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学心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

时间:2024-11-13 15:57:12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1

  《品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综合性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对品德与法治课程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才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小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小明就邀请小军和小丽一起到家中玩,小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小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小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第二幅图上小丽的手脏了,没有用毛巾擦干手,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观察了、感受了,整节课就不用老师多说。

  二、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环节。

  开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思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改变教学视角,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思路,让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举个例子,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爱护我们的家园》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了解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学生破坏环境的图片。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思维角度观察这些图片。比如,他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有白色塑料袋和果皮等垃圾,然后我们可以问他们对此有何感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图画认识到优美的环境需要大家来共同保护。最后,我们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了解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并愿意在实践中积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请将以上内容进行修改,以满足原创要求,并直接回复修改后的内容。

  三、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重新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思维,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对策。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整个教学环境和过程,提升教学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我们还需根据教学内容、环境和目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打破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限。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举例来说,在教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时,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讨论题目如下:

  (1)当红灯亮起时,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过马路,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小明在上学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拍篮球,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过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提高,并且对交通安全有更深入的认识。我的修改内容如上所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全体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2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与方法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创新和优化。我们认识到,此课程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加强有效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每堂课都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并深入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以此提升教学效果。这门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和形式,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成长环境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教师识别学生的特定需求,从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育过程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为例,教学设计采用了走迷宫棋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我伤害。假设在课堂上,我们设定一个情境:小明的父母外出工作,小明邀请了小军和小丽到家中玩耍。在玩耍一段时间后,小明想动手制作一些手工艺品,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使用安全剪刀进行剪纸是否合适?”由于学生有类似的实际经验,他们能够明白使用安全剪刀能有效减少受伤的风险,因此会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做法。接着,课堂进入第二个环节,探讨另一个场景:小丽的手被弄脏后,她决定直接用手接触电源插头以观看电视。在此情况下,教师提问:“这样做是否安全?”学生们基于生活常识,会一致认为这种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触电事故。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和分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安全行为的认知,还能将相关知识直观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学生会将这些讨论和心得整理成书页上的图画,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通过实际情境的分析,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安全行为的深刻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二、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环节。

  开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是不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没有考虑到学生感受。改变教学视角,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思路,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爱护我们的家园》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我们可以收集了一些关于学生破坏环境的图片,将这些图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然后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去看这些图片。到处都能看见白色塑料袋,果皮等,你觉得怎么样?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图画来看出优美的环境是需要别人来保护的。最后老师在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养成习惯。

  三、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并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策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这要求教师不仅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还要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既轻松愉快又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学生更多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从而打破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多维度发展。以教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为例,为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可设计小组讨论环节。具体议题如下:(1)当行人遇到红灯却急于过马路时,这种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2)小明在上学途中边走边玩篮球的行为是否恰当?原因何在?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深入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有效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我们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塑造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个性化的成长,教师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使之既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又能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特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当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出一套既符合学生需求又具有高效性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05-22

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12-10

《道德与法治》教案10-27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10-05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总结05-20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总结08-1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模板05-21

道德与法治《我们爱整洁》教案01-2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