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电影观后感

时间:2016-07-06 17:32:0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一】

活着电影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用我党的话说,时代在进步,经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的尊严。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

  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

  《活着》里的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肉,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

  “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一直以为,我们的眼里只看

  得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再远一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连自己都在找寻尊严,更何德何能把别人当人来看呢?都是身体,一具东西罢了。。。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

  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平民依然是平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腐接受别人的贿赂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接受别人的贿赂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观电影《活着》后感【二】

  对于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一家来说,活着是一份幸运又艰辛的事,而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懂得好好珍惜它。

  这部电影主要述说了从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影片讲述了几个有关富贵的生活的重要事件,其中,福贵家从富贵人家变为贫穷子弟的过程,而正是福贵性格发生一大转变的一个重要事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一个人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当每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悲壮,或许每个人都能如福贵一般改过自新。在这里我们能明白到自己活着的时候并不单单为了自己,还有我们身边至亲至切的人。或许在平日时候我们毫无察觉,而但当自己真正经历了,才知道活着是那么的美好。

  而在电影的第二个事件中,我深深地为富贵不幸的遭遇而感伤。这个事件发生在福贵回到家后。当时,母亲的黯然长逝,女儿的耳聋口哑。这无疑让原本感到幸福的富贵拉到了伤心的低谷。然而他却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现实,并无怨地继续生活着。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和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然而我们却经常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着,并常常抱怨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应好好学一下主人公富贵。从主人公中,我明白到,当现实走来时,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而当自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坦然的态度去对待时,我们会活得更好更加精彩。

  莫泊桑的《项链》写着: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在这部电影中,如果当初福贵没败坏了家产,或许死得人就是他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到: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可是我们终究是要活着,就如同福贵在失去了那么多至亲之后,甚至连儿子和女儿也失去了之后,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并对于未来满怀希望。的确,无论发生什么事时,我们都要继续地活着,精彩地活着,因为活着是对自己,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电影以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折射出人们活着并不容易,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人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充满危险与机遇的挑战。而自己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都有为活着而活着,为他人而活着,为未来而活着。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如同浮萍般浮沉,在世态炎凉中感受冷暖人生,让我们看的时候不由得问问自己——我自己又为何而活着?

  在这部电影中,我明白到:活着,是一份自己应承担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不是给我们任意挥霍的,活着的本意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本意,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现在或将来的路不同,但我知道我们都仍活着,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更好地活着。在人生中,我们都应好好地活着,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好的承诺。

  电影《活着》观后感【三】

  在课堂上看《活着》,已经是我第三次欣赏这部影片了,总觉得这部电影貌似有些荒诞,却又内含深意,只是没有细细体味。

  电影《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中福贵原本家里条件很好,可是他不顾家人的劝说,固执地参加赌博,最终掉进了龙二的圈套,输得倾家荡产,父亲也被他气死,从此家破人亡,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部悲剧了,很难把这么多悲惨的事集中发生在一户人家——父亲离去,幼子夭折,女儿产后出血身亡但我只是在想,为什么电影的名字,或者说原著小说,要取名为《活着》呢?

  我想,像福贵、家珍这样一对夫妻,一直坚忍地活着,是在宣示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还是在对社会的变迁表示不满甚至是抗争?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牛长大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可是,这些又怎么可能呢?那么,他是在说共产主义也是不可能的吗?也许他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想告诉他儿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另外,富贵的妻子家珍,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女人,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活着的无奈

  他们的儿子死得很意外,却又似乎有了伏笔,最大的悲哀,开车的区长竟是和富贵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春生,这让富贵一家又悲痛,还束手无策,真是欲哭无泪,也更加透露了生活中的无奈,与人在命运面前的脆弱。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如果说有庆的死是命运安排的意外,那么他们女儿的死就不能归结于命运了,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死去却无能为力,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啊!

  细思整部电影,里面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充分展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生活的艰难,但是尽管脆弱,尽管艰难,我们还是要有勇气、毅力面对现实,承受悲痛,接受现实,顽强的活着、活着。不品尝生活之悲伤,怎能得幸福之真谛?经历这一系列的悲剧的磨砺,我们也会发现,即使再艰难,打击、挫折接踵而至,能够坚强的活着,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活着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1.看电影活着观后感

2.活着电影赏析观后感

3.活着电影观后感600

4.电影活着观后感1500

5.活着电影观后感400

6.活着电影观后感800

7.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

8.活着电影观后感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