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通用]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话题作文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话题作文 篇1
诚实是一本书,一本写满了人们尤为珍贵的品行的书。而我这次也深刻感受到了诚实的力量,拥有了这本宝贵的书。
刚上初中的第一天,我坐在教室里,很想跟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聊上几句,但却找不到话题,我思索了片刻,突然问她:“喂!你有没有看过《哈利波特》这套书?”她回过头来,答道:“我听说过,据说很好看呢!我也很像读一下。”我见她很感兴趣,便高兴地笑着说:“真的'吗?要不然我明天带来借给你看吧!”她愉快地答应了。
几个礼拜后的一天,平日总是对我微笑的她脸色顿时变得有些沉重。只见她从书包里拿出了我的那本书,转过身来,低着头小声地对我说道:“对不起。”我有点纳闷,低头看了看我那本书,不仅皱起了眉头:天啊!这还是我心爱的那本书吗?根本就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这书像被水煮过一样,皱巴巴的,封面上的画也仿佛被扭曲了。我很生气,刚想质问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却先开口了:“我昨天不小心把水洒到了你的书上,结果就变成这样了,真对不起!”她的态度很诚恳,我看了看她那副表情,又低头看了看我的那本书,但还是不免有些生气,我接过书,没有说什么,便继续低头做我的事了。她见状,似乎觉得很歉疚,接着说道:“真的对不起!我明天一定会再给你一本的!实在很抱歉!”我心想:哎!弄湿了又能怎么办呢!只好自认倒霉了!不知道她明天会不会真的把书还给我。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但却发现自己的桌子上多了点儿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本崭新的书,我惊讶地捧起这本写满了诚实的书,又回想起昨天她诚恳、诚实的一幕幕,心里不禁感到诚实的可贵。从此,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这一切全都因为她那股诚实的力量。
诚实不仅是一个词藻,它更是我们应负的一种责任,我们只有拥有了它,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才算真正读懂了诚实这本书。
话题作文 篇2
绿芽经过一点点地努力挣脱了土地的束缚,雄鹰经过一次次地尝试翱翔于广阔的蓝天,玉石经过一下下地打磨闪动出奇异的色彩,我们,也要经过一步步地奋斗创造出美丽的辉煌。
一句歌词唱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说得真好,纵观古今,历史上的无数名人大家,生活中的许多伟人榜样,谁不是脚踏实地,经过一点点地付出,一点点地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放眼漫漫的历史长河,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铸就了他的辉煌。
王羲之,中国古代书法大家,有“书圣”之称,人们赞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然而,他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付出。他的刻苦为人们所传颂,他临池洗笔,最终将池水染黑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时常在衣服上练字,不时地斟酌字的构造与写法,随手就在衣服上用手比划几下,几年下来,竟将衣服划破,这真的是足以看出他的努力与不懈。
正是有了如此的坚持,如此的付出,他才一步步地走到了书法艺术的'顶端,如果没有多年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想必他也难以达到如此辉煌之地步吧。
找寻浩浩的当今世界,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成就了他的非凡。
他是刘伟,少时失去双臂,如今却用巨大的成功震撼着所有人,在失去双臂后,他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尝试与努力,他学会了穿衣、写字,但他却没有满足于此,对像他这样的'残疾人来说,他做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决定:学习游泳,然而,就是在看似如此不可思议的梦想的支持下,他付出了无数艰辛,他一次次地尝试、拼搏,最终实现了梦想。令人震惊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立志要做一名钢琴家,于是,又是艰辛与汗水的征途,纵然有无数困难,他却坚持了下来,一步步地努力、脚踏实地的付出使他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正是通过脚踏实地和一次次不断地尝试,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才让人们感受到了努力与拼搏的力量。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能取得成功,造就人生的辉煌篇章。
话题作文 篇3
我们一起回家。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我们的乡愁之路上,席慕蓉的小诗就是我们灵魂的摆渡人,让我们心存一份最真挚的乡愁。
我们一起回家。
在这黄梅时节,去看看故乡。
记忆中,老屋里有一口大灶,这大灶旁,有袅袅的炊烟升起,有祖母那一个个絮絮叨叨的故事,有一方小小的窗口,透过那个窗口,我看见了“泉水激石,泛泛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沉默的大灶凝聚了我难言的乡愁。
我们一起回家。
在这喧嚣的尘世,回到故乡,回到我们心灵的深处。
我的祖父和祖母之间绝无什么相濡以沫的缠绵爱情可言,他们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互相嗔怪。我那时喜欢辛弃疾的豪放之词,认为所谓情,必是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般豪迈,怎么会如他俩那样心中只有柴米油盐呢?
