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6 09:58: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平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深入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再次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观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学习交流,有感情朗读课文:

  (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然后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2)讨论后推选同学在全班交流;

  (撒娇——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

  (3)交流:你们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的美: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明亮而美丽的世界……)一边体会一边练习朗读。

  (4) 有感情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应柔和、轻声,3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最后两个自然段应读得响亮、自豪、欣喜。)

  指名读,评价;

  小组间竞赛读;

  3、深入感悟:

  (1)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心和爱护?

  五、拓展运用练习:(选择使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或句子,熟读成诵,然后交流;

  2、学生仿照例子,按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语文教案 篇2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 导入:出示课文《菜园里》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些蔬菜么?说说他们的名称吧,并说说他们长什么样子吧。

  2. 秋天的菜园多么美呀!小燕子也来参观者美丽的菜园了。(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3. 识记燕字。

  4. 出示了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学习次字。

  5.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么?

  1.学生观察图片,从蔬菜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味道来描述。

  2.学生根据字形进行识记燕和次字。

  3.看到课题提出疑问。

  复习旧知,仔细观察事物的特征,引入新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以便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朗读课文。

  1.导语:听了你们的疑问,大家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了吧。

  2.播放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读课文。

  3.你知道了什么?

  1.认真听录音。手指着字朗读课文。

  2.简单说说所提到的疑问。

  听录音,初步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三.尝试识字。

  1.出示生字,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把生字圈出来。

  2.教师指导(注意纠正读音)。

  3.那些字以前就认识了,剩下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识记呢?

  4.游戏识记生字:摘果子。

  1.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生字。

  2.和教师一起正确读生字。

  3.学生开动脑筋根据记字方法进行识字。

  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生字。

  四.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生字,要求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2.指导学生写字,重点指导:回片和新笔画横钩

  1.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占格。

  2.正确书写生字。

  要求学生观察后在进行书写,养成边写字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可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逐步提高写字能力。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把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2.请同学们回答前边提出的问题。

  3.注意课文中的.轻声和语气再次朗读。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再次提出问题,并且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稳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掌握朗读的技巧,解决问题。

  六.角色扮演,领会思想感情。

  1.帮学生分小组。

  2.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3.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体会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含义。

  3.说一说自己也要像小燕子一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通过角色扮演懂得1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七.我会写。

  教师出示问题:想一想,写一写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奖小燕子?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因为小燕子通过仔细观察事物所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通过回答问题,对课文的思想进行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点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

  我们家乡有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看课件说说景区的名字。(南雁荡山、北雁荡山、敖江南几、温州楠溪江、温州中山公园、金乡海口、文成铜铃山、泰顺原始森林、瑞安玉海楼、洞头的海霞女子民兵营……)

  家乡的一山一水总关情。比如小河、小溪、小山、小岭等。你想讲讲哪座山,哪条河呢?

  家乡的大街小巷一定是咱们生活和休闲的好地方。你想讲讲哪条街道呢?

  你也可以介绍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化。

  你知道哪些在你看来很有特点,很吸引你的地方景物?如果有人请你当导游,你最想介绍哪一处呢?

  二、明确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打算从几个方面介绍,怎么介绍?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

  2.口头填空:我介绍的是(),那里()。我打算从()、()、()、()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要用()的顺序把它们串联起来。

  3.指名学生说说填空,老师引导。注意倾听,构思。

  4、指名个别上台介绍。要求: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介绍。

  1.小组互相介绍,提问,解答。

  2.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介绍。

  四、全班交流。

  1.学生介绍时,其他人点评或提问。学生介绍后,其他同学可以点评。点评从几个方面进行:是否按照填空的几个方面来讲。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连贯,特点是否讲清楚,段落是否有序。

  2.评出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具吸引力的风景奖。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自己向父母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要求:

  1.语言完整、通顺、尽量做到生动。

  2.讲得有一定顺序。

  3.重点段落要讲具体,讲明白。

  教学过程(第2.3课时)

  习作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洋溢着我们的自豪和对家乡深深的`爱。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你打算怎样介绍呢?

  生:要把家乡介绍得吸引人。

  生:要充满感情,让别人也喜欢我们的家乡。

  生:还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让他们印象深刻。

  二、指导写法

  那怎样才能把景物介绍得吸引人呢?老师有几个小小的秘诀。

  1.寻找景物的特点。

  (1)先想一想准备介绍哪些景物。

  学生互相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校园里的奇形怪状的树,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说说你要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完成表格。

  什么地方什么景物景物特点

  (把介绍的目标锁定。为以后的作文做好提纲。)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出示例句:

  (1)读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妙处。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你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象看到了水的美丽。

  生:句子写得很美,把我吸引住了。

  生:他们都写进自己的想象。

  师:是啊,想象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其实你也能做到。咱们来试一试。师:是啊,想象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其实你也能做到。咱们来试一试。

  (2)小片段仿写:出示一棵大树的照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大树写具体。

  (在具体的一项事物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3)评议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写法。

  三、学生写作

  掌握了这么多的本领,我们能写好我们的家乡。我们先

  网

  想好写哪几处景物,再想一想景物的特点,然后展开想象把景物写具体写清楚。别忘了还要取个好题目呢!

