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礼貌说话

时间:2017-06-15 16:11:32 职场礼仪 我要投稿

怎样有礼貌说话

  怎么说话有礼貌呢?我们平时说话当中是否有哪些不恰当的行为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礼貌说话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怎样有礼貌说话

  怎样有礼貌说话

  1、说话声音略低

  说话的声音宜较低。

  除非在开阔、噪音大的室外。

  2、语速略慢

  语速太快,一是别人听不明白;再就是听上去象吵架一样;第三,语速快了,影响自己的思路。

  语速慢下来的好处是,听起来有磁性,而且显得比较深沉。

  3、不要抢话 耐心等待别人说完

  别人正在说话,你突然打断别人自己说,是不尊重别人。

  正确的做法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辅以“接下来呢?”“后来呢?”“怪不得”,“原来如此”等,让别人感觉你在认真地听他说,而且他说的很有意思。

  无论别人说得如何没有道理,观点如何刺耳,无论你的见解多么高明,都要耐心听完。

  一是礼貌,二、听完才知道别人是否有道理。

  三、别人说些刺耳的话也许正是为了激怒你,一抢话正好上当。

  四、你以为你的见解高明,别人却会不以为然。

  4、开会、讨论时不要急于说

  如果后发言,已经听到了大家各抒己见的观点。

  如果你是必须先说话的人,要学会抛砖引玉。

  5、不要指手画脚。

  说话带手势与说话时指手画脚不同,指手画脚是最没教养的。

  但为了防止指手画脚,说话时不妨不带手势。

  7、不要急头怪脑。

  听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一样,或者指责自己,不能立即表现出急头怪脑,好像跟人家恼了一样,这是最是让人家看不起的。

  别人指责你有几种情况,一是你理解错了,人家并没有存心指责你,你跟人家恼了,岂不是冤枉了人家;二是人家无心之过,你跟人家恼了,

  显得你心眼狭小;三是人家故意激怒你,你跟人家恼了,岂不是正好上了人家的当。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急头怪脑。

  8、不要左顾右盼。

  听人说话,或者对人说话,一定要看着别人的眼睛,低眉顺眼是底气不足,东张西望是不礼貌,都是说话时的大忌。

  你也许真的讨厌说话的人,或者他的话味同嚼蜡,或者你身有要事心不在焉,如果你不得不听他说话,就不要左顾右盼,如果你实在不想听他说话,不妨直接告诉他I am sorry,无论如何不要左顾右盼。

  9、想好了再说,能不说就不说。

  只要你说话前先想想,不仅不会带口语,而且抢话、高声、带手势的毛病也没有了。

  几个人一块儿讨论问题,这个说了那一个说,你也许以为你如果不说,就轮不到你了,特别是你已经想好了的时候,而且你觉得你的话特别重要,如果不说,会对解决问题带来困扰。

  没有关系,他们总有停下来的时候,如果你想好的别人替你说了,就省你说了。

  不说话,别人不会看不起你,迟说话,别人只能更加看重你。

  有句老话叫“贵人语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不要自卑。

  无论对方是何人,可尊重,却没有自卑的必要。

  也许你有求于他,也许大家都说你不如他,这也没有关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也有不如你的地方。

  说话只要不自卑,心理也会改掉自卑的念头,不卑不亢的说话,是谈吐不凡的要义。

  11、不要说假话。

  用善意的谎言不算大错,但是最好的办法是不说假话,好处是可以使你底气充足,理直气壮。

  即使你把事情做错了,坦然承认又有什么关系?实在不行的话,告诉你一个不说假话的办法:闭上嘴巴,不说话。

  要不就王顾左右而言他。

  12、不要刻意表现自己。

  人人都想出人头地,但是决不要通过说话表现自己,这样会被别人误会你是在卖弄自己,何苦呢?

  13、不要赌咒发誓。

  不能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或者表明自己说的是真话而赌咒发誓,这是最没有涵养的。

  说自己想好要说的话。

  “信不信由你”。

  14、不要害怕冷场。

  别人没有说话,你也没有想好怎样说,不要害怕冷场。

  冷就冷一会吧,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贸然开口,则有可能难以收回。

  言多有失啊!

