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企业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企业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时间:2016-11-10 14:50:1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企业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1】

  中共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前夕,大陆中央电视台特别推出「永远在路上」的大型反贪污腐败专题片,并首次公开了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徐才厚落马后的画面。藉以显示由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领导的反贪决心,以此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关「人心向背」,打击腐败「永远在路上」。

  这部8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由中共中央纪律委员会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首集「人心向背」在17日播出,强调中共总书记反腐决心。电视特别引述习近平的讲话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要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仗」。

  9成民眾满意打贪效果

  电视专题并提出,2015年大陆国家统计局在22个省区市开展了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1.5%的大陆群眾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示满意。而2012年这个数字是75%。3年时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说明人们对反腐败的信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第1集中,专题罕见的播出了多名因贪污落马的告白。例如原中共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的忏悔,他表示在其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后,在和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產生了心理不平衡。「他们就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了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为六中全会鸣锣开道

  专题还特别重提毛泽东回答黄炎培谈如何避免治乱兴衰的规律,引出毛泽东自信能跳出歷史规律靠的是人民起来监督。因此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就是为了不让人亡政息的歷史重演,它关乎那4个字:「人心向背」。

  专题还特别提到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落马,表明了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为即将召开的六中全会从严治党鸣锣开道,为中共领导层设立「政治规矩」的基调做出铺垫。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2】

  看待这个廉政专题片的性质时,需要考虑到这类片型的一般使用场合。就制作技术而言,《永远在路上》交给央视打理,而且是由其中精通视觉语言的制片人完成,这让它超出了原先那种由纪委不专业剪接而成的业余视频。

  而央视这个传播平台,也让这个片子超越了监狱教育的狭窄空间,跃进到广阔的社会空间。

  对于这部片子第一集的技术评点,已经由原来就在央视做过的老电工(电视工作者的简称)石扉客完成,该影评名称是《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谁是影帝?》(见左下角“阅读原文”),反响很是热烈。

  一是因为石扉客几乎是逐帧逐帧进行了制作技术上的靠谱分析,二是点评参演者的.水准。即便它使用了“影帝”这个新华社禁用语,仍不失为好文。

  新京报的社评则脱离了影评的范畴,将这个片子解读为是为六中全会造势。这个会议会在这部片子播完之后的几天召开,以舆论铺垫重要会议,向来是传统之一。意外的是,这一次,党内舆论家在中纪委,而不在中宣部。但考虑到反贪是中纪委的主场,而如果它越来越喜欢将主业与舆论结合起来,注定会有这个片子的诞生。

  无论是石扉客立足的技术分析,还是新京报指向的宏观意图,这部系列廉政专题片的更多背景或许仍有提示的必要。技术考量容易引发专题片中构成要素真伪的讨论,而宏观揭示自然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但也容易带来反贪是与非、利与弊的争辩。撇开这些,中纪委这部系列影片可能展示了更多的视野。

  正如石扉客标题提示的,他拎出了三个省部级高官打题,意味深长。对于这一个级别的贪腐官员,在如何对待与处理上,似乎正在展现新颖的做法,特别是在量刑标准上有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着意含糊指示了很强的想象力。这是一条线索,在观看《永远在路上》的时候,可能需要统筹起来考虑的一个方面。

  白**在本月上旬被法庭判决贪污受贿罪成,认定总额近2.5亿元,被判终身监禁,媒体称其为“终身监禁第一人”。关于这个从“死缓”一跃为“终身监禁”的量刑,有些律师从法律的角度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这个跃进需要相应的程序支撑。这是法律上的意见,也有媒体直接给出了“巨贪免死”的判断,则又是政治判断了。

  相较于白恩培,周本顺和李春城的司法程序还没完结,但在《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子中,他俩要和白**一起担纲主要角色,出镜表达,做出忏悔式的政治交代,令自己的台词符合片子的期待,同时以这种实际行动回应党纪处理在舆论上的需求。对此,导演阐释就是:你坏了党的名声,就要表达咎由自取的心声。

  石扉客在点评中比较了白周李三人镜头中的身体语言,以此对照他们在平常里的性格呈现,但又归纳出他们在这部片子中的共同点,具体是什么可以看他的文章。但无论是以各种画面语言出场的“大老虎”,还是中纪委办案人员,抑或是涉案人员,都是各尽本分。镜头、灯光一旦架了起来,就要守好自个承担的那部分。

  在廉政倡导这个意义上,影片中的白周李他们与中纪委成了“合作者”。被拆了贪腐外衣的这些省部级高官,成了中纪委舆论推广的“战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于是,这种舆论场中的“协作”就与判决书上的“终身监禁”产生了某种契合之处:他们将以被宣告结束的政治生命,反复表达“被结束”这一事实的重大借鉴意义。

  包装这一“重大的借鉴意义”,就是这部片子要予以精雕细琢的技术要求。显然,它的目标受众分为党内党外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又相互强化、相互倚重,确保意义在传达过程中尽量少的损耗、尽量深刻地影响人心。这就是标准的舆论作业要经过的流程,但这种意义传达及吸收的效果,将在同样令其得以传播的舆论场经受验证。

  这种“被审视”的片子命运,其实已经快要越过它能控制的影响力的边界,行将进入富有挑战的公共领域。至少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这一挑战的结果,一是以高官的认罪悔过加以丰富起来的央视忏悔模式,被社会接受/厌憎的程度;二是建立在以数以亿计的贪腐规模上的反贪建制,在说服民众信任/接受时的效果。

  当然,无论制作多么精良,传播多么考究,《永远在路上》依旧是一个甚高级别的宣传产品。它有着其他媒介单位无可比拟的材料优势。但当这些材料释放完它们的第一波新鲜感之后,就会被舆论场中久已存在的固有观念包围。这时,材料就会陷入险境:它是忠实地释放“借鉴意义”?还是被反制为批评的剧目?不确定。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企业永远在路上观后感】相关文章:

1.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2.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3.《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想

4.收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5.银行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6.观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7.央视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8.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