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8 08:20:3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7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 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

  (1) 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 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 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 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习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习第五节。

  (1) 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 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 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 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背诵这首诗。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 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 配乐齐读课文。

  3、 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 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 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 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 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 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 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教案 篇2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在课前做好语文的准备工作是做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年级下册语文谁的本领大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盖、房、筑、修、饭、谈、拉、丈、求”,积累“盖房子、筑公路、修桌椅、端饭菜、火冒三丈、愤愤不平、傲慢”等词语;能比较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筑”;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筑、修、盖、丈、求、交”6个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傲慢”、“愤愤不平”、“火冒三丈”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老师指导下尝试读出语气。

  3、使学生懂得在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学习巩固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引入

  1、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一起读读。

  说明: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巩固学生们已经学过的字,可谓一举多得。

  2、出示手和嘴巴的图片和拼音。拼读音节。

  3、你发现什么了?(生气)怎么看出来的?

  说明:拼读“手”和“嘴巴”的音节,是为了巩固翘舌音、轻声和i、u在一起的标调规则,巩固旧知、学习新知。精心设计的图片同时带有笑和生气的表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怎么看出手和嘴巴生气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二、揭示课题

  1、什么事让他们气成这样啊?请你听录音,看动画!

  说明:通过学生的猜测想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去探求答案的兴趣。从视觉、听觉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也让学生对手和嘴巴的心情有了直观的感受。

  2、手和嘴巴为什么这么生气呀?揭题,齐读。

  说明:培养学生专心听、认真看,边看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习课文

  1、到底谁的本领大呢?请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反馈,随机指导。

  3、难句指导,学习生字“拉”。

  4、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

  说明:这是一个课堂预习的环节,要给学生充足时间准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再利用接龙读课文、同桌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本以及文本中的生字,逐步做到文熟字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抓住文中较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难读句子读正确,读通,读顺,在朗读句子同时随机学习生字“拉”,这是本课学习的第一个生字,引导学生用加部首的方法进行识记。为后面的生字教学做铺垫。

  5、手和嘴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4句对话)练习朗读

  6、从它们的对话中你知道手和嘴巴各有什么本领吗?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初步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读懂内容,初步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根据标点符号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7、学习生字①“盖”。②筑:查字典。③修:示范写。④房:积累“方”加不同部首组成的字。⑤饭:积累“饣”的字。⑥谈:扩词。

  说明:引导学生用“加部首、合一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精细化记忆。强调“加部首”的方法,除强化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运用科学、简便的识记方法外,更主要的是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查字典这一识字工具。另外,渗透生字在字典中的意思,为以后更好地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字(词)义打好基础。

  8、读一读1-4节,加上动作和表情演一演。

  9、同桌自由表演。

  10、师生同演。

  说明:教师启发式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手和嘴巴的心情,凭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并使学生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移情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手和嘴巴的心情。

  11、手和嘴巴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出示最后一节)。教师引读。学习生字:求。

  12、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手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瞧,它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词语)

  2、嘴巴也赶来了,瞧瞧它带来了什么?(盖、修、筑、端)

  3、你能帮嘴巴和小手成为好朋友吗?(连线)

  说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游戏识字环境,达到进一步复习巩固及检查识字的效果。4个动词分别和一个课内的词语和一个课外的词语搭配,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同时又适当进行了知识的拓展。

  4、完成填空。

  5、是呀,手和嘴巴谁也离不开谁!可是课文中的手和嘴巴却不明白。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争论的。(读全文)

  6、看他们这样争论不休,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们说吗?

  7、听了小朋友的话,他们明白了。看,手和嘴巴又成为好朋友了。拓展阅读,巩固字词。

  说明:通过新的语言环境对前面所学生字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巩固复习。

  8、我们小朋友的手和嘴巴合作得可好呢。随着音乐,看清歌词,嘴巴唱起来,小手动起来吧。

  二、写字指导

  1、学生先跟着电脑老师写生字的笔顺,然后田字格里描一个字。

  2、教师一边说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一边范写生字,学生独立写一个生字。

  说明:跟电脑写字是为了纠正笔顺,描红是为了让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写字。教师的示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语文教案 篇3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

语文教案 篇4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斗笠 啃 翘 悠闲 雨帘

  2.掌握下列词语解释,特别注意对语境义的掌握:

  柔和 看管 梳理 翘 偶尔 雨帘 生气

  3.描写:是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语文教案-金黄的大斗笠。可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拟人及其作用: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拟人使无生命的物人格化,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淡化情节、注重画面的写法,理解作者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2.学习散文中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

  3.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三、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描绘的风雨童趣图的画面所表现出的生活的欢乐与纯真的童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描述结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面躲雨、谈笑的情形,表现出生活的快乐和姐姐弟的亲情。

  《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文章共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一是风小雨稀,二是风疾雨急,三是风雨交加。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又写姐弟欢乐的形象。

  二、思路结构:

  《金黄的大斗笠》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描绘天气由晴变阴,小男孩儿在田埂上放羊的情形。

  第二部分(2~11):写风雨由小变大,小男孩非常着急,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姐姐带着大斗笠及时赶来。

  第三部分(12~25):写姐弟俩在大斗笠下避雨谈笑的情景。

  三、写作特点

  1.本文跟一般文章写人记事的方法不同,没有具体详细地记叙事情的因果、经过,也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人物,而是在展示一幅风雨图画中,点出了人和事。可见构思之巧妙。