当时只道是寻常,忽略了祖父锄地,祖母拔草于田垄上的和谐;忽略了祖父添柴,祖母在灶台前做饭的温馨;忽略了他俩在饭桌上闲谈的闲适。谁说生活一定只是琴棋书画诗酒花?
祖母有一本记事本,视之珍宝,在我稍大时,他便常常把我抱在膝上,一字一字教我读席慕蓉的小诗,淡淡的'乡愁在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里悠悠荡荡。祖母说她想回家,我那时真有点儿莫名其妙。祖母不就在家里吗?她不是和祖父在一起,有一个平平淡淡但诗意的家吗?难道她曾离了家吗?这些疑惑在我心头盘之不去,霸道得有些蛮不讲理。但那时的我哪能读透祖母的心呢?
我们一起回家。
在这忙碌的生活中,舍弃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采撷一朵陶渊明所歌咏的菊,带着一份淡泊和从容,揣怀一颗诗意的,投入故乡温暖的怀抱。
在龙应台的《目送》里,温情的文字背后,流露出理性的思索。龙应台的母亲,她也想回家,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失魂落魄地呼唤着故乡。书结尾文字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她们想回的家,不是一空间的概念,他们想回的,是那段旧时光,在这旧时光里,有亲人的陪伴,有烟火的气息,有最初的本心。
我的内心被触动了,我蓦然悟到回家的含义。龙应台的文字解开了我的疑惑,亦让我更加理解祖母,理解祖父母的情,理解故乡的种种。
我们一起回家。
再次见到略显破败的老屋,见到闲置多时的灶台,见到祖父祖母饱经沧桑但仍如花的笑靥,浓浓的乡情,深沉的亲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开始更多地陪伴祖父祖母,帮他们做饭,陪他们闲话家常,我真希望能尽我一片小小的力量,让他们再次回家——回到那个美好纯粹的心灵之家。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也可以让自己回家——回到我渴望的桃花源,回到我心灵的故乡。
我们一起回家。
回家之路漫漫,吾谁与归?幸而有乡愁相伴,有亲情相随,有文字相衬,回家之路不会黑暗,心灵的诗意之家永存。
我们一起回家……
话题作文 篇4
谈到放弃,一般都会说上一段情,一份爱,或者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神伤。而我今天所说的放弃是从一次购物中体会到的。
商场正在举办一个景德镇陶瓷展。我走进去就看见了她——一套精美的青花瓷餐具。是的,精美精致而美好,我只能用这个滥俗的形容词来形容她,以前从没有过一套餐具像她这般,让我一见就有抑制不住地想拥有她。我看了标价,3980元,对于我的收入而言的确贵了点,但对于让我一见倾心的她的精美而言,我觉得值。而且,买一份有缘相遇又确实动心的奢侈品,我努力说服自已。
叫来售货员,请她从铺着丝绒的玻璃柜里将餐具取出,我想零距离地再好好亲近一番她的精美。售货员一边开柜子一边热情地推销:“这套餐具特别显档次,要再配上一套高档餐桌椅,更显得高贵豪华!”我真得感谢这位售货员!她过分的热情就像开水壶的'沸水一样不合时宜,一下烫醒了我的理智,也浇灭了我的欲望。“对不起!售货员,我不看这套餐具了。”我立马转身离开,留下售货员一脸惊愕地僵在那里。
售货员不知道,我的放弃、并不是因为这套餐具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她的话提醒了我:这套餐具太好,还需要一套高档的餐桌椅相配!我家已买的餐桌椅显然与之不是一个档次。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如果买了这套精美的餐具,我就要再去换一套高档的餐桌椅;而如果换了一套高档的餐桌椅,家里的全部家具又不配了;全部家具换高档了,电器的档次又不配了;家具和电器都换高档了,房子又不配了;再把房子的档次换高档了,我没钱,再说我这一家人的档次也不配了,我没法把我和家人给换了。
这件事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只能拥有和他相配的东西,所谓好的东西,是好到正好的东西,而不是好到太好的东西,太好的东西往往会转化成为一种负担。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因为太好,我们得学会放弃,这些太好的东西,可以具体到一套精美的餐具,也可以引伸到一个能力不堪胜任的职位、一份名实悬殊的荣誉、一笔超出需要的财富、一个过于高攀的对象,等等。
话题作文 篇5
先探讨一下“坐忘”之本来面目。
《庄子》的原文是: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1]
