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4-11-18 10:35: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读《论语》有感2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读《论语》有感3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著名的国内外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话都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我一天三省,我的`身体:为人谋而不忠?你不相信和朋友交朋友吗?你不习惯吗?也就是说,我一天反思自己很多次:我是否足够全心全意地为别人工作?和朋友交流够诚实吗?老师教的知识够熟练吗?

  背完这句话,我想起了自己。家乡时,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在门上,他怎么也拿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想了一会儿,我拿起扫帚。然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球没有掉下来,而是抓住自己让人头晕。我想:你不能靠蛮力做任何事。你应该用你的大脑去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高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力帮助别人,而且很诚实。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一支笔。我想:如果我妈妈发现了,你不必大喊大叫吗?直接向母亲承认错误,母亲会原谅我,告诉我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我的错误,正如我所想,我母亲原谅了我。

  以后一天反思两次,这样我会更好。

读《论语》有感4

  《论语》是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对智慧的诠释。在古代,人们认为《论语》是儿童的启蒙书籍。有许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典陈述,这让我感觉很多。其中一句话是知道,不知道,知道,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就是孔老夫子对他一个学生说的话,意思是;你明白我教你的知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只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这就是智慧!进一步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长到老,学到老,不懂就问。是的',如果我们通常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是错。即使你身居高位,无论你的学位有多高,也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似乎不懂一件事,有错误的观点而不咨询和纠正,你最终会是一个无知而可怜的人。就像有些人一样,他们知道这是错误的,但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种虚度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所以他们永远是弱智的人。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个例子。例如;有一次,一个刚学会的英语单词忘记了如何发音,害怕笑话,也没有问老师和同学面子,他们理所当然地拼写了一个声音。可笑的是,当我的同学问我如何读这个词时,我没有说我不会读它。我没有改变我的脸,给他发了一个我原来的发音。结果,我们在考试中失败了。这就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的结果。后来,我问老师纠正它。读完《论语》这句话后才知道,不懂就问是智慧,不懂装懂就是愚蠢。

  《论语》的真谛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灵魂的幸福、豁达的心胸和谦虚的态度,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内心的平静。经典的作品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记住经典的句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彻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它会让你受益终生!

读《论语》有感5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每天都要读书,不仅仅是课本,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我喜欢看的课外读物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儒家学派的语录集——《论语》。虽然我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奥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浅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集,全书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内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谓是能让人受益终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想必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信大家都对这句话也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则语录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可以和另外一句语录一起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我觉得这都是在教给我们怎样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我还喜欢一则语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错,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压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要求别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这样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可以教你怎样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论语》一书对我的一生将有很大的影响,我要好好珍藏起来,不断地汲取它的精华,让它的精髓代代相传!

读《论语》有感6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读《论语》有感7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和,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读《论语》有感8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数不胜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也开始了解和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孔子是个伟人,他教给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话,《论语》,是“三人行必有其师,择其善而从之,变其恶”。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我们要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注意改正他们的短处。这是最经典的一句话。后来我们学会了“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我擅长古风,我很快就去寻求”,我们学会了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愿意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而迅速地寻求知识的人,才会有知识。“句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会我们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要空想,要付诸实践,所学之物,必须深思熟虑,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喜欢“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这句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假装理解,欺骗自己,这才是明智的表现。一千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同样适用。这是一句名言。就像一个老师下课后,如果已经完全掌握了,就会做一些练习巩固;如果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没有完整的把握,那就不能浑水摸鱼。我们应该立即咨询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说的话。在没有人理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受别人的无知,不知道的人”会给你安慰;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君子不相比较,小人不相比较”会给你敲响警钟;当你失去信任的时候,“别人不相信,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会给你一个教训;当你想抓住过去不放手的时候,“不要说自己做过的`事,不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提出抗议,既往不咎”会提醒你…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他把一生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他的学生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他们把他的座右铭记录下来,编成《论语》,留给后人。孔子的思想流传下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世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当年赵普《论语》的一半统治世界。现在,《论语》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教室,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渺小。——在最大爱心和深刻真理的座右铭面前。三天学一个新的《论语》,每天复习几个之前学过的《论语》。就像孔子说的“可以古为今用,古为今用。”

  文言文研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读国学经典,感受国学精髓,《论语》,终身受益。

读《论语》有感9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丹教授编写的《论语》感悟这部书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们从小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朗读中长大,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非常肤浅的。读完于丹的这本《论语》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懂得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子的'《论语》并不是遥不可及,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依然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感到温暖倍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我们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劲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经过自己高超厨艺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摆放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的七个章节细细品读后,何为“孝敬”、何为“大智慧”、何为“诚信”……会让你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圣人,没有圣贤的架势,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传道者,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修养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那份安静,正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读《论语》有感10