  2.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善于在简洁的叙述中选取小故事来表现主题,择取了风雨中的几个镜头,烘托出了温馨、欢快的气氛。

  3.本文的景物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抓住景物不断变化的特点写,一是景中含情。文章融写景、抒情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且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朗诵《金黄的'大斗笠》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金黄的大斗笠》。朗读本文时要特别注意文字的停顿,根据词语意义的组合,不读破词语。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欢快的。

  第一部分要读得平稳、亲切、柔和。因为这是风雨来临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图。蓝天是那么干净,乌云是偷偷溜来,梯田是那么美丽,小山羊是那么悠闲地啃青草,文章描绘出清新、和谐的气氛。

  第二部分三幅风雨图,要读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语气加强,渲染出急促、紧张的氛围。

  第三部分要读得温馨、愉悦。突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天真,可爱。要读出姐弟之间的情意。

  五、可以这样组织朗诵活动

  1.轻声读《金黄的大斗笠》,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2.列发言提纲,先在小组发言,然后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3.发言题目:我认为应当这样朗读《金黄的大斗笠》

  4.发言要求:运用已学会的朗读方法,具体说明朗读《金黄的大斗笠》时语气、语调怎样把握,语速、重音怎样处理。

  说明:列提纲和发言的过程,正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过程。

  5.听朗读,描述画面。

  请甲、乙两位同学到台前,甲同学依次朗读课文中三幅画面,每朗读完一幅画面,乙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然后,全班评议朗读和描述的优缺点。

  说明:描述画面要绘声绘色。

  6.从风雨图中看故事。

  朗读第三幅画面(从风来啦!雨来啦!到它是那么有生气),然后,按顺序叙述姐姐给弟弟送斗笠的经过。

  7.由同学们推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谈谈练习一段话朗读时该怎样停顿,然后请他(她)朗读一遍课文。

  六、文章结尾讨论活动设计

  在课文最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雨过天晴后的姐弟俩会做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体现的手足情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可以设想,在同学们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思维活跃,创造性的火花在相互讨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性。

语文教案 篇5

  教 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学习课文运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用“虽然……但是……”,“如果……就……也……”造句。

  4、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小段。

  知识点

  梳 理

  说明方法、背诵、关联词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三、导学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把握太阳的特点。

  1、指名分节读1-3节,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

  2、交流

  3、自由朗读,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如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同桌讨论。

  4、交流,读句。远:传说引入,数据,比较,假设,反问。

  大:比较,数据,比喻

  热:数据

  5、小结:第一段运用了传说、数据、假设和比较的方法,分三个小节具体形地、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搞清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指名一位同学读第4节第1句与第8节,其余4节由4小组分别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2、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第二段的总起句,在全文中又起到了过渡作用,指名读句,请你把这句话中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弄清楚。

  3、请你用“抓过渡句”的方法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4、默读分述部分,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结合插图回答。

  5、分小组自学:要求:⑴熟读课文,体会太阳与地球的关系。⑵看图说说“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怎样?”小组分派角色,担任讲解员。

  6、大组交流。

  四、总结朗读全文

  1、太阳是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五大能源,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能更充分地 利用好太阳,为人类造福。

  2、朗读全文。

  五、完成交流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抄词,家默,读文

  课 后

  反 思

  课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质疑,培养主动质疑的兴趣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探索,激发学生课外研究探索的兴趣热情。

语文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习作:大树和小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想像,把想像到的写下来。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将“大树”和“小鸟”联系起来想像,编出有简单情节的故事。

  教学难点:将“大树”和“小鸟”联系起来想像,编出有简单情节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目要求,启发想像:

  1、分别出示“大树”和“小鸟”两个词语,请学生说一说:大树什么样?什么样的小鸟?

  (枝叶茂盛的`大树;濒临灭绝的大树;很神奇的大树;有了病虫害的大树……)

  (美丽的小鸟;稀有的小鸟;会捉虫的小鸟;暂时栖息准备迁徙的小鸟……)

  2、要求学生把大树和小鸟联系起来进行想像,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3、你还可以把什么联系起来想像编故事,试着说说。

  (大海和小鱼;庄稼和土地等;小河与麦苗……)

  二、口语表达:

  1、学生用语言表达想象内容

  2、教师听取学生汇报,规范学生语言,鼓励大胆想像,提倡与众不同。

  重点指导:把故事情节说具体。

  3、可采取追问

  三、指导书写:

  1、提出书写要求: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不写错别字。

  2、学生进行。

  四、修改习作:

  1、写完后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主要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2、请一人读习作,然后全班进行点评。

  3、同桌互相读习作,互相修改。

  五、课堂:表扬想像丰富的同学,提倡与众不同,鼓励创新思维。

  六、作业:进一步想像,使自己编的故事情节更合理,想像更丰富。

  习作:大树和小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习作进行点评,让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

  2、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讲评,使学生找出不足,学会修改,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讲评,使学生找出不足,学会修改,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习作:

  1、习作整体情况。

  2、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举例子)。

  3、学生讨论修改意见。

  二、修改习作:

  1、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

  2、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写话困难的学生。

  三、作业:发散思维,进一步想想,你还能编出谁和谁的故事,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10-03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背影语文教案11-18

小学语文教案11-11

语文教案(集合)08-03

语文教案(通用)08-06

[合集]语文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