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心得

时间:2017-03-23 16:53:3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全面小康心得

  全面小康心得,百年追梦,全面小康,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全面小康心得,欢迎阅读!

全面小康心得

  全面小康心得【1】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十八大报告响亮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然而“小康”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靠党的好领导,要靠全国人民辛勤劳动来创造。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有中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提供充沛动力。

  小康社会要靠人民来创造,小康社会要让人民来共享,那么就一名基层干部来说,应该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做些什么?

  俗话说“低头踏实走路,抬头乐观看天”。

  如果把我们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比作“抬头乐观看天”,那么我们基层干部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低头踏实走路,做好当下工作”。

  只有做好当下,才能让我们无比踏实,才能让我们全神贯注于日常工作的细节和细琐之事。

  细琐但非繁琐,只有秉承着“重细节、轻形式”的优良工作作风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每天都要与群众打交道,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以振奋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把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解决民生的实际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做群众的贴心人,用真心凝聚民心,做到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突出服务特色,打造服务品牌,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该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爱岗敬业,创造良好业绩。

  做好本职工作,管好自己的“责任田”,爱岗敬业,是对“建成小康社会”最有效的支持。

  农民种好地,工人做好工,教师教好书,军人站好岗,干部为群众服好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推动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让群众更加受益,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发展,这是对十八大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基层干部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众息息相处,其言行都被群众时时关注,每一个基层干部应该利用自己的群众基础做好十八大的宣传员,要紧紧围绕“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推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努力为“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维护稳定,营建良好环境。

  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困难,各类矛盾易发多发,维护稳定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基层干部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过硬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坚持深入群众,从源头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十八大是起点,不是终点,冲锋号角吹响,就不允许倦怠、停止。

  “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基层干部也要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走去。

  工作中,听从党的指挥,见困难就上,遇重担就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处处当先锋模范。

  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才是对忠于党伟大事业的最好表现。

  全面小康心得【2】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我们描画了今后二十年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党员责任更是重大,因为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领头羊,只有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人民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

  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

  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学读书干大事业。

  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

  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

  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

  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上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多美元为低收入国家,2014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我们实现的小康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远的多。

  邓小平所提出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

  这是符合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现实的,也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

  2014年,江xx在党的十六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旨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此,十六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始终要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不能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制度建设,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今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那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呢?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18项指标:

  一是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5%。

  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四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

  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

  六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人。

  七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

  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这个“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十一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75%。

  十二是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

  十三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十四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85%。

  十五是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

  十六是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

  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常用耕地变动面积/常用耕地基期面积)×100%。

  十七是森林覆盖率≧23%

  十八是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

  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也就是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差别太明显,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显,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今后可能再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了,国家实行统一的管理;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两个转变,来之不易,经过了80多年的奋斗,但是要长期执政,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有坚实的执政基础。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

  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人人有责,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实践证明,能不能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不能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不能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48.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19.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1.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0.37;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7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9.5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2;农民居住质量指数34%;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4%;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39%;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6%;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77%;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7;森林覆盖率18.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2100立方米。

  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不平衡。

  从2014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

  但全国尚有近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30%。

  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6个西部省(区)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负值,即尚未达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在我们宁夏,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也很大,川区的农民收入较高,山区的农民收入较低;城市郊区既种地又打工的农民收入较高,远离城市纯粹靠种地的农民收入较低。

  全区还有52.7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4%,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2014年我国农村人口7.57亿,占人口总数的58.2%,我区农村人口37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7.57%,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而且65%的劳动力还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

  要使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任务还很艰巨。

  四是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

  201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1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已降低到37.7%。

  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降低到36%。

  从2014年起,只有每年平均下降0.4个百分点,15年后我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不仅如此,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至于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

  2014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远远落后于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步的瓶颈。

  以上问题,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五、农村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

  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长红枣、枸杞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

  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组织形式下,有效吸纳先进科学技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促进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等有效联合,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的最好形式,是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最佳途径。

  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一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建设规模较大的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大力培植支柱产业,为产业化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围绕“龙型”经济,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科研攻关、技改、产品研发、产业生态化、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一大批像双汇、莲花、华英、科迪、永达、三全、思念等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范围广、在国内外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整个“龙型”经济建立在高科技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致富。

  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科研院所、农技服务企业等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农业的产前、产后等各项服务。

  四是强力支持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农村就难以全面实现小康。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4、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施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落空,是束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强化农户的市场地位,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完全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长期坚持。

  与此同时,在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坚持市场改革取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造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优势,以从根本上扫除一切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各种不良现象。

  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业公司化、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决落实费改税政策,在转变职能、实行政务电子化、公开化的基础上,精简县、乡两级党、政、群等机构人员,以降低不必要的财政支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5、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

  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

  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6、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

  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

  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7、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8、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

  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

  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9、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

  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

  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

  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

  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

  因此,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

  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等在头脑中日益强化,并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失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广告等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使我们对全世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

  透过这些媒介,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这是积极的一方面。

  但同时也为一些消极东西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和渠道。

  加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个别党员干部对这些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各种认识上的误区。

  有的农村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什么政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极个别党员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思想上的迷失性,导致了行为上的无原则性。

  有的党员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迷恋于“法xx”的歪理邪说之中;还有极个别的成为金钱、美色、权欲的俘虏。

  2、不适应性。

  部分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

  如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了解不清楚,特别是在生产的手段和经营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还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落后的营销方式。

  对如何搞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更是一窍不通,根本谈不上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

  3、自私性。

  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

  这种现象在农村所谓的“能人党员”群体中反映得比较突出。

  这些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致富手段比较多,效果也很明显。

  但他们致富后,并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

  另外,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利,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

  在个别农村党员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

  这些党员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

  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为维护家族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群众意见很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

  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

  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

  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

  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

  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

  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法xx”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

  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

  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

  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

  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

  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

  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

  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

  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

  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

  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

  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全面小康心得【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生活问题。

  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将“民生”具体概括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

  它覆盖了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治安等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

  党的十八报告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在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我县经济落后,历史欠账多,要实现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难度巨大,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线,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保障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

  为此,我县应该努力形成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等多层次、多方面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体系。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对小康社会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康社会的建设既要看到生存、生计等基本民生问题,又要看到生活品质、生机活力等民生问题。

  在此新形势下,我县全面改善民生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开发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同时,我们要巩固和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

  我县作为贫困欠开发地区,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省水平,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异尤为突出。

  我县亟需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让小康建设惠及全民。

  为此,我县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要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发展山地特色产业、下山脱贫、内聚外迁,继续把农村低保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作为就业帮扶的突出重点。

  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是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心转向农村、欠发达地区。

  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联乡驻村”、“农村党建扶贫”等对接帮扶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遵循“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努力实现统筹城乡、惠及民生、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造福全县人民。

  改善民生作为我省实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我县要扎实推进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全过程。

【全面小康心得】相关文章:

1.全面建成小康心得

2.追梦全面小康演讲稿

3.百年追梦全面小康书

4.读百年追梦全面小康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方案

6.全面小康百年追梦演讲稿

7.百年追梦全面小康演讲稿

8.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