这里借颜回之口说出了庄子的心声,仿佛是他直接与儒家创始者孔子对话,但是这并不真的是儒家所真正关注的,相反,儒家所关注的更侧重于现实伦理政治,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也讲治国,但方式不同,他说“爱国治民,能无为乎?”[2]
但是到了庄子则越来越有脱离有限现实或者说超越现实的倾向,他以为“帝王之业,圣人之余事。”[1]那么他的圣人理想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总体理念,还刻画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即“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很明显这里具有了十分明显的宗教精神,特别是后来,他又在文中论述了高深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如在《大宗师》中有精彩而玄妙的描述,“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1]
当然他的理想道人的刻画是传承了老子思想的,但庄子以文字阐释其真人形象,则直接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道是可学的,道具有可把握性,其主旨还是劝并教世人修道以及解脱的方法。
他的超越方法在《庄子》一书中有所透露,除了让世人明白世界以及人间的本质之外,还提供了具体的超越方法即“心斋”与“坐忘”。
在《人世间》中,又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阐释自己的理论。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
孔子与颜回到底会不会这样呢?可能我们相信孔子可能会佩服道家的学问,但是他并不实行,而是与之相反,所以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而传达自己的心声。
实际上,心斋实现了心灵的虚静精纯,而“坐忘”呢?
坐忘并不仅仅指静坐的姿态,也不仅仅指所谓“忘”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天隐子·坐忘》说:“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3]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呢,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很明显这里并不是指自我麻醉与逃避,首先,自我麻醉者根本就无法完全忘却牵挂,而逃避并不是永远的办法,总有一天还要面对现实世界,那么他的心灵的河流能够真的静止下来吗?恐怕很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彻底地清净,这时就有两个方法,其一,以超越现实、完成现实进而超越自我,以实现心灵之清净;其二,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
恒毓博士指出:
坐忘意味着得定是说,实现了坐忘的人实际上是处于定心的状态。《天隐子·神解》说:“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这就是说,坐忘是道教修炼的五个层次中的第四个阶段,是由定心而解的阶段。坐忘成功的标志是神解而悟道是说,坐忘是否成功,悟道与否是最好的'衡量标准。[3]
并且还和佛家参禅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如:
虽然参禅与坐忘在各自修炼体系中的地位基本相当,都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力量,但二者的过程、内容和最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参禅的对象是禅,坐忘的对象是物我;参禅的手段多种多样,坐忘的手段只是默而不答、瞑而不视;参禅可以是渐修也可以是顿悟,坐忘则只能是渐修;参禅的结果是开悟和解脱,坐忘的结果是得道和成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不相同。[3]
实际上,他的比较更多地是基于道家与佛家的区别上,但是坐忘这一理念到了后来并不单单属于道家的方法了,尽管它们的表面名词不同,但其内核意义都在许多领域里被混用了。
而我以为,坐忘与人们常说的逃避与麻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定境,并不是如烟云转眼即逝,也不会是如井底之蛙的破灭梦幻。它是一种对生命的主体性的高度把握,一种对生命本意的体认。
二.
