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800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

时间:2017-04-13 20:58: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1】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

  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

  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

  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

  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

  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

  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

  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

  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

  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

  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

  以杜绍卿最为突出。

  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

  《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

  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

  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

  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读后感【2】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

  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

  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

  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

  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

  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

  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写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

  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

  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

  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

  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

  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骗子又从一些侧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

  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同,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可以明鉴,可以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可以知道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会。

  以历史来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同时这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一起来读史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3】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

  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

  事实上不只这些人。

  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

  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

  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

  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

  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

  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

  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

  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

  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

  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

  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

  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相关文章:

1.《儒林外史》读后感

2.儒林外史读后感

3.有儒林外史读后感

4.儒林外史读后感300

5.儒林外史读后感350

6.儒林外史读后感500

7.2017儒林外史读后感

8.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