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4 10:00: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8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语文教案 篇2

  ■目标

  发展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品的内容。

  ■准备

  有关图片若干张。

  ■过程

  1、积累生活经验 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或通过看电视、图片等,观察熊的

  体态特征,如身体笨重、动作缓慢等。如有条件,带领幼儿看湍急的河流与河上的

  桥。

  2、理解诗歌 教师朗诵诗歌《小熊过桥》,请幼儿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并

  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①小熊为什么不敢过桥?(竹桥摇、熊的胆子小。)

  ② 小熊不敢过桥时,谁在笑它?怎样笑它?(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

  哗哗笑。)

  ③ 小熊遇到困难怎么样了?(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④ 后来,谁鼓励小熊走过桥的?小熊是怎样走过桥的'?(小鱼鼓励。)

  然后,让幼儿再完整地欣赏一遍诗歌,体会作品语言的优美、明快,加深对情

  节的印象。

  3、根据诗的内容编讲故事,帮助幼儿沿以下思路展开。

  ① 故事的开始:小熊过桥遇到了困难。

  ② 故事的发展:小熊遇到困难时,乌鸦、河水是怎样“做”的?小熊自己是

  怎样做的?

  ③ 故事的结尾:谁鼓励了小熊?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建议

  引导幼儿重述作品内容时尽可能使用原作品的语言。可以向幼儿简单说明:一

  个故事要完整,应有开始、发展和结尾。让幼儿编讲故事时,可以根据图片进行。

语文教案 篇3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体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教具准备

  1、教师:小黑板,生词卡片。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3、课前学生在家用镜子做聚光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板书:爱迪生)

  谁有办法记住“迪”这个生字。

  2、谁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爱迪生的资料。

  3、师总结: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000多项,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板书:救妈妈)

  4、齐读课题。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妈妈有没有得救?)

  过渡语:让我们以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听清老师要求:

  (1)字音要读准,不读破句子,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自由读文,识记生字。

  3、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读书的情况:

  (1)字:小黑板出示带拼音小黑板。(齐读,指名读)

  (2)词:出示词语卡片

  检查 急性 斥责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阑尾炎 恍然大悟 一溜烟似的

  ○1同桌互读

  ○2开火车检查

  ○3教师点拨指导

  明晃晃 亮堂 一溜烟似的读音 了解 什么是阑尾炎,阑尾炎的危害)

  (3)句:○1小黑板出示: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2指名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师生共同正音。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过渡语:大家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解决大家 的第一个问题。

  (一)学习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

  2、生自读后回答:因为妈妈生病了,或者是因为妈妈得了阑尾炎。

  3、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知道的。

  生答:(1)妈妈病得很严重,我是从“直打滚中知道的”

  (2) 妈妈得的是阑尾炎,要马上动手术。我是从“原来妈妈得的是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中知道的。

  (3) 妈妈不能等到去医院做手术。我是从“爸爸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时,医生终于来了,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等词句中知道的。

  (二)学习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

  过渡语:妈妈的病情是多么的严重呀!大家都盼着医生快点动手术呢,可是,在这个时候,医生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2―4自然段。

  1、指名读2―4自然段,其余生边听边思考:

  (1)医生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是谁想出来的办法解决的难题,想出了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相机板书(板书:镜子―聚光―亮堂)

  3、多么聪明的爱迪生呀,可是爱迪生这样做,一开始,爸爸理解吗?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爸爸一看,又气又急,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过渡语:就是啊,妈妈生命危在旦夕,还胡闹,爸爸能不气,能不急吗?谁愿意当又气又急的爸爸来斥责爱迪生? 读出严厉的语气。

  (1)指名读。

  (2)评议。(评议标准:读得正确吗?有没有,添字漏字现象;读音是否响亮,语速和节奏怎样;有没有读出爸爸的严厉语气。)

  (3)根据评议结果,自己练习读一读这句话。

  4、师:面对这样又气又急的爸爸爱迪生怎么说的?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过渡语:是呀,他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屋子亮堂了。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5、朗读感悟:

  (1)小组内 分角色朗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展示。

  (3)评评,议议。

  (4)根据评议结果,自由练习朗读。

  过渡语:大家的表演的真投入,把爸爸的愤怒,爱迪生的委屈,还有最后大家的惊喜都表现了出来。

  6、学到这里,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

  生:爱迪生你真聪明。 爱迪生你太棒了。

  (三)学习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吗

  过渡语:不光你们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医生也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吗?

  1、自读后,回答。

  2、你从这个段落中,除了知道爱迪生很聪明之外,还知道了什么?

