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05 08:21:1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和“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身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同学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置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⑴ 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 尝试让同学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① 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 同学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同学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 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和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微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同学先自身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同学把他们的各局部写紧凑些。

  3、同学练写。

  4、把同学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同学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同学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方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 同学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小朋友。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 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假如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同学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同学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缺乏?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同学大胆地、充沛地说。

  2、假如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大地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大地巨人》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文章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笔调灵活。作者以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作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通过想象,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想象巧妙地与巨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宽广,读来倍感亲切。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

  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给学生提供感性画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为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中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感知巨人。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

  缓缓宽厚自由自在跳跃翻滚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生交流。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的坡度。】

  三、想象画面走近文本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知道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激扬学生情感。】

  四、自主阅读走进文本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声音,大地巨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按学习要求自由学习2、3、4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2、3、4节,思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是一位巨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把找到的诗句大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在教学中,要与读促思,读思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在阅读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五、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懂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卡。

  2.听写词语。

  3.反馈、检查。

  4.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二、新授

  1.教学第1节。

  (1)图上画了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第1节。

  (3)读了第1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4)“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你们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出小院葱绿的美好景象和小朋友悄悄地向老师表达着自己的心意吗?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2.教学第2节。

  (1)自己轻声朗读第2节,边读边想:诗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样的语气呼唤老师,对老师说话的?

  (2)从哪儿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同座位互相讨论、交流。

  (3)指导有感情朗读。

  3.教学第3、4节。

  (1)老师读第3、4节。

  (2)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想像“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想像“满树盛开的小花”是怎样的美丽?假如那是小朋友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评议。

  (4)读了两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5)那么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老师工作的辛劳?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和崇敬?

  学生相互交流,指名说。

  (6)指导有感情朗读。

  4.教学第5节。

  (1)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了,指名读第5节。

  (2)看图,在夜里,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

  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以怎样的语气祝愿老师睡得又香又甜?

  自由说,互相评析。

  (3)指导学生读出亲切请求、真诚祝愿的语气。

  5.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1)自读。

  (2)指名读,配乐读。

  (3)全班齐读。

  三、指导背诵

  1.分段自己背诵。

  2.看着插图,自己背诵课文。

  3.同座位互背,纠正。

  4.指名背,会背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背。

  四、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一株紫丁香”为题呢?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1

  教学过程

  一、初识白桦

  1、导入音频。

  (1)音频播放加拿大儿童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出示歌词。

  ①师:侧耳倾听这首歌,你听出了什么?再看看歌词,你又明白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

  示例1:听到了一群孩子的欢声笑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欢腾和喜悦。

  示例2:听到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的欢声笑语。

  (2)师小结:听着这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儿童歌曲,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水、山、森林、湖泊,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中。欢快活泼的旋律似乎是一队郊游的孩子们踏着鼓声走向白桦林,走进美妙的自然……

  (3)课件出示白桦图片。

  ①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树吗?看看图片,这种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②生交流。

  示例1:这是一种高大笔直的树,很美丽。

  示例2:无论是一棵白桦,还是成片的白桦林,都很美。它有着洁白的树干,碧绿的叶子,给人明朗的感觉。

  (4)师小结:白桦很美,有一个国家,就以它为国树。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白桦生性耐寒,树干银白,气质高雅。俄罗斯人民喜欢白桦的美丽、高洁。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苏联诗人叶赛宁,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他的诗歌语言朴实动人,多赞美家乡的风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叶赛宁一起仰望他家乡的那棵高洁的白桦。

  (2)板书课题:白桦。(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简介。

  (2)生自由读。

  2、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桦”读第四声;“穗”读“suì”,不要读成了“shuì”或“huì”。

  (3)指导识记。

  ①师引导: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

  示例1:利用形声字特点记住“桦、穗、绣、霞、潇、朦、胧”。

  示例2:说文解字记“茸”,理解字义。

  课件出示:

