼。练就了顽强的意志,练出了健康的体魄,才可能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对袁老有哪些有益的影响?)

  由此可见,要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参加一些文化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有的同学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课堂知识,没必要花时间去陶冶情操,这样会分散精力。大家赞同他的观点吗?

  7+18,也就是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娱乐所获得的效果大于8个小时连续学习的效果。只有劳逸结合,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的情操才能得到陶冶,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培养高雅情趣的最后一个秘诀——丰富的文化生活。

  (回复到情趣小屋,点击第四个窗口,弹出: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新课小结:

  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四个智囊去追寻我们的快乐和宝藏,去追寻我们的高雅生活。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6

  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一年级上册第70-72页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意志”是在学生学习了善于调节情绪的基础上,来学习意志品质。本节课主要讲意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为以后学习意志坚强的表现、作用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方法奠定基础,故意志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意志”品质共分四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按照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

  (1)认知目标:1)理解意志的概念2)掌握意志的特征。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3)觉悟目标:对意志有一定的认识,自觉培养意志品质。

  (4)行为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意志品质,提高生活,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不断取得成功。

  重点:意志的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意志、目的、动机等理论比较抽象、概括,学生难以完全理解。

  二、教法分析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原则。要从大量实例中,理解意志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意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讲解意志的特征时,要注意意志三个特征是密切相联系的,层层递进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学法分析

  教师先布置预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教材,对意志有初步认识。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人物生平、事迹,要讲得生动、形象、感人,从而使学生对意志理解由抽象变为形象、具体,具有可感性、实在性。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归纳、小结等方法探索新知识,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培养意志树立信心。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本节课我按以下程序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

  1、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哪四大类?

  2、怎样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

  (二)引入新课

  让学生齐读课前题示

  (三)讲授新课

  1、从工人、农民、解放军和科学家以坚强的意志、刚强的毅力创造业绩,又以许光达的故事,毛泽东的话语,从而简要说明:要有不平凡的业绩,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紧扣意志的作用。(讲解)谈话法P70页

  2、讲授意志的主要特征

  第一,意志表现为自觉地确定目的。要说明人的行动不同于动物,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实现的。区别意志行为和非意志行为。人的行为和目的是分不开的。(边讲解边分析)从而说明意志对确定目的的'作用。

  第二,意志是以自觉行动为基础。意志对人的行动的指挥和调节,表现为两个方面:激励和克制。前者表现在推动人们为实现既定的目的行动;后者则是阻止或制止与既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进而说明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第三,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行动目的的确定和实现,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既有内部困难,也有外部困难。最后分析出意志对战胜困难,实现目的的重要作用。

  3、从主要特征中归纳出意志的概念,并说明意志对整个目标的确定、行动完成的重要作用,点明主题——意志确实是力量的源泉。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四)小结

  1、意志的特征

  2、意志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

  1、P练45—47页

  2、预习P课73—78页意志坚强的表现

  口答

  第一段抽学生读,第二段学生齐读。

  抽学生读许光达的故事。

  学生回答:人的行为分类;目的概念;目的符合实际的作用。

  学生找出并回答:1)自觉行动的含义2)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看书,归纳并口答。

  看书,归纳口答意志的概念。

  理解记忆

  完成作业

  预习

  复习巩固

  通过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使学生对意志有初步认识。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讲解,并举出实例,使学生对意志有切实感受,潜移默化培养自己的意志。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体现师生平等,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作用。

  从意志的主要特征中归纳意志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化。

  当堂记忆,趁热打铁,有利于及时巩固复习。

  讲练结合,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知识,从而完成知、能、觉、行的目标。

  板书设计:(略)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7

  【教材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古怪、可爱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母鸡

  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毒手聋子鸡雏啼叫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几个同学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提名学生回答。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

  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x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殿、廊”。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时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17课,跟随作者去参观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北京一个著名的景点,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2.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3.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4.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近颐和园,去感受它的秀美景色。(板书课文,齐读跟写,解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检查,课件出示生字词:

  大殿长廊横槛画舫掩映堤岸雕刻远眺

  建筑葱郁耸立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佛香阁仿佛几乎几个

  闪闪发光隐隐约约

  2.重点理解:

  画舫:(1)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2)仔细看看这个字的偏旁,和什么有关?画舫是怎样的船?船上画了很多画。画舫就是指装饰华美的游船。看,这就是画舫。(课件出示链接图片)

  横槛:

  (1)横槛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再看图,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谁能指出横槛是哪儿?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课件出示链接图片)

  远眺:

  (1)眺就是看、望。远眺就是站在远处看?读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它的'意思。

  (2)作者远眺,他望见了什么?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才看见这些的?远眺,不仅只是向远处望,是站在高处向远处望的意思。所以,理解词语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多联系上下文去读、去想。

  3.齐读词语。

  4.指导写字:殿、栽

  三、理清文章脉络

  出示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思考:

  (1)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1.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告诉你他的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大家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的写总的感觉和总的印象的句子,作者通常会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次齐读,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在这么美的大公园里,作者去了哪些地方游玩呢?想一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既然是游记,当然要有明确的游览顺序,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齐读句子)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课本上还有很多,都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二: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

  交流: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像这样的句子,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览线路(板书:游览线路),齐读这5个句子。

  理清游览线路,这是写游记的基本规律。

  4.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文章可以结束了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景物特点)

  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三: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用简单的字词进行批注。

  1.随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特点:“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

  (2)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特点:“最长”。颜色美;长廊长,间数多

  大家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描写方法,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呢?(列数字)

  (3)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特点:“几千幅”说明画很多;“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形态多,颜色多;

  (4)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特点:“最美”。“满”字说明什么?花的种类多,形态多颜色多。

  2.站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看看绿漆柱子和红色栏杆,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你的心情会怎样?(神清气爽,理解并运用这个词)

  3.我们再次回过头来,看看美丽的,让我们心情舒畅的长廊,齐读这段话。

  总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领略了长廊的美,下节课我们再去万寿山和昆明湖看一看,去感受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长廊有名、最长、最美(抓特点)

  颐和园万寿山

  昆明湖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0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

  2.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导读训练单: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化简:+(+3);+(-3);-(+3);-(-3).

