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王勃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少年王勃》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年王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王勃》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纠正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
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名,也具有一定的才气。)
指导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 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指名说)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
讨论交流:指名说。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4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了解他平时会很好学,并且善于表现自己,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决不强加教师的想法)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生字。
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搜集象王勃一样的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人。
教学反思
以问题“王勃是个怎样的人”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在疑问中讨论,在讨论中朗读,在朗读中解疑。我突然发现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少年王勃》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
(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
交流
(1)读词
(2)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指名读)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说笔顺
2、读写词语
南昌
庆贺
才气
文思
如泉
宴会
叫绝
秋景
笔走
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3、背诵、默写“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后小记:
《少年王勃》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
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
滕王阁
宴会
凝望
千古传诵
余晖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
,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小组合作交流:王勃“奇”在哪里?
2、汇报展示:
A
“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B
在座的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思考、
多读书、多积累
《少年王勃》教案4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雾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2个多音字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滕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滕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滕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学生再读生字。
2、分析字型、结构。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督、宴、叔、序”的写法。
4、学生描红,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总结
《少年王勃》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查字典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对策:初读课文时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生字的字形,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在少年时期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的,今天我们的课文就介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叫什么名字?又做了什么令人佩服的事呢?打开课文听录音。
2、理解课文的大体情节。
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灿烂文思如泉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出示生字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2、重点指导书写“督、宴、读”。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节。
2、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灿烂野鸭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都督文思如泉滕王阁序
2、复习课文
快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2、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王勃的信息?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很有才气)
3、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
4、教师小结:这一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二)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
1、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写成名文)
2、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1)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2)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读懂这些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3)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①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这和写王勃有才华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②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朗读来告诉大家?(指名读“远处的……飘荡……”)
谁能读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读出意思来)
师边述(画面内容)边板书词语: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联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你会怎样呢?(指名说)
③小结引出诗句:
如此美丽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当即用了两句短短的话语就把这情景描绘下来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吗?
④出示并齐读诗句(板书: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谁能看着黑板,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不光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
引导体会词意:拍案叫绝(好)
同学们,你佩服王勃吗?你想怎样来称赞少年王勃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时当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又认识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2、同样是在观看秋景,为什么王勃能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而其他人却不能?
指名说。
3、师小结:王勃之所以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得益于他的善于观察,得益于他的饱读诗书,得益于他的把观察到的景物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他能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想想你们写作时为什么会像挤牙膏似的挤不出来哪?我们写作文要像王勃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像王勃那样的好文章。
四、作业: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9、少年王勃(奇才)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落霞与孤孤鹜齐飞
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王勃才惊四座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七岁时就能做文章,十四岁时,就能即席赋诗。这一年,他到江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时,参加了都督阎公的滕王阁宴,即席写下了《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文惊四望,堪称千古美谈。
滕王阁是滕王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所制,故称为洪府滕王阁。因其雄峙在赣江边上,因而成为游览胜地。公元663年9月,现任洪州都督阎伯欤在阁内大宴宾客,邀请民许多知名人士出席。王勃路过此地,也应邀而来。他人小名气也不大,因而被安置在末座。阎伯欤早已命他的女婿孟学士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酒席宴前显露一手,夸耀于人,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
宴会开始后,众宾客觥交错,互为恭贺,好不热闹。正在酒意酣畅之时,阎伯欤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众宾客说:“今日诸位在此阁上欢聚一堂,实是难得的盛会,不可无文章以记今日之盛。诸位都是当今名士,文采风流,尚望珠笔一挥,写赋为序,使高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说完,就装模作样地遍请宾客做文。
宾客们早知其意,哪里肯写,不是谦称才疏学浅,不敢献丑,就是借口病体未愈。推来推去,最后轮到了王勃。王勃却不推辞,立即接过笔墨,站起身来,拱手说道:“不才探父路过洪州,有幸赴督盛宴,不胜感激。都督盛情难却,不才斗胆试笔,尚望都督及诸位先生不吝赐教。”众宾见这位三尺少年,一介书生意毫不谦让,不由大吃一惊。阎伯欤满心不快,却不便当众发作,只得强作笑颜,拱手道:“愿闻佳作,愿闻佳作!”