  茸,现多形容动植物细毛丛生的样子。(艹,指嫩芽)+(耳,聪的简写,表示机灵),茸字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机灵的嫩芽,机灵的鹿头上的芽状柔嫩器官。

  示例3:

  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一组字:

  绣(绣花)霞(霞光)

  锈(铁锈)假(假日)

  透(透过)暇(目不暇接)

  遐(遐想)

  ③书写“潇”字。

  a、视频出示“潇”字的书写笔顺。

  b、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三、初触白桦

  1、释题。

  (1)师指名读诗题,引导:读了诗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棵茂盛的白桦;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桦;一片白桦林,碧绿的叶,洁白的干……

  (3)生齐读诗题,师引导生读出对白桦的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4节)

  (3)同桌互读;小组分节比赛读,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描绘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示例:《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3、练习朗读。生分成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读明义

  1、导入新课。

  (1)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白桦》。(板书课题:白桦)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引导:诗歌以“白桦”为题,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桦的?请大家试着从每个小节中找到答案,并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

  2、生自由默读全诗,试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3、学习全诗。

  (1)学习第1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1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导:诗的开篇,就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窗前的白桦上,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每日与白桦对视,与白桦低语。窗前的白桦,是诗人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朋友!

  ③师指名读。

  ④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白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⑤生交流。

  示例1:枝条挂满白霜的白桦树,是那么圣洁!

  示例2:我仿佛看见一个沉思的诗人,伫立窗前,深情地看向白桦,眼里满是怜爱。

  ⑥师指导朗读。

  a、师:娓娓道来的诗句——“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这句诗藏着作者对白桦的深情;如见其貌的诗句——“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字里行间藏着对高洁的白桦的爱。

  b、师指名朗读。

  ⑦概括本小节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节诗主要写了什么?

  b、生交流。(预设:窗前的白桦;涂银霜;披雪花……)

  c、师小结:“披雪花”更具体地概括了本小节白桦的特点。(板书:披雪花)

  ⑧师引导想象画面,生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2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范读后引导:在听的.过程中,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预设:白桦在雪中傲然挺立;白桦树的枝头沾满了雪,似乎是给树枝绣上了白色花边;一串串的树枝交错着,像花穗绽放,像是流苏舞动……

  ④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并评价。

  ⑤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b、生交流。(预设:雪中的白桦、白桦枝头、绽流苏……)

  c、师小结:“绽流苏”与上一节的“披雪花”对称,显得更和谐。(板书:绽流苏)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3)学习第3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3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读,并评价。

  ③预设: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准确;读的时候注意了“灿灿”“晶亮”这样的形容词。

  ④想象画面。

  a、师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看到诗人眼中的白桦。

  b、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指名朗读。

  ⑤引导理解。

  a、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白桦?(生交流)

  b、师讲解:白桦静中有动。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用“朦胧”来修饰“寂静”,写出了白桦的含蓄和高洁,“玉立”写出了它的挺拔,写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写出了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金晖”,衬托出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使之前静静挺立的白桦展现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⑥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根据上两节的小标题,我们可以拟定结构对称的小标题,谁来说一说?

  b、生交流。(相机板书:立金晖)

  ⑦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4)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4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你又读出怎样的白桦?(预设:朝霞中的白桦,身上披着彩霞,煞是好看!)

  ③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引导评价:他读出白桦的美了吗?你会怎样读?

  b、师指导:读的时候注意“白、银色”这样表示色彩的字词。(生自由读)

  ④引导理解。

  师述: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了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⑤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诗写了朝霞中的白桦。谁能从下列短语中选择合适的小标题?(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

  朝霞中的白桦;白雪皑皑的树枝;沐朝霞;抹光华

  b、相机板书:沐朝霞。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二、品读悟情

  1、师述:叶赛宁的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r自由读一读整首诗。

  r找出能表达作者对白桦不一样的情感的地方。

  3、生自由朗读全诗。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全诗。

  (1)师指名交流。(相机将课件中的重点词设置成不同的颜色)

  示例1:“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的洁白;“涂”准确描绘出白桦树干上的一层洁白的表皮;“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字里行间藏着对一身洁白的、高洁的白桦的爱。

  示例2: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落的叶子上落满了松软的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如流苏一样好看。

  (2)师小结:这些美丽的诗句中藏着诗人对白桦的爱!