“坐忘”发展到现在,我以为有三个层面,其一就是养生方面;其二即思维方式;其三是哲学层面。
1
养生层面。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对养生的界定与认识。张长安在《习气功之实益》说道:
养生,练功唤做天道,日为逆行;……逆行者,则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还无,有日练虚还道。其是说,人从无从虚而来,故应回到虚无以合自然之道。谓此,是日物的演变、升化的,故虚中存至实,无中存之有。因而,儒家把这种升化结果叫做“超凡入圣”,道家日此谓“羽化成仙”,释家日此谓“涅磐成佛”,歧黄日此谓“真人”。[4]
从这里看,他的解释似乎在说,养生为天道,天道到底是什么呢?又称为逆行,那么逆行会不会违反顺其自然的审美与修道原则呢?
《庄子》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尽名,为恶无尽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首先,庄子并不主张让我们做太多远离人生本质的事情,他反对异化。其次,他要我们进入世俗社会,就尽量按照世俗社会的规则行事,即便你要实现个人价值的飞扬与突显,那么你还得安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来行事,这一点,他就在庖丁解牛中作了充分解释了。
笔者认为,养生的确是以自然为归依,为最高原则的,但是真正的自然是有两个方面的,其一,就是不经人为的自然而然,其二,还包括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与思想。
那么上文所讲的天道就是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之规律的行为与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乎天道的人为的升华,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行为。说简单一点,就是,假如你可以选择两种食物A与B,A对你益处大,B对你益处少,如果你知道了这些知识,那么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怎么样选择呢?如果你要用一种放任自流、无知无识的观点来选择,那么你就是听天由命,有如通过猜测硬币落下的正反面来决定了,而实际上你此时的选择也并不是那种“不经人为的自然而然”的思想,因为你已经参入了,但你又放弃另一种机会。而如果你要用一种“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之规律的行为与思想”来选择,那么你肯定会选择A,当然我们暂时就不能够说到A与B对我们的作用是否正确了。
以上我以个人的观点解释了有关养生的具体问题。
而坐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养生的方式与成就。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医学、健身术中可以进行一些阐述,如少林德虔法师将少林延寿法归结为静法、素食清饮法等,其中静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静法中讲到,静禅,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又说,“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致疾全身。”[4]
在养生层面上,道家之坐忘法与禅宗之静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用现代的观点,它们的结合点就在气功与一些理念上。
至于在现代心理学与现代治疗学中,也有许多的阐释,这里就不再具体重复了。
2
思维方式。
这种状态蕴涵了一种神秘体验,在老子中有提及,但是,但是老子后来又回到了现实伦理层面,这与庄子是不同的。后世到家以及各派学人论述很多,静坐修道的境界很深。实际上,“心斋”也是融汇在“坐忘”里的,或说,心斋是开始的一个方法,而坐忘则是修养有成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坐忘状态与柏格森所说的绵延有关,即当进入坐忘状态时,心理时间可能已经消失。
如何获得直觉能力,古旻升在《博格森的「直觉主义」之研究》中说:“直觉是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意志的努力。只有使人的心灵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僵滞的认识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学必须使用直觉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实在。”[5]
这与东方道家的坐忘、禅宗是十分相似的,比如忘“仁义”与“礼乐”,超越具体的知识与各种技巧等,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神秘体验与能力,这就与直觉有关。
直觉思维方式与体验在艺术上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如在诗歌领域中则更为直接。
唐朝诗人们也多有追求直觉体验的,他们都学习无生,“他们学习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我’境。”[6]