只见王勃凝神肃立了一会儿,忽地卷起袖口,用力握起笔管,饱蘸墨汁,奋笔疾书起来。众人见此情景,无不议论纷纷,有的说王勃不知天高地厚,敢与公子比试文才;有的'却说此少年风度翩翩,不可小视。阎伯欤听到这些议论,心中更是不快,便索性走出宴所,站在阁外,凭栏眺望江景,以此消遣心中的烦闷。他暗嘱部下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来,报与他知。
顷刻之间,一个部下跑来报告《滕王阁序》的开头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欤一听,只冷冷一笑道:“只不过老生常谈耳!”话音刚落,又有人来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伯欤沉吟不语,心想:这小子开头写洪州地势雄阔,地处要冲,倒也可以。接下来又有人报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天长一色。”都督听罢,不禁矍然而起,叹曰:“此真奇才,当垂不朽矣!”说罢,他又吟咏再三,然后意味深长地称赞道:“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眼前有景道不得,却被他一语道出,真乃神来之笔!”旁边一位老秀才也接着说:“这两句是从庚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的,却熔铸新意,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实属难得!”话音未了,部下已将完整的《滕王阁序》文从王勃手中拿了送来。都督看着这篇洋洋洒洒的序文,玩味再三,不住地赞叹:“妙!妙!妙!”
过了一会儿,随从又把王勃一气呵成的《滕王阁》诗送了过来。阎伯欤接过来一看,是一首七言古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阎伯欤一唱三叹在吟咏着这首诗,不由抚掌赞叹说:“此诗虽写滕王阁,却直抒好景不长、年华易逝之概,蕴含诗人积极向上之情。诗意新、格调高、气象伟、铸词精、用字炼。真可谓吊古之杰作,为当今所不多见呀!”此时的阎都督早已沉醉在王勃的诗情画意之中,开始的那股怨气,早已丢到爪哇国云了。
这时,王勃走到都督面前,施礼说道:“不才献丑了,万望都督赐教!”
阎伯欤高兴地说:“贤君下笔如有神,字字珠玑,句句精彩,真乃当世奇才呀!”
孟学士见王勃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也自愧不如,羞愧地离去了。
阎伯欤马上召宾客重新入座开宴。宾客们把王勃尊为上宾,纷纷举杯祝贺。阎都督更是对他倍加赞赏。宴会直延至深夜,极欢而罢。
从此,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名震海内。只可惜王勃二十六岁时,渡海落水,惊悸而死。一代英才,英年早逝,不可不说是中国诗坛的一大损失。
课前思考:
1、备课中在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时,须强调对“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的理解。
2、在课文主要内容和层次上的训练上,首先让学生读后思考交流文章大意,然后尝试层次的练习: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3、“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理解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课文语句来帮助理解,二是可以出示课件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应下足功夫。
4、背诵三、四小节的任务在课堂中也要落实。
小资料: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授后小记:
本打算今天上这一课的第一教事的,但感觉第7、第8两课的收尾不是很好,所以今天利用了一节课时间,给孩子们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第7课,主要还是围绕“为什么藏胞们称红军为‘菩萨兵’”来展开,同学们一般都回答红军对藏民的关心、爱护,其实更完整的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为“菩萨兵”。而对于第8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主要还是指导学生找出与古诗词相对应的课文内容,理解起含义,并体会“飞将军”机敏、果断、神勇的特点。
授后小记: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也学习过不少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今天又学习了少年王勃的一个故事,学习对人物有一些好奇,经过课文的学习更是对王勃充满了敬佩之情。由此,学生对他进行了情感抒发,以他的才思敏捷为话题。
教学反思:
课文较短,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较好地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预习知道了文中许多不太注意的词语的意思,如“凝视”,平时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词的大概的意思,通过查词典,学生明白就是“全神贯注”地看东西,通过几次指导学生预习后,孩子们已经能喜欢上预习,把平时对预习的马虎一扫而光,词语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话结合课文主要内容予以概括。
教学反思:
课文介绍,当时都督邀请了许多人来参加宴会,我想文人肯定不止王勃一个,有名有才的文人也不止他王勃一个.可为什么当都督提出作文的要求后,竟无人敢应,后来只有王勃敢呢?是否真的别人都不如他?也许那些人患得患失,怕万一出了力又不讨好,怕当众出丑……也许王勃有才又有胆,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多这一点魄力,他成就了千古美名。也许,这份敢做敢为,用现在时髦的话叫有自信心,也是孩子们可以去悟的吧。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少年王勃》教案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腾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腾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四段。