  5、体会意象,悟出真谛。

  (1)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对白桦有着这样深厚的情感?

  (2)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爱,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炽烈情感!

  (3)师范读后指名读。

  (4)小组读;全班齐读。师指导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中所传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

  三、研读赏韵

  1、拓展阅读《悬崖边的树》。

  (1)师:《白桦》,是诗人叶赛宁的情感流露;白桦,是诗人叶赛宁情感流露的寄托。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仔细读读下面的小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有没有读懂诗人的心?

  (2)课件出示《悬崖边的树》。

  (3)生自由朗读后,师指名读。

  (4)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悬崖边这个特别的地方的树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示例2:诗中写了悬崖边的树虽然经历了风雨,但依然坚强。

  师小结:诗人选取生活中独特的自然意象,以表现人间的种种精神品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悬崖边的树的赞美,对不屈的精神、高远的理想的赞美。

  (5)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①课件出示《白桦》和《悬崖边的树》。

  ②师引导:这两首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③示例:两首诗都借助事物表达情感,这样的情感不虚假。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盏灯的光。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有有趣的心灵,有友善的眼神,有倾听的耳朵,有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四、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鲤”。

  2、理解部分字的字义并会运用。

  能力目标:

  会用“告诉,一边……一边……”说话。

  情感目标:

  通过诵读儿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鲤”。

  2、理解部分字的字义并会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儿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教学手段:

  影视,电子幻灯片,音乐。

  教学方法:

  个人探究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脑筋急转弯小游戏,我要考考聪明自信的你,什么河里没有水?(银河)(板书:银河)

  那银河里为什么没有呢?老师这有一段录像,我想看后你会更明白其中的原因。(播放录像)看了银河,你想说点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眼里,银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有许多小朋友对银河充满了好奇,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看了美丽神秘的银河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并把提出的问题连成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就叫“问银河”。

  拿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问。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第一个生字,指名读,齐读。你是怎么认识它的?那你都什么时候才问别人呢?(有不知道,不明白的地方请人解答就是问)

  那小朋友为什么要问银河,都问了哪些问题呢?请你们快快打开书翻到50页。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圈出自己的生字,然后学一学。

  2、再读课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通顺句子。

  3、指名读文,其它同学听他读得对不对。

  4、生字在课文中你读准了,看,他们都带着帽子跑出来了,你还能把它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5、摘掉帽子你还认识吗?齐读,开火车读。

  6、小组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随文讲字。

  1、指名读文,思考:小朋友都问了银河哪些问题?

  2、汇报。

  (1)一阵风吹过,你可起浪?你可生波?讲阵:组词。一阵在这里是什么词?(数量词)还可以说一阵什么?像这样的数量词你还知道哪些?(一个,一些,一双)

  (2)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小虾你们都见过,喜欢吗?为什么?最可爱的是它还有胡子。出示虾,组词,除了小虾,你还知道什么虾?

  (3)可有爱钻洞的泥鳅?出示鳅,指读并组词。看,(出示泥鳅的图)这就是泥鳅,它有什么特点?爱钻洞,爱在有水的地方钻洞,一想到这些我们就可以巧妙的记住洞有三点水。你能再说几个带三点水的字吗?这些字都跟水有关。你能用洞再组一个词吗?