正是凭借着直觉思维方式,才会有许多光彩夺目的诗歌,如王维的名诗《山居秋溟》所体现出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物我浑融的空灵之境。
在认识方法的探寻当中,东方则十分强调内心的虚静与超越,可能去除妨碍认识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而追求内心的虚静与超越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还有是因为追求直觉认识的因素,直觉通常就存在于一种高度的理性当中,也并不是抛弃理性,而以直觉开始体悟生命,以理智为归依,以理智提升直觉的质量,就如《老子》说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2]最终还是回归到了理性的目标上了。
3
哲学层面。
这也就是庄子的超越之道的部分。即认为这是一种超越的哲学,但是内倾性质的。司马承祯《坐忘论》中说道:“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7]
这种哲学方式明显地就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极其强烈的人本意识。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就是以人自身为起点与归宿的。
今人颜翔林如此总结着。
“时间与空间构成生命存在的首要的物质束缚,有鉴于此,庄子首先采取对时空的哲学否定。”并且这也是“借助于诗意想像和直觉体验的方式。”[8]
那么这种直觉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坐忘”。对于坐忘的具体操作方法,他又作了如下阐释,他将坐忘分为如下部分:其一,坐忘道德意识与价值准则;其二,坐忘感觉机体或知觉器官;其三,坐忘精神上“聪明”;其四,坐忘知识形式和认识活动;其五,还包含忘却死亡之忧的思想内涵;其六,还潜藏着忘却“情感”之累的思想。[8]
当然还得必须解释的是,这种超越表面上看似乎完全是纯粹的直觉认知,实际上并不是的,首先如果要承认一切都完全是纯粹的直觉,那么首先论者就得抛弃最初的认识本身——关于直觉与超越的知识与方法。其次,如前文所论,在《道德经》中所有的直觉体认都是起于理智而归于理智的。
但是到了后来,关于坐忘的超越理论被用于宗教性的超越,这不是因为后代学人的语言的匮乏,而是因为坐忘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宗教性因素,那就是经过一定程序修炼的人或人的部分特质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超越时空之限的永恒存在呢?
特别是后来的道家内丹派,将阳神出壳与飞升的理论发展得十分完备,并且声称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实践成功的。
三.
坐忘的现代意义
十分值得说明的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有千百万种,其生命形态也是如此,这些都已经不能够用某一个标准来划分优劣与高下了,但是一切价值的重新评判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它——人类的最终美好理想始终都不会脱离一种永恒理性下的最大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有序化的存在状态,它会始终要求人们在更大程度地拥有了外部世界的时候,更要牢牢地抓住自我之内心,所有的文明步伐都不能够不倾听心灵的真实呼声。
更何况当人们所有的心思都被外界的光彩所吸引,就容易发生一种危险——忽视内心世界的现代化构建,这种情况就是内与外、精神与物质、心灵与技巧等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以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荒原现象其实就是一种上述情况的极度不平衡,这是一种单向不平衡,那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外壳里,无数的仿佛是沙漠、荒原一般的心灵在苦苦挣扎着。当然危险的情况也并不仅仅如此,还有更多的或明或暗的变数。
就在这种形势下,道家的坐忘的超越方式就无疑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关怀,它不仅仅在形而下的层面下散发光彩,而且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也有夺目的动人光芒,这些就有待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去用整个生命来体认了。
[1]庄周。《庄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尔立,20xx年8月第二版,
[2]老子。《道德经》[EB]:
[3]恒毓。《参禅与坐忘——以禅宗和道教的心性论为基础》
[4]德虔。《少林正宗气功》[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5]古旻升。《博格森的「直觉主义」之研究》[EB],
[6]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7]司马承祯。《坐忘论》
[8]颜翔林。《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方法与姿态》[J]湖南。《中国文学研究》20xx年第二期,总第85期。
话题作文 篇6
这是一个令我永远无法忘记的班级六(1)班!