3、体会赣江“水色一天,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上的`“水色一天,霞鹜齐飞”的壮观,感受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难点:理解《腾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策略:
让学生观察图,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所感悟;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咀嚼,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情激趣。
1、同学们,你们学过王勃的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吗?他的诗写得怎么样?
2、读课题,今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腾王阁序》的。
二、导知明标。
三、导学获知。
1、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3、指导学生观察图,弄清图意。
4、齐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同桌读生字,讨论识字方法。
6、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口头组词,理解字义。
7、齐读,指名读生字。
8、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9、齐读课文。
10、指导学生描写和书写生字。
四、检测评价。
1、指名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说说诗句是描写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我们继续学习。
二、导知明标。
三、导学获知。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探究:王勃写《腾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是什么?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② 示范读第二段,思考:当都督要客人写庆贺文章时,客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③ 小组读第三段,讨论:当客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 b、观察图,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美景?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d、王勃看到什么美景?
④ 齐读第四段。思考:哪些词句表现王勃的文思敏捷?哪里看到诗写得好?
联系第四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⑤ 指名读第五段,这段讲了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练习背诵。
6、总结全文。
四、检测评价。
1、指名背诵
三、四段。
2、完成课后第4题。
《少年王勃》教案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生字写端正、美观。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滕王阁宴会凝望千古传诵
余晖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灿烂文思如泉
二、精读课文。
1、师引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滕王阁在南昌;
(2)王勃还正当少年;
2、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当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时,在座的客人是怎么表现的?(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3、从客人们的表现,我们知道要当场写庆贺文章难不难?
4、而此时的王勃在干什么?自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5、在滕王阁上看长江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指名读课文第三段。指导有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景色的美,从而形象地感受诗句的优美。我看着学生陶醉在迷人的秋景中,听着学生具有声色之美的诵读,真的不忍心打断他们。由于学生在朗读秋景中体验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言意象,感受到王勃对江上秋景的独特思考与美好的心理体验,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回答:我早就听我的爸爸说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江上秋景的美触发了王勃表达的愿望,他当然可以胸有成竹的说了。
情地朗读。(体会江上的美景)
6、少年王勃看到这美景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四段)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指导读好词语: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好好读这一句话,体会王勃在写文章时速度快,文笔流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王勃写出来的文章怎样?你从哪儿知道?齐读写都督的表现的话。这两句的意思你明白吗?联系第三段想一想。写得怎样?师引读: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7、从这个故事你体会到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
8、齐读全文,边读边体会,想想王勃是怎样做到的?