  (4)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出示鲤,组词:鲤鱼。见过鲤鱼吗?吃过鲤鱼吗?那我们要学会写鲤字。出示田字格鲤,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鲤字。学生练写鲤字。小鲤鱼很淘气,在水里一刻也不闲着,总是快活地游来游去,你能学一学小鲤鱼游吗?书上用了哪个词?(摇头摆尾)你能做一下摇头的动作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做动作,你们猜和摇有关的词语。(摇绳,摇摇晃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摇是一个动词。

  (5)可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出示螺组词。今天老师把可爱的小田螺请来了,(出示图)看他的硬壳衣服多漂亮。你们摸过它的硬壳吗?有什么感觉?(很硬)那摸摸你周围的物体看看什么是硬的?摸摸你的衣服是硬的吗?硬的反义词是软。那我们能说我们的衣服是软壳吗?(不能)硬的`物体外皮才能称之为壳。那你还知道什么壳?老师告诉你壳是一个多音字,在贝壳、鸡蛋壳、硬壳这些口头语中念壳,它还有一个音念壳组词地壳。

  (6)你那里,能不能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出示划组词。你们喜欢划船吗?划一下试试。你们喜欢唱歌吗?那我们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唱小星星)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7)小朋友一口气问了银河那么多问题,谁能都读一遍。评价,再读,齐读。

  (8)那小朋友为什么要问银河这么多问题呢?(喜欢,好奇)再读,读出喜欢,好奇。

  (9)小朋友怀着喜欢,好奇的心情问银河这么多问题呢?那他是怎么问的?(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一听这句话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吗?(有礼貌,用了请字)你还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要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这样你们才会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在这句话中出现两个本节课我们要学的生字。出示银和诉。组词。

  四、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1、文中的小朋友有礼貌地问银河这么多问题,那是因为银河美,他喜欢,银河神秘,他好奇。你们喜欢银河吗?那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银河吗?快和你的学习伙伴说一说吧!

  2、你能向课文中的小朋友那样问问银河吗?你们提的问题真好。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解答;有些问题,不用说你们,连老师还得想一想,查一查呢。因为宇宙中的奥秘实在太多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亲自到银河去看一看,揭开这谜底,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3、下课的铃声正在催促我们呢?让我们一起和银河里的小星星们说再见吧。让我们一齐再大声叫他们的名字。

  板书设计:

  问银河

  美丽 喜欢

  神秘 好奇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共有五页插图,分为两在部分。其中第

  1、2、3页为第一部分,第4、5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四幅插图,第二部分共有五幅插图。第一部分教育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 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

  一、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感人的一件事,老师第一次读到它时,眼眶里情不自禁噙满泪水。今天让我们用心去读它,体会它。

  3、现在让我们随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去。

  二、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1、自读自悟

  自由轻读第二节,用“——”划出描写森林美好的语句。

  指名读出有关语句,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齐欣赏。齐读。

  它虽然只是一朵野蔷薇,但却让我们欣赏到了花色的艳丽,闻到花的芳香。请允许我读它,把它的美好献给大家。

  你们尽情欣赏吧。

  2、正因为有了花的美好,“母亲和孩子……看书”学生朗读。

  3、你想对花说什么?

  4、突然,雷声大作……(出示)

  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5、这滂沱的大雨使原本美丽的花成了这般模样(出示)

  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它仿佛在说什么?把你的同情献给它。

  看到花这样,你有没有想到是否能为他做些什么?

  文中萨沙为花做了什么?

  三、循疑导学,升华情感。

  1、看到萨沙的行动,你有什么疑问?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节“爸爸赶忙……第六节”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寻找到答案了吗?

  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你的?(出示朗读)

  你读懂这两句话了吗?

  让我们记住这他。

  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萨沙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所以,你们瞧(出示朗读)

  此时,你仿佛看到花怎样了?仿佛听到花在说什么?

  感谢萨沙,你们听萨沙在问(出示朗读)

  请一生做萨沙,你现在可以对他说……指名回答。

  四、总结

  是呀,只要我们自觉保护弱小,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了他人快乐、幸福,我们还可以自豪地说(生读题)

  你们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响,因为当你们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在你们心中生根。

  现在,请你们怀着这份情,把你读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尊严教案06-20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3

背影语文教案11-18

《语文园地八》教案11-15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11-11

《语文乐园三》教案07-16

语文教案模板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