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职场文书>面试>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时间:2017-03-14 13:23:45 面试 我要投稿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小伙伴们在公务员面试备考的时候会不会模拟面试的情景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公务员面试模拟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2016公务员面试模拟题汇总
 

  面试模拟题:如何看待网络谣言

  【模拟题目】

  近年来,网络谣言四起,例如“水变油”、“猪肉虫”、“日本地震抢盐风波”、“成都春熙路暴乱”等,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类型】

  综合分析

  【考查能力】

  专家认为,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条理性。

  【答题要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

  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网民可随时随地上网,发布和阅读各类信息。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言论变得更加自由,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一条信息在很短世界内就可传播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网络言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和难以监管的特点让不法分子有了利用网络谣言制造恐慌、牟取利益的可趁之机,如2013年审理的“秦火火”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牟取暴利的典型案例。

  网络谣言是互联网的“毒瘤”,严重危害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每位公民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网络谣言,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每位网民都要当一名合格的网民,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杜绝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形成统一协调的监管部门和长效监管体制。

  目前打击网络谣言主要依靠网信办和公安机关,近年来我国意识到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并加大了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秦火火”、“薛蛮子”等一批网络推手收到了法律的严惩,但相比网络蔓延的谣言,目前监管和打击的力度和广度还有不足,还需要有同一协调的监管部门和长效的监管体制。

  第二,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现行有关互联网谣言的法规制定于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相关条文不够细化,相比发达国家互联网谣言的法规相比还有改进空间,推进法律法规的完善,细化不同犯罪情节的量刑,增加惩治力度,给犯罪分子形成足够的威慑。

  第三,加强网络谣言危害、法规,以及分辨谣言的宣传。

  在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向网民宣传网络谣言对国家、社会、群众的危害,普及相关法规对造谣、传谣人员的惩罚力度,并讲授网络谣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帮助网民形成分辨谣言的能力。

  第四,树立新闻媒体的权威形象。

  群众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部分原因在于群众存在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感,认为媒体存在对新闻的选择性报道,掩盖部分事实的问题,对此,需要树立媒体权威形象,推进新闻的自由性,并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媒体报道的公正和客观性,打击黑心媒体,让每位群众感受到信息的自由和畅通。

  第五,做一名合格的有负责感的网民。

  一位合格的网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应该具备甄别能力,对谣言坚决不信,不传,对难以分辨的信息应该保留意见,不随意传播,多传播正能量信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面试模拟题:“疑罪从无”

  【面试模拟题】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防范刑事冤错案件,必须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真正做到有罪则判、无罪放人。

  对此,你怎么看?

  【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级司法机关秉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诚心和决心主动纠偏,让公众重拾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在当前背景下,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理念,让迟到的正义不再缺席,其意义巨大。

  近年来,冤假错案频发,从内蒙呼格案,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赵作海杀人案……他们有的人等到了冤屈洗白,而有的人却已离去永远无法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综观这些冤假错案,尽管其证据疑点重重,但最终还是被作出有罪判决,其根源无不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传统观念和“有罪推定”的陈腐理念息息相关。

  在此种理念的影响下,个别办案人员视“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为最高准则,即使相关事实和证据疑窦丛生,也还是作出有罪推论,使很多人蒙冤。

  此时,对于危害司法公信的刑事冤错案件,开出严格落实“疑罪从无”理念的药方,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冤错案件的再次上演,充分释放司法公正的正能量。

  刑事案件事关个体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主观猜测式的“有罪推定”,必须贯彻落实“疑罪从无”理念,破除与法治精神相悖的“有罪推定”理念,强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和精神,做到立足事实,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相关证据去伪存真,确保法律的适用不出现任何偏差。

  此外,要破除冤假错案,仍需要继续落实检察长带头查案制度,需要司法工作人员提升办案能力,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在思想观念改变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冤假错案才会不再上演,公平正义才能充分得以实现。

  面试模拟题: 高学历犯罪

  【预测题目】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研究生人口比例为3.9%,而官员的研究生比例为79%,超200倍,落马的81位省部级老虎里就有25位博士、39位硕士,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教育之意既包括知识的传授,更包括教诲人们对法律规则、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敬畏,而这些高学历的落马者,曾是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培养的人才,他们非但没有利用专长回报社会,相反却急功近利、恣意妄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究其原因,首先,这些“博士”“硕士”的真实“含金量”值得怀疑。