9、讨论:学好语文、写好文章要多注重观察、多读书。再读名言。
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是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三、作业
1、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抄写本课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段。
2、完成课文后面的习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句子: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句子又一次感受景色的优美,特别是王勃横溢的才华。假如教学就此结束,只是让学生通过感知、诵读、体验到秋景自觉地进入王勃的审美世界,变成了王勃的审美需求,总会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提出了个问题,同样是在观看秋景,为什么王勃能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而其他人却不能。学生的议论七嘴八舌,有的说王勃善于观察,有的说王勃勤于思考能够边看边想,有的说王勃王勃读了很多书,迷人的秋景他可以找到美好的词语表达学生说了很多,但真正讲的好的不多。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二、指导背诵课文、理解句子。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
(3)比赛读第三、四自然段。
(4)指名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句子。
(1)你怎么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
(2)四人小组讨论。
(3)指名说说。
三、完成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腾()凝()缓()
滕()疑()暖()
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后反思:
教师在教学时,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一节节的引导学生读书。第三节教师通过课文的插图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江上迷人的秋景,第四节的教学,通过胸有成竹一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王伯写诗时的文思泉涌。通过对文本的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受到王勃才思敏捷、文思如泉,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生一次次走进、走出文本后对王勃的品质能真切感知。
在学生对王勃有了一定了解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王勃能写出如此精美的文字来,经过讨论,同学们知道作文并不难,重要的是要博览群书,要细致观察。同时通过看图体会滕王阁的秀美和气势恢弘。并补充阅读有关王勃的故事,复习王勃的诗。
《少年王勃》教案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少年王勃》教案9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指导观察图画)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划一划)
(2)交流。
A、看图理解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想象水的宽阔,天的辽阔)
B、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四、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理解句意。(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交流。
(1)出示图,想一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
(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连都督也忍不住(板书:拍案叫绝)
3、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说一说,演一演)
4、指导背诵。
五、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有问题要问吗?
2、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4、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六、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板书:《腾王阁序》
千古传诵
奇才)
你还知道王勃写了什么诗呢?课后了解一下,给大家介绍介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文人还有不少,动员学生搜集类似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者编一份专题小报。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奇才
《少年王勃》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4、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2、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准备:课件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2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②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③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自读第4自然段。
(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少年王勃》教案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课前预习。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纠正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
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课件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气。)指导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
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指名说)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讨论交流:指名说。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4、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他平时会很好学,并且善于表现自己,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决不强加教师的想法)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三、教学生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记忆,看你记住了几个。
2、你认为那几个字容易出错,指出来。讨论交流
3.易错字的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4.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5.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搜集象王勃一样的才敏捷、下笔成文的人。《少年王勃》让学生学什么?读完课文以后,我就在想,这一课让学生学什么呢?如果只是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气,可能不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多少印象。如果再拓展一下,可能会给学生一些记住的东西。如:少年王勃的背后,他为什么会文思敏捷,再聪明的人也要读大量的读书,也要刻苦的学习,善于积累词语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这篇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不是很紧密,值得学习的就是3、4自然。所以可适当拓展一下。再就是王勃的善于表现。即使他有才,但不敢表现,因为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有才之人,所以如再拓展一些,教师可适当把握。
《少年王勃》教案12
一、学习“我的发现”
1、板书:我的发现。
(学生读一读)
2、观察图画,引导发现:
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提示,学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
(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二、完成“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⑵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王勃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
3、师:我们可不可以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之后来讨论王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试用几个字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才气)
4、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仔细地大声朗读这一段,看看才气在什么地方展现?
1、交流:“奇才,真是奇才!”