说起这个班级,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经历过的点点滴滴,然而,想起这个班,也常常是让我泪流满面,因为,就在这个班,如家一般温暖的班级,在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在这里,每一个人,有笑,有泪,有辛酸,有喜悦,这个班,早已刻满了我的心。
我对这个班级,有着浓浓的'回忆,深深的思念,还对它充满着希望。
我爱这个班,更爱班级中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永远的朋友,我与班中的每一个人,在纯洁的心灵上都架着一座大桥,那就是---友谊之桥,我们通过这一座大桥,走进了对方的心,了解到了他的热情,他的真挚,他的诚恳。
但是,过了这个暑假,我们都要离开这个这个班级,进入到新的阶段,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每个同学对这个班级,都是那么留恋,那么难舍。
在这里,我不求什么,只求以后不管过多久,班里的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这个永远的班级六(1)班。
话题作文 篇7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子里,住着大象哥哥、狗弟弟、彩虹姐姐。
在一个阳光灿烂、色彩明丽的早晨,大象哥哥和狗弟弟正在玩圆溜溜的皮球。突然,一阵微风吹来,大象哥哥和狗弟弟看着那温暖的`风,异口同声地说:“彩虹姐姐!你终于来了,我们还差一个守门员呢!”彩虹姐姐笑着说:“我不是来和你们玩的,你们打球打了这么久,肯定饿了。我给你们带来了好东西哟!”大象哥哥和狗弟弟说:“快拿出来看一下!”彩虹姐姐准备从口袋里拿出东西来。突然,手一滑,五彩缤纷、而且又大又甜又好吃还闪着微微光芒的苹果掉了下去。大象和狗看见了,像风一样跑过去抢。大象用它那长长的鼻子一卷,苹果就到了它的手里,大象用鼻子嗅了嗅苹果,流着口水说:“哎呀!这个苹果太香了!”大象准备吃的时候,狗不服气,就去咬大象。你瞄我一眼,我瞪你一眼,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然后,两人异口同声地说:“这个苹果是我的!”彩虹姐姐劝它们谁也不听,真拿它们没办法。过了一会,大象哥哥和狗弟弟两败俱伤。苹果谁也没有抢到。彩虹姐姐看了急忙把它们送到医院。
过了几天,大象哥哥和狗弟弟出院了。彩虹姐姐对它们说:“为了一个苹果值得吗?”大象和狗一听,觉得很惭愧,脸一下子红起来。彩虹姐姐知道大象和狗有回改之心就没说它们了。于是把苹果分成两半给了大象和狗。
从此以后,大象哥哥和狗弟弟学会了谦让。让那美丽的小村子里到处都都有谦让。
话题作文 篇8
夜夜皆笙歌,笙歌散尽游人去,留下的是月到中天空寥落。任白驹过隙,落日黄昏,一转眼已过一年。忘记的不是姓名,相逢的亦是真情。在我们马不停蹄的奔向枯萎的时候,任花开花谢,已不足打动人心。
离初中毕业已有一年了,我不经感慨泪珠飘落述心曲,迷茫如雨蒙华屋,何事又离愁,凝思悠复悠。当泪珠飘落,晶莹剔透,芊芊玉手,可否抚尽尘垢?
往事浓淡相宜,我却思之惊心。人的一生不是这么过,就是那么过,终归灰烬,迟早而已。但只有记忆里的故事也许还会留作遗物被他人当成饭后谈资,趣闻轶事。三年那样快,有的人自从分别便未再照面,有的人散了却依旧还粘在一起。原本因年少无知成了仇家的彼此,如今早已难求一次相遇。时间真是把利器,把甜美的变痛苦,把苦楚的变甘美。如今拿起毕业照,很难再一口说出某人的名字或外号了,要嘛,张冠李戴,要嘛,压根就想不起来。也许是我太健忘,但毕竟时光无刃,却过处流伤。
对于这一切,我只有付之以苦笑——这便是懵懂而遗憾的三年涉世。浅尝又何以为人情?我真后悔我未能细品这三年,我是多么希望能如同喝下午茶一般悠闲的品味那三年中的苦涩与欢乐所汇聚成的那一杯浓茶。虽然入口苦涩,但却过后唇齿留香,淡淡的茶垢便是最深最真挚最倾心的.记忆。但我们是多么的不知珍惜,在三年中我虽浇了一杯热茶,但却搁置在了桌前。待花间一游,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它们任旧会热香扑鼻的等在那里。殊不知这世上回眸之间,便是人走茶凉。不论心多么热,只要时间够长,就足以淡灭往事的热枕。