  6.口算:

  (1)2-7;(2)(-2)-7;(3)(-2)-(-7);(4)2+(-7);

  (5)(-2)+(-7);(6)7-2;(7)(-2)+7;(8)2-(-7).

  (二)、讲授新课

  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

  以上口算题中(1),(2),(3),(6),(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

  同样,(-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

  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

  (-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

  16+2+(-4)+6+(-7)=,读作,运算上读作.

  例1把(-20)+(+3)-(+5)-(-7)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①10+(+4)+(-6)-(-5);②(-8)-(+4)+(-7)-(+9).

  (2)说出式子8-7+4-6两种读法.

  2.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例2计算-20+3-5+7.

  解:-20+3-5+7

  =-20-5+3+7

  =-25+10

  =-15.

  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

  课堂练习

  (1)计算:

  ①-1+2-3-4+5;②(-8)-(+4)+(-6)-(-1).

  (三)练习设计

  1.计算:

  (1)3-8;(2)-4+7;(3)-6-9;(4)8-12;

  (5)-15+7;(6)0-2;(7)-5-9+3;(8)10-17+8;

  (9)-3-4+19-11;(10)-8+12-16-23.

  2.计算:

  (1)-4.2+5.7-8.4+10;(2)6.1-3.7-4.9+1.8;

  3.计算:

  (1)-216-157+348+512-678;(2)81.26-293.8+8.74+111;

  4.计算:

  (1)12-(-18)+(-7)-15;(2)-40-28-(-19)+(-24)-(-32);

  5.计算:

  (1)(+12)-(-18)+(-7)-(+15);

  (2)(-40)-(+28)-(-19)+(-24)-(32);

  (3)(+4.7)-(-8.9)-(+7.5)+(-6);

  课后作业:习题2.8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课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

  (课件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课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5、句子比较。(课件出示)

  (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

  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贪玩尽职)

  1、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睡觉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

  (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玩耍里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

  (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捉老鼠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

  (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课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2)“它很老实,它白确();可是();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

  (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5)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5、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

  (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课件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课件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

  (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课件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课堂小结,提纲挈领。

  1、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2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回顾初中所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填写下面表格:

  反应类型通式举例

  化合反应A+B﹦AB2Na+Cl2点燃2NaCl

  分解反应AB﹦A+B2KMnO4△K2MnO4+MnO2+O2

  置换反应A+BC﹦AC+BFe+CuSO4﹦Cu+FeSO4

  复分解反应AB+D﹦AC+BDCuSO4+2HCl﹦CaCl2+CO2↑+H2O

  (二)、复习初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

  1.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看反应中个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并标注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2CuO+C高温CO2↑+Cu

  H2O+C高温H2+CO

  CuO+H2△Cu+H2O

  2.定义:

  (1)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3)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反应。

  (5)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或得失、偏移)。

  (6)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时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有氧化性,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时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7)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性质。

  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性质。

  3.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是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将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即,另一类是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即

  (三)、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B.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作还原剂,非金属单质只作氧化剂

  C.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D.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做氧化剂

  C.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3

  16、说勤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根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点: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着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导入,引起学习兴趣。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指名回答,渗透理想无贵贱)你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那你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吗?通往理想的'桥梁又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说勤奋解题:说就是谈的意思。这是一般说理的文章。说理性的文章和我们平时学的文章不同,它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去用事例证明,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2、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勤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正音。

  (2)说说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将以哪种方式解释。

  (3)检查课文是否读顺。指名读、正音。

  3、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疏通课文引导分段

  作者通过哪2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引导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可分成几段?说明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

  再次快速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记忆生字。

  讲解难写字。

  惯:右边笔画较难写上面不要写成“母”,不是两点而是一竖。

  末:上横长,下横短,注意“未”区分。

  2、学生描红仿影。

  作业设计:

  1、了解一些名人勤奋的故事

  2、书写生字、形近字组词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谈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4

  第一章《行星地球》专题。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一章《行星地球》专题”,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一章《行星地球》专题

  养正中学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又要有利于学生学。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教科书编写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一章《行星地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设计:

  第一,增强课文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图),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第二,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例如在"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小组讨论等。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减少知识容量,给课堂教学改革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以利于不同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备课组在教学中十分注意以下问题:

  本章教学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取材的。第一节主要从总体上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首先比较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接着进一步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第四节则重点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时要尽可能围绕地球这个中心展开。

  1.读图像学地理,是学习地理课程的基本方法。

  例如,课文图1.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和图1.2"天体系统"就形象地说明了宇宙是由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不同的天体组成的,这些天体在运动和发展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它们彼此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大小、层次不同的天体系统。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15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8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8,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内容:操场上 p4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春季安全第一课教案08-08

高中体育开学第一课教案11-03

秋季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08-25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08-21

高中舞蹈教案03-24

开学第一课活动教案05-31

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05-26

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04-07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01-07

开学交通安全第一课心得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