  生: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

  3、是啊,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想出办法救妈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爱迪生很聪明。

  4、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聪明吗?请大家读一读第1自然段。

  5、生答后师总结:

  他不但爱动脑筋,还爱动手做做看,老师希望每个同学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动脑,勤动手,争做小小爱迪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句式:

  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妈妈 ___________ ,爱迪生 ___________ 救了妈妈的命。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下面的一段话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睡懒觉,爸爸斥责道:“你赶快起床去叫医生,让医生看看你哥哥是怎么了。”我一溜烟冲出家门找来了医生,经过医生的检查,我哥哥得了急性阑尾炎,爸爸、妈妈急忙送哥哥去医院治疗。过了一星期哥哥的病好了。我们又能在一起玩了。

  (1)学生自己试读。

  (2)教师指名读。

  (3)同桌互读。

  二、学习我会写中生字

  指导书写:“油、团、炎”三个字和“检查、斥责、夸奖”三个词语。

  ①出示“我会写”图标,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如:“油”“检”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团”字里面的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炎”字下面的“火”要比上面的“火”大一些。“责”字中间一横要写长些……)

  ②重点指导、范写

  斥:联系“斤”的书写,第三笔在横中线,第四笔在竖中线,最后不要忘写点。

  责: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扁写,中间横短,第三横最长,下面的“贝”略长,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夸:大字头撇捺不超过横中线,要盖住“亏”

  奖:大字要托住上半部分,最后笔是捺

  炎:上小下大,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

  三、布置作业

  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语文教案 篇5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齐读课文。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写过作文,每当老师讲评作文时,你的心情怎样?

  2、是的,在老师讲评作文时,同学们有的喜、有的忧。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3、读题质疑。

  1)、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2)、想要解决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试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生字词。

  读顺句子。比较难读的长句了反复读几遍。

  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本课的生字及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

  图钉橡皮筋揣着骄傲赌气飘飘袅袅战战兢兢

  蕴藏范文

  开火车读——齐读——再试着写几个。

  平平淡淡认认真真战战兢兢飘飘袅袅

  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教师注意及时正音。

  体会:平淡——平平淡淡,哪个词语的语气更强烈?

  是的,我们在以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类叠词,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有感染力。

  谁能再试着说几个?

  教师随机板书。然后全班齐读,积累。

  三、细读课文,交流体会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很好,课文的.内容,仿佛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所以,老师想请大家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走进文章,细细体会。

  2、理清课文的思路。

  以三条线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人物比较多,我们可以按照人物来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从老师这条线看,老师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从“我”这条线看,“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弯化?“我”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读读这些句子?

  (3)从“同学”的表现来看,他们前后又有什么变化?

  3、引起这一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是“我”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念作文的时候不念“我”的名字。

  4、阅读感悟,指导朗读。

  仔细品读“我”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

  小作者为什么会“战战兢兢”?我们怎样读出这种语气?

  “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

  为什么这一句话用上这么省略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四、角色互换,情感体验

  小练笑:“我想对说……”

  同学们,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学生?“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课文中同学的做法你又有何看法?

  五、介绍作者,激发写作

  1、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中这个会写文章的小女孩,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简介作者)

  2、交流

  同学们,故事里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你们能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每个人都能写一手好文章,让老师念每个人的文章,念出每一个人的名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本课积累的好词抄在摘抄本上。

语文教案 篇7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

  1、画出“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有效。

  2、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课堂表演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教师预先用手机录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看录像:“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会怎么想。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3、放飞想象,说写结合。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想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为教学预案去充分准备。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操作。

  2、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画“花的学校”,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2、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是呀,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了学生的成长,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成长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老师,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老师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插图)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板书∶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课题,现在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小问号?(学生质疑)

  2、现在请小朋友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注意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字字读准了吗?(开火车认读生、生字)

  4、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让我们把它送回到课文中去(同桌俩互相当小老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教师巡视。

  5、同学们读的都很投入,老师也想听听你们读的效果,可以吗?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

  1、读悟第一小节:

  (1)、指名读。

  现在你们知道是谁送的紫丁香了吧,一起回答。(板书:我们)

  (2)、踮起脚尖怎么走路呢?谁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表演)我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去栽紫丁香呢?

  (3)、那么这一小节应该怎样读呢?(指名读)齐读。

  2、读悟第二到四小节:

  (1)、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呢?请小朋友们先自读课文2——4小节。

  (2)、汇报读第二小节,(板书:夜夜做伴),“夜夜”什么意思?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什么工作?指导读好“夜夜”,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3)、汇报读第三小节,(板书:消除疲倦),“绿叶在风里沙沙”说成了什么?老师一天都要做那些工作?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歌帮老师消除疲倦?

  (4)、汇报读第四小节、(板书:感谢挂牵),什么是“挂牵”呢?(老师举例:这几天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都生病请假了,老师心里就非常着急,挂念着他们,害怕他们拉下功课.所以等他们病好以后,老师就利用中午时间为他们补习,这就叫挂牵。)

  (5)、谁能举一个老师挂牵你的例子?

  过渡:是呀,老师的爱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悄悄的,慢慢的,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课文二、三、四小节。)

  3、读悟第五小节

  同学们读的多有激情呀!教师口述:夜深了,连星星都困的眨眼,可老师还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该用什么语气对老师说呢?(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老师深深的爱,一起来劝她休息吧!(齐读)

  4、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5、老师小结:“一株紫丁香”实际上就是同学们的心愿,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那么你们有什么心愿要对老师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

  四、小结全文,提出要求

  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板书:美)这首诗歌写的美不美?想不想让它留在我们的脑子里?课后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练习背诵,然后把它背给老师听一听,今天是教师节,你能把它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老师吗?老师非常希望能得到这份特殊的礼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背影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集合)08-03

语文教案(通用)08-06

[合集]语文教案08-13

[优选]语文教案04-14

【精】语文教案09-04

语文教案【通用】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