(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讲故事)
有一年,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王勃路过此地,也被宴请来参加。他人小年纪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其实,都督早已叫他的女婿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有面子。
宴会开始了,客人们喝酒祝贺,很热闹。这时,都督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客人们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在是非常得开心,你们都是大文人,希望能为这滕王阁作一篇文章留作纪念。”说完,就装模作样地请宾客们做文章。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生交流
(5)请读——“奇才,真是奇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交流
(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
(6)王勃让都督从自以为是到很欣赏他,靠的是什么?(才气)
2、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这一段?生交流
(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那他画竹子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他在自己家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所以他每次画竹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后来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3)现在谁来读读这个成语?指名读。(读出自信来!)齐读
(4)师:王勃也是胸有成竹的,也就是说他在心中已经写好了,这叫打好“腹稿”了。“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出示这个小“介绍”:
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当然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在静心思考,构思文章。等到思考完之后,他掀开被子,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5)引读:当时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同学们,当时王勃心中已经想好了,为什么他不说:“让我来写!”而要说:“让我来试试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谦虚)
(6)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很谦虚)
(7)我们都知道,参加宴会的'有好多人,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8)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敢答应”?(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相比之下,王勃却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9)其他宾客都很为难,而王勃“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几写成了。”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
(10)什么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生交流。能不能换几个词语来说说看?生交流
3、师:王勃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几写成了《滕王阁序》,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师:这是《滕王阁序》中最为出名的,至今人们还传诵着,成了——(齐读:千古传诵的名文)它到底展现了怎样一幅美景呢?出示图片,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谁来说说看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晚霞、孤鹜)
5、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景物的?生交流句子,出示。
6、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然后将诗句对照起来体会。生自由读。谁来谈谈你的体会。生交流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练习练习,试试将江上迷人的秋景通过你的朗读美丽起来。
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2、师:这么美的景色王勃写时就用了一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师: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我们不禁要感叹14岁的王勃真不简单,不只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
4、“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案”有几种意思,出示:
(1)长形的桌子
(2)提出计划、办法等的文件
(3)事件
你觉得这里的“案”选哪种解释?生交流。理解了这个“案”字相信这个词语就理解了,谁来演一演都督当时是怎样拍案叫绝的。
指名表演读。练读,读出感叹语气。齐读。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全文共七段,1017个字,你对比你大两三岁的王勃能写这么好的文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说说王勃为什么会如此有才华吗?(刻苦、爱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机会)
四、拓展: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人? (司马光、骆宾王……)
生交流
师介绍:骆宾王与王勃在小的时候就显现了才华,在文学上都很有成就,并与杨炯、卢照邻一起称为“初唐四杰”。
出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少年王勃如此才华横溢,令人折服,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进入时光隧道,来到1300多年前的滕王阁前,认识少年时代的王勃,拿起书本,齐读课文。
五、作业:
1、(必做题)写一写“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描写的情景。
2、(选做题)写一段话,比一比看谁能用上“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胸有成竹”这些词语。
《少年王勃》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江边的美丽景色,理解少年王勃的奇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学习第四节
(1)交流出示句子:“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讨论:奇在哪儿?(生自由答:没有事先准备,当场写成。而且时间极短)
找关键词体会(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2)拓展
积累才华的词:(生自由答)
多出示(生读一读)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绝妙的文章,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3)探究: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有才气吗?(生自由答)
板书: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过渡:刚才我们是从王勃的表现来体会他是位奇才,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别人的表现来体会他是位奇才。
2、学习第二节
(1)生自学,多出示句子
(2)交流:在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师结:这么多有学问的人都不敢来尝试,可见王勃多有才啊!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过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的全文。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思考、
多读书、多积累
作业:
A
1、抄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及和它相对应的迷人秋景
B
2、课外积累
描写有才华的词:
王勃写的名句: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在设计前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开始设计本课的教案。我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诗句、王勃的表现、旁人的表现”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王勃很有才华。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充分读书的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课中还有许多不足,过渡中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评价语缺乏激励性,语言基本功较弱……
《少年王勃》教案14
原文: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研读课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朗读课文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广:很有才气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勇敢的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只是,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却是没有一个人能找出来,于是,我把这句话读了出来,并告诉孩子们,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顺势利导,我有提出了问题: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读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王勃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另外,在文中有许多表现王勃很有才气的词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补充了“才华横溢”、“才智过人”“文思敏捷”等词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少年王勃》教案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自读第4自然段。
(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
【《少年王勃》教案】相关文章:
少年王勃教案02-21
教案06-23
大班教案(经典)08-20
《穷人》教案07-09
教案的设计07-13
《压强》教案07-20
《画》教案07-24
谷雨的教案08-02
《氧气》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