  怎样有礼貌说话【2】

  一、使用敬语、谦语、雅语

  (一)敬语:敬语,亦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

  除了礼貌上的必须之外,能多使用敬语,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1、敬语的运用场合。

  第一,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

  第二,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

  第三,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

  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2、常用敬语:我们日常使用的“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字,代词“阁下”、“尊夫人”、“贵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

  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请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等。

  (二)谦语:谦语亦称“谦辞”,它是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

  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

  例如,称自己为“愚”、“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

  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

  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三)雅语: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

  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

  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时,你应该说:“请用茶”。

  如果还用点心招待,可以用“请用一些茶点。

  ”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

  ”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

  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

  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语,必然会对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大有益处,并对我国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日常场合应对

  (一)与人保持适当距离:说话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其次也必须注意说话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

  这样在说话时必须注意保持与对话者的距离。

  说话时与人保持适当距离也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说话,另外还存在一个怎样才更合乎礼貌的.问题。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

  然而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

  有些人,因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

  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

  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合。

  这样做,既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二)恰当地称呼他人:无论是新老朋友,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

  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

  直呼其名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

  你若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但若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得体。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

  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三)善于言辞的谈吐: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他们应该是平等的。

  交谈一般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有些不该触及的问题:比方对方的年龄、收入、个人物品的价值、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还是不谈为好。

  打听这些是不礼貌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怎样有礼貌说话【3】

  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大家经常提起上一代的缺失,比如说,只准听不准说的威权、或父母对孩子讲话用词严厉。

  但是,当教养方式过度修正之后,父母一方面把经验不足的孩子提升到他们本不该有的人际位置(比如说,事无大小都要先问过孩子的意见),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本来应该为孩子做示范的标准降低到跟他们一样。

  我们很少检讨这个分际失守、口无遮拦的时代在言语教导上的缺失。

  台湾的父母越来越重视「语言教育」,小朋友早早已在学习第二外国语,但是要求多学几种语言的家庭,却并不一定重视平日的言谈教养。

  另一方面,儿童比过去更早接触复杂的外界,大环境言谈素质下降,连过去最重视质量的传播系统都不再对自己的发言负起职业责任,孩子听学几年,

  谈吐随着改变,他们甚至认为,粗鲁可以证明彼此亲近的程度,搞笑或尖酸刻薄能引起注意,低俗成为赢得认同的表达方式。

  原本外界环境虽是一股影响,家庭仍是最后的把关地,但如今也有很多父母认为,「家」应该是让孩子放松的地方,讲话客气是见外,于是从小就给了孩子两套应对人际的标准。

  有一次我跟一对亲子一起工作,孩子右转对我说话时是客气有礼的,左转对母亲说话却粗糙蛮横,这种态度与用词的差异因为同存于一个时空中,更让人看到问题的所在。

  我对孩子说了一句话,他其实很快就明白,教导也并不费力。

  我说:凯文,你不会对Bubu阿姨说的话,就不可以对妈妈说。

  只要让这个小二的孩子了解,他的妈妈和我对他来说是一样的,我们是「长辈」,他必须以同样的礼貌跟我们沟通。

  未能及时的指正提醒,将导致未来的难堪评价

  我曾看过一个言语失教的孩子长大受苦。

  这小女孩小时候说话无礼时,父母老是在别人面前说她是「可爱直率、不做作」、「很天真,有什么说什么」;成长期间,说话的方式、音量都没有陶养,出社会后,身边的朋友就更不敢提醒指正了。

  现在,换成她的父母常在别人面前既遗憾又抱歉地说:我的女儿就是这么粗鲁,不过,她就是傻大姐,心地非常善良。

  有一次,她的父亲因为心情很不好,又听到女儿说话无礼不中听,竟在大家面前就破口大骂起孩子,让朋友都很尴尬。

  父母一定要深思,有些教导在童年执行并不算严格,但如果施教于应该具备常识的年龄,将会显得非常难堪,这就是父母应该替孩子考虑的事。

  即使有些难堪父母从头到尾都不舍得给,但其他人不一定会替孩子考虑那么多,这时他所受到的已不叫「指正」而是一种「评价」了,那才是严重的伤害。

  话说回来,孩子如果从小用的是同一种礼貌面对生活,无需因人因环境调整态度,这不是更愉快?

  为什么我们要把说话有礼当成是一种违背人性喜好的负担呢?我只听过有人说话不得体或阿谀、不诚恳而引人不快,还没有听说好好说话使人讨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