三年前我如愿考入本校,一年前我又如愿留于本校。而往日的同窗大多已巧奔妙逃般的脱离了我的视野。我不知他们是否也想留,但我知道他们必须走。唉,只能怨这世间,不论任何事情任何时期,机会大多都如同一间房子,墙为多数人所设,门为少数人而开。如今看来我们的故事的特色就是没有任何鲜明的轮廓,但它所引起的回味却太长,涉及我的一生,那是一出持续不断,隐而不见,秘密的,内容实在的戏剧。
在一切都上演完毕后,落幕的那一刹那,我才知经过了那些,欢愉,失落,幸福,苦楚的年华之后,我将在死时以比生更加值得而告终。
那三年就如同鸦片一样,引我飘飘欲仙,事后又犯隐难治。无时无刻的不在剥离着我最后一点残存的希冀,希冀那一年,我们不相离。
我非言,言而不衷,而是我想离,却离而不去。无奈的叹一声——唉!我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无所期,无所盼。也无所依恋。我也只能这样慰藉自己了。但时光过处,往往留下蛛丝马迹,每当触碰,心便惊了,两眼便呆了,人便僵了。我就曾无数次的这样看着毕业照,内心抓狂一样的希望再来一个三年。若不能,便把每一张脸庞都刻在心上,无所谓贵重,也不求回味,但求无憾继而无畏。
那三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每一个琳琅的日子都似一片粼粼的波光,平静地流逝远方,却只在河床的深处才见礁石和漩涡,伺机暗算年少的澄澈和无知。击碎那些记忆和回味。我想这大概就是时光的艺术吧。
已是夏季,又到了那个时节,但记忆里的一切皆不在了。许多曾拿起却亦是放不下的情谊,诸多无情的人儿已抛于脑后,或许相见也识不出他儿时的知己已是哪幅清秀。
话题作文 篇9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不论是谁,不论在哪里,都时常需要帮助。也可以说,缺少了亲人、同学、邻居以及身边人的帮助,任何人都只能艰难地生活下去,包括我也一样。
还记得一个星期天,我和妹妹在阳台玩耍。忽然,妹妹抓起了我旁边的一个粉色衣架,拿在手里甩呀甩,过不久,妹妹的手松开了,衣架从阳台的铁栏杆缝隙中掉了下去。我吓了一大跳,如果衣架找不到了,妈妈岂不是会骂我吗?我又往阳台下一看,楼下正好有一位老爷爷,我想:这下糟糕了,老爷爷看见了衣架,肯定会拿走的.,这样我就来不及下去拿了。谁知,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那位老爷爷费尽了全身的气力朝我喊道:“小朋友,这个衣架是你的吗?”说着,他拿起衣架,朝我的方向举起。我也回应到:“是的,老爷爷,那是我不小心掉下去的,你能还给我吗?”“当然可以,这本来就是你的,不归我所有。不过,你下回可得小心呀!”老爷爷亲切地说到,然后便消失了。我正想穿鞋子去下面拿衣架,就听见门口有人敲门,呀!是老爷爷,原来,老爷爷把衣架送上来了,我真得好好感谢他!
还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我独自去超市买东西,我在人山人海的超市东转转,西转转,就是没有找到妈妈嘱咐我要买的东西。我转了许久,还是没找到需要的东西,当正要放弃时,旁边的一位阿姨也许是看我闷闷不乐,她走到我跟前,问道:“小朋友,你怎么了?”我看到阿姨,就仿佛看到了救星,说到:“阿姨,我找不到需要买的东西,你能帮我找找吗?”说着,我把手上的清单交给了阿姨。阿姨听了,连忙拉起我的手,带我找到了我需要买的东西。顿时,我感到一阵温暖。
在我身上,像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比如:当我摔倒时,老奶奶扶我起来;当我迷路时,阿姨把我送回家;当我提不动袋子时,老爷爷帮我提了起来……
我认为,助,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它是一种中国人民的优秀品格,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的一种助人为乐、团结一心的精神,它代表的是中华传统优秀的文化。
【话题作文】相关文章:
话题作文07-25
话题作文【精选】09-26
话题的作文11-11
让话题作文06-23
父爱话题作文05-08
期待话题作文04-01
【实用】话题作文09-09
话题作文【必备】09-20
(热门)话题作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