  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读了于丹老师所写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朴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y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y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y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y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y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y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y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y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y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y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y种态度,是y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y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读《论语》有感12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分为学习、政治和仁慈......共20篇文章。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作品,也是中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一半的论语治理世界。

  当我读《论语》的时候,我觉得有几个特别好,比如:学习和学习,不快乐吗?有远方的朋友,不快乐吗?人们不知道,不生气,不是绅士吗?我理解的是: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认识我,我不难过我不是绅士吗?

  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你可以成为一名教师。这句话意味着新知识可以在复习旧知识时找到,所以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意识到如何成为一个绅士。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绅士并不懊恼。不要动嘴。反派恰恰反映了君子:君子比义好,反派比利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论语》中使用句子。例如,有些人总是想尽快完成事情,但做得不好,所以有些人建议他:如果你想速度快,你就达不到。父母带孩子出去看两种人,一种是贤人,一种是不贤人。于是父母对孩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当你看到有才华的人时,你应该想到跟上他。当你看到有缺点的人时,你应该反思你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来纠正你的错误。

  《论语》是中国的一大名字。我不仅要认真理解,还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如果我们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我们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来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我们,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改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我们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我们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这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俞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读《论语》有感14

  在学习教育学课程内容的第一天起,我便心存疑问“教育是什么?”有的人说教育是传授知识,有的人说教育是使人进步,有的人说教育是使人睿智。也许他们说的都对,但这依旧无法满足我对教育是什么的好奇,通过《论语》的阅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细细品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或者高超的技能,而是指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孔子在此处的这番言论,意在教育子贡,说得再好都不如做得好更让人信服。回到教育上也是一样的,一门心思只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不想着如何让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自己,服务于社会,只会成为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一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二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应是上述两种需要与可能的有机统一。教育是首先通过培养人进而服务于社会的,国家与社会需要的绝不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具有实干精神敢于付诸行动的.人。荀子曾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只有能说能干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育正是要培养这样不仅具有知识与技能,更具有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人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对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这样的学习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不加以利用,不加以思考,用不了多久就会从大脑中遗忘。我听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毕业以后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用不了几年就把大学学的知识遗忘殆尽了,那么辛辛苦苦的四年学习生涯意义何在?享誉全球的教育学家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他看来,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孔子与理查德莱文跨越了时间的洪流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教育中思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所要学会的正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技能也许会生疏,知识也许会遗忘,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伴随我的一生,使我学习新的知识,领悟新的技能,增长智慧,不断进步。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的意思是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读整部《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强调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梯、信、爱众、亲仁”都是在做人做事,只有懂得做人之后,才去学习知识。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在当今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逐渐滋生且愈演愈烈。社会诚信缺失,炫富拜金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冷漠心理刺痛人的神经,很难说与如今的教育方式中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的敷衍态度没有关系。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否则,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真正的教育绝不应该缺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情怀的培养,一个接受完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一名孝顺父母,诚信守诺,常怀仁义之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人。

  《论语》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教育思想、教育原则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读《论语》有感15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要学习,就要有老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一向尊崇五伦“天地君亲师”,老师能与天地君亲同等并列,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老师也不一定指什么特定的人士,只要能开导我们,影响我们,指示我们,让我们能受教受益的,都是我们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尝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尝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可以以善者为师,还可以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现在,我们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我的身边有许多小“能人”,有的写了一手好字;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通晓中外地理;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有的擅长写作……在校讯通里,也有许许多多的小“能人”,像“小婧子”、“聪明的男孩”、“酒衷豪”、“公主艺琳”、“云笛儿”、“心之小语”、“清水风月”、“潇潇秋韵”、“男孩子气&少女”、“鹏飞万里”、“四月妮妮”、“毕楠鑫”、“武临杰”、“林蔓的天空”、“析析”、“魅力飞飞”、“雪儿、”、“雨儿、”、“WANGYARU”、“笑猫咪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有的会做信纸,有的会添加隐形音乐,有的会装饰博客……多向这些人学习,不就可以使我们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已严。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另外这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很有裨益的。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体会12-03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08-21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2-23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6-08

论语读后感集锦15篇12-05

经典论语语录30句精选10-11

读窃读记有感07-23

读《目送》有感08-31

读《背影》有感10-21

读《乡土中国》有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