  如果仔细看,这些硕博士学位中,很多是“在职”的,是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甚至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后获得的。

  并不是说“在职”的硕士博士就是假的,但不可否认,社会上有一种花钱买学位的不正之风存在,入学和毕业都可以用钱搞定,花钱买学位很容易,更何况花钱的人还手握权力,所以,此博士已经非彼博士,这也是人所共知,他们的“硕博士”学位就像案发前担任的职务一样,不代表学问和职责,甚至只是他们官场包装的“标配”之一。

  其二,即便是真的获得了硕博士学位,也未必代表就拥有了高素质,知识与道德必须相互联系、相互造就,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道德对知识的造就,后者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就像原子弹是知识的产物,但失去了道德的驾驭和约束,就可以成为危害人类的武器。

  所以有人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当知识没有用在正路上时,知识和学历就可能成了这些人在道德反向道路上的“加速器”。

  这也是高学历犯罪或者说领导者追求高学历更加可怕的地方,作为护身符、挡箭牌,知识和学历对社会的欺骗性更大,人们对学识对知识分子的`特殊信任,给了他们违法犯罪更大的空间,如果连知识这一最崇高标准都踩在脚下,为物欲所利用,这就不仅违背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初衷,也玷污了人们借以提升自我、澄清灵魂的知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这种看似比较小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都有不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在招录硕士博士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从德才两个方面入手,另一方面政府内部也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大对官员德行的考核,可以通过暗访、民主调查的方式进行。

  同时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比如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树立先进人物典型等,让官员从思想上获得比较大的提高。

  此外,政府也应该开通一些反馈问题的渠道,比如投诉举报的邮箱、热线,一定要有专人负责,让群众发现问题后能及时进行反馈。

  面试模拟题:垃圾分类的窘境

  热点题目预测:

  据报道,《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行已一个多月,大多数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没有多大改观,全市也没有开出一张垃圾分类的罚单。

  早在2000年,建设部就公布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陷入原地踏步、名存实亡的境地。

  对于垃圾分类的困境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推广呢?应该从政府、企业和市民多个层面找到原因。

  就政府层面而言,有的没有制定详细的分类标准,导致居民不清楚该如何进行分类;有的没有建立完备的垃圾回收体系,使各种垃圾经过分类后很难进入不同的资源回收产业中;有的没能解决好垃圾末端处理问题,导致源头的垃圾分类徒劳无功;有的宣传和监管不到位,随便扔垃圾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

  在德国、瑞典、日本等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垃圾处理业是个高利润的行业。

  在我国,由于垃圾前期分类不到位等原因,垃圾处理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周期长、获利少的特点,企业不免对进入垃圾处理行业望而止步。

  对市民来说,一些市民对垃圾循环利用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知识,同时环保意识不强,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市民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将垃圾装在一个袋里扔掉。

  在垃圾分类实践中,我们不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比如,在日本,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分为可燃类、不可燃类、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五大类,每大类再细分为若干子类。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限制居民随意丢弃垃圾,对不同种类的垃圾确定专门的收集日,在日历上面用黄、绿、蓝等颜色标注清楚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

  此外,日本的垃圾分类教育从娃娃抓起,儿童从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就是一个塑料瓶,也要将瓶盖、瓶身以及外包装商标分开放置,并将瓶身用水涮干净、压扁后才能放进专用垃圾箱。

  德国对垃圾分类回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对于违反垃圾分类的最轻处罚是警告,警告无效则罚款,如仍未奏效,清洁公司会马上对违反规定者提高收费标准。

  瑞士法规也规定,放错垃圾会被处以高额的罚款。

  做好垃圾分类,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努力。

  这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对垃圾分类奖惩分明,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垃圾整治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备的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垃圾回收的产业链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身垃圾治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娃娃抓起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面试模拟题:贪婪与满足的关系

