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2 10:00: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锦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语文教案 篇3

  训练要求

  1、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元日》,引导学生理解短文内容,学习海伦老师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

  2、辅导学生制作新年礼物,写好祝福语,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意识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

  训练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按要求自读:

  (1)正确朗读古诗;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下来。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师生交流解疑。

  (1)解释不理解的词语。

  一岁除:除的意思是除旧更新。 屠苏:用屠苏草浸泡的酒。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农历除夕子夜十二点整,一声爆竹骤然响起,接着此呼彼应,响彻大地,宣告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年开始,春天也就来临了,气温回升。人们举杯欢饮,酒香四溢,大家更加兴高采烈,个个酒酣耳热,感到身上暖和了。太阳出来了,光辉灿烂,普照万家,这时,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把旧的.桃木板神换上新的桃符。

  3、练习朗读背诵古诗。

  三、完成阅读

  1、学生自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2、指名分小节读短文,想想每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齐读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4、再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5、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题:海伦老师让所有的同学在下周一(即苏珊返校之日)都戴上自己喜欢的帽子,是为了让同学们对苏两周戴的帽子不引起注意,由此让苏珊摆脱窘态,不再感到尴尬、难堪。

  第二题:苏珊在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为她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忘记了自己所戴的帽子,忘却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生活,愉快地学习。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2。

  训练准备 做礼物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训练过程

  一、导入新课:元旦佳节即将来临,为了感谢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应该向他们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用什么表达好呢?当然是新年礼物了。

  二、让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过节的时候准备新年礼物?(祝福佳节,表达谢意。让亲情更浓厚,让友情更长久。)准备怎样的新年礼物更有意义呢?

  三、说说你准备将礼物送给谁?准备对他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语。

  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礼物。

  五、在礼物上写上自己的祝福语。

  六、小组讨论交流: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最使你难忘的是什么?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1.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2. 老师的展望(重读书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词语,学会生字“干”,知道它是多音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机器人很能干,产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能说说机器人还能做的一些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在黑板上板书“保姆”两个字

  问:谁认识这两个字?(保姆)你家请过保姆吗?他都能做什么事情?

  2、引入课题

  师:小杰克的家里也请来了一个新保姆,你们想去认识他吗?(师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9课能干的保姆,请你打开语文书112页,自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不会的请拼音朋友帮助你。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自己读课后的生字表和认读字表,同桌互相检查。

  3、检测学习生字

  (1)接电话 有礼貌的接电话

  师:你能说一说怎么样叫有礼貌的接电话吗?(学生表演一下怎么有礼貌的接电话)

  (2)一位 意思 机器人

  (3)能干 干净

  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出现时发不同的读音,这样的字叫什么来着?(多音字)

  对了,“干”就是一个多音字,它也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

  (4)学习生字“干”

  ①记字形、组词

  说一说你怎样记住它的样子?(“十”加一笔横,“千”的横撇变成横)

  给它组个词:(注意不同的音组不同的词)

  gàn 能干 干活 gān 干净

  ②观察田字格的范字

  ③师板书后生自由描红

  三、细读课文

  1、请你把这些生字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注意把课文读流畅。

  2、同桌互查对方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读下来了。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请你用铅笔在课文当中标一标。

  4、体会机器人保姆的能干

  小杰克家的保姆叫什么名字?(汤姆)

  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汤姆都能帮助小杰克做一些什么事情?

  生自由读书后汇报:

  开门 关门 有礼貌的接电话

  把房间打扫干净 唱歌 哄小杰克睡觉

  生边说师边贴词

  汤姆能为小杰克做的事情真多,因此我们说它很能干。(板书“能”)书中是怎么把他能做的这些事情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汤姆能开门关门,能有礼貌的接电话,还能把房间打扫干净。

  将能 能 还能 用不同颜色的字标出

  这和我们在第三课中学过的“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个句子很像,是呀!

  就用简单的能能 能 还能 就表示出了汤姆的能干。

  你觉得汤姆还有可能会做什么?(会洗碗 会墩地 会给杰克做饭 会织毛衣)

  你能试着用能 能 还能 来说一说吗?

  生自己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找生说一说

  师:更有意思的是?(汤姆还能唱着歌,哄小杰克睡觉。)

  一般的保姆都能够给孩子唱歌哄孩子睡觉的,可是为什么汤姆唱歌就说它有意思呢?

  5、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书

  师:哦!原来他是一个机器人。 课件出示机器人唱歌跳舞的视频

  师:你们觉得汤姆怎么样?(很有趣)

  是呀!它又能干又很有趣,而且因为它是个机器人,他还

  课件出示:汤姆从来不吃饭,不唱歌,也不睡觉。

  师:你还知道机器人在咱们的生活中能帮人们做些什么人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课件出示:介绍一些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的机器人保姆——汤姆,因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保姆,因此我们的课文中把保姆两个字用双引号引起来了,(师在板书中加上双引号)你们喜欢这个机器人保姆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语文教案 篇6

  ●课 文 说 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被汉儒奉为经典。编成于春秋中期(前6世纪),收录从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杂有二、三、五、六、七、八言。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关 雎

  《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己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蒹 葭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词语分类并积累。

  2.了解认识我国的名人,并向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

  3.积累诗句。

  4.开一个“好习惯交流会”,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重点:积累词语、诗,自己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难点:开交流会。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名人卡片。

  3.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主教案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我们学过很多的词语,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型,请你说说有哪些标准,可分哪些类别。今天的“万花筒”将告诉我们一个分类的标准。

  二、万花筒

  1、“我会分”。

  (1)出示“我会分”词语卡片。

  学生读词语,读要求。

  (2)可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如:聚精会神……

  还可分为贬义词,如:落荒而逃……

  (3)补充两类词语。

  2、“我知道”。

  (1)出示名人填卡片,明确要求。

  (2)学生填空,交流

  (3)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三、百宝箱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感悟。

  4、学生背诵诗句。

  四、大舞台

  1.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分组交流、讲述。

  3.小组代表交流。

  4.。

  将学生的好习惯进行归纳,与同学们共享。

  五、课堂

  学生对本次语文活动从多方面进行、回顾,积累经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11-11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优]语文教案11-10

(集合)语文教案11-11

语文教案[优]08-12

语文教案(通用)08-06

[优选]语文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