  【面试模拟题】

  有人说,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这句话意思是说最可悲之处不在于贫穷,而在于过分的欲望;最富有之处不在于拥有了天下的财富,而是知道珍惜现在所有,意在告诫世人,做人要知足常乐,学会珍惜。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虽然张大民生活不富裕,一家几口人挤在小小的房子里,甚至于自己的床中间还有一棵树在抢占床位,但是他们安贫乐道,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甚至于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迎来了自己儿子的降生。

  反观普希金的小说《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当金鱼提出报恩,可以满足渔夫和其妻的愿望之时,第一次老太太希望拥有一只新的木盆,于是一只崭新的木盆便出现在了他们面前;第二次老太太希望拥有一座木房子,于是一座拥有敞亮房间、砖砌白色烟囱、橡木材质大门的木房子便出现了;第三次老太太希望自己成为世袭的贵妇,于是身着名贵黑貂皮坎肩、头戴锦绣头饰、脖子围满珍珠、双手嵌戴满金戒指、脚蹬红皮靴子、奴仆成群的贵妇便出现在渔夫眼前;第四次老太太希望自己能成为自由自在的女皇,于是穿着华丽、奴仆成群、侍卫环绕、威严无比的女皇便出现在了渔夫面前;拥有这一切之后老太太仍然不知满足,以致希望成为海上霸王并让金鱼来伺候自己,结果终因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一无所有,生活回归以前,面前仍是破泥棚、破木盆。

  这个寓言故事便告诉我们,做人要知足常乐,不能过于贪婪,否则到头来一无所有。

  作为公职人员,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守住清贫、抵住诱惑、耐住寂寞,摒弃个人私利,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做到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时刻情系人民,心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解疾苦,坚决与贪得无厌、利欲熏心、贪污受贿等行为划清界限。

  面试模拟题:玩手机算缺课

  【面试模拟题】

  在遍地都是手机控的当下,为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认真听课,学校采取各种“管制”手机的办法已经屡见不鲜!目前,吉林大学一位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实施了一项与众不同的“独门”规定——上课玩手机者视为这堂课缺课。

  有人认为这一做法太过严格,有人认为这一做法确实能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

  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不是玩手机的场所,可一些学生却混淆了,在课堂上也玩起了手机,置老师的讲课于不顾,如此,玩手机玩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玩上了几年,玩到毕业了,恐怕什么都没有学到,以后又如何应对社会?如何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玩手机算缺课”体现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也体现出对学生的爱,这样的规定值得肯定。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这不难理解,毕竟手机带给我们诸多的方便,但手机并不能代表一切,而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手机,这就是一种“病”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旦患上了“手机控”,则让自己成为了“手机的奴隶”了,可手机本是工具,并不是用来主宰我们的生活。

  我们岂能本末倒置?

  大学生,上课是最重要的任务,如果上课也在玩手机,那是不务正业了。

  报道中的这位教授,不是仅仅规定“玩手机算缺课”,因为他深知,如果是这样,是无法挽回学生的心,势必会造成人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老师的课讲得很烂,学生不能玩手机,岂非要度日如年?对此,这位教授精心准备,更用心地讲课,但仍有同学把课堂时间浪费在了玩手机上面,教授有时候会提醒,但效果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教授观察到,学生们玩手机,基本都是在聊天、看新闻、看小说、玩游戏,没有用在学习上的。

  “课堂时间本身就有限,大家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学习价值,还十分影响师生课堂互动。

  ”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学生作出如此严厉的规定,可谓良苦用心。

  事实上,这么做,也获得了学生的支持。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一方面是大家都在玩,自己也跟着玩,另一方面则是老师管理不严,没有特别的要求。

  其实,老师如果放任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是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这样的老师是要被问责的。

  “玩手机算缺课”不是对学生的苛责,也不是故意为难学生,相反,这既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更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也是在倒逼自己将课讲得更精彩。

  而一些老师之所以会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恐怕是对自己的讲课缺乏必要的信心。

  “玩手机算缺课”体现老师的爱和严。

  给这样的教授点个赞。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相关文章:

1.2017年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2.公务员考试21组面试模拟题(1)

3.公务员考试21组面试模拟题(2)

4.公务员考试21组面试模拟题(3)

5.公务员面试

6.公务员面试名言-面试范文

7.公务员面试指导

8.公务员面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