  四、交流评议。

  1.学生上台读作文,师生共同评议。在交流中渗透按一定的顺序写,有条理地表达。

  2.同学们,在交流中大家一定又有一些新的想法了,现在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第三个秘诀,那就是多修改。一会儿就请大家互相来修改修改作文。我们要颁发“火眼金睛奖”。课件演示孙悟空翻着筋斗云颁发“火眼金睛奖”。

  3.在修改以后颁发“火眼金睛奖”。

  4.学生誊写习作,请大家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文才奖、和进步奖。

  (用评奖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在快乐进取的氛围中学习。)

  五、板书设计

  我的家乡

  寻找景物的特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过程(第4课时)

  修改习作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教学过程(第5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多少、东西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学生自由举例,说出读音并组词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在打比方时要注意恰当,并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六、学习“笔下生辉”

  一、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展示课件第十屏)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哪些“童年趣事”?(板书作文题目: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童年趣事)

  二、明确要求,扩展思路

  (一)读读题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二)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板书:写清经过)

  三、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一)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二)同学们的趣事还真不少!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上课之前我已经把它写了下来,还想请你们帮我指点一下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呢!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学生自读。

  2、指名交流:哪段话写得好,写得有趣?好在哪儿?(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3、教师小结:是呀!我们要把文章写生动,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这样不但具体,还让人感觉真实。

  (三)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板书:表现有趣、难忘)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互评 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六、学生修改习作

  七、学生展示优秀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百花园一

  笔下生辉 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

  ——童年趣事

  写清经过

  表现有趣、难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语海畅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例句,引导学生交流打比方的句子,然后再启发学生说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选编的,课文中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没有费多大的力气,但事实上,想要有所发明创造,哪怕只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44生字,会写本单元的33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4、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5、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44个字,会写3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学习默读课文。

  四、内容:一个导语,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和语文园地四。认识52个生字,书写33个,14课没有生字。

  五、课时安排

  《动手做做看》2课时

  《邮票齿孔的故事》2课时

  《画风》2课时

  《充气雨衣》2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奴隶英雄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起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画出不懂的地方,质疑。

  三、学习课文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还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小结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生字

  2.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4.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养蜂人)

  二、读中理解(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理解“附近”,说明列宁住的离莫斯科不远,我们同学当中家离学校不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的举举手。(找其中一个同学问问)如果老师去你家做客,欢迎吗?你真好客,不过到时候别忘了给老师“引路”。

  (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李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亲自去找。)

  2.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点的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A.(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谁能给“往常”换个词。(平常、原来、平时、以前)

  B. 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

  (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

  C.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说话吗?

  3.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谁能把这两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三、理解课文(学习3-4段)

  列宁找到了最后找到了养蜂人吗?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生交流)

  如果你是列宁,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讨论,生交流)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列宁按照这样的想法找到养蜂人了吗?

  A.出示句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

  师: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把“竟然”换到养蜂人身上,行吗?(养蜂人打开门一看,站在眼前的竟然是列宁同志。)

  师: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B. (1)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早上出门,阳关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大家来读读这段吧!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段。(师读)听完老师读,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读得慢,感觉到好像看见列宁正在寻找养蜂人)

  你们想不想读?那你们也读读吧。(生自由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想对列宁说什么?

  (学习第四段)蜜蜂引路精品教案设计

  1.列宁出现在养蜂人面前时,猜一猜养蜂人会有什么表现?

  (吃惊、惊讶、惊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请同学们就带着养蜂人这样的心情去读读文中的第4自然段吧。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的“惊讶 ”的神情和语气表现出来.)

  四. 拓展

  1、以第四自然段为开头续写,补充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

  要求:(1)通过对话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说清楚。

  (2)有时间写下来。(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通过对话,回顾全文;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

  说些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从奶奶把杏子分送给孩子们、乡亲们尝鲜的故事,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道理,引导学生从小懂得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

  2.继续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奶奶把杏子分给孩子们、乡亲们尝鲜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们看见过结满果子的'果树吗?

  如果你家有一棵果树,当果子成熟后,你准备怎么办?《杏儿熟了》这篇课文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

  (二)自读课文。

  (三)拼读生字词。

  黄澄澄羡慕栽仰着头糊涂忍不住傻不敢吱声馋猴儿揉揉腿

  颤颤巍巍衣兜婶子

  (四)再自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层次。

  △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合并?

  1.“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

  2.杏树是奶奶种的。

  3.奶奶让“我”数杏子。

  4.“我”数来数去没数清。

  5.邻居家孩子偷摘杏子摔下来。

  6.奶奶扶起孩子,叫他们别走。

  7.奶奶打杏子。

  8.奶奶把杏子分给孩子。

  9.“我”照奶奶的话,把杏子送给乡亲们。

  10.今年“我”又把杏子送给乡亲们。

  分段,归纳段意。

  (六)范读课文。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指导:奶奶的话,要读得亲切。“我”的话要读得天真、可爱。“我”心里想的话,要读得轻。

  (八)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1.奶奶为什么要把自己家结的杏子分给大家?

  2.指名读第七、八两个自然段。(突出:“颤颤巍巍的”“嘴角上露出了微笑”)

  3.齐读奶奶的话。“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你觉得这句话对吗?再齐读奶奶的话。

  (九)总结。

  片断表演:

  “我”捧着果子给大爷、老奶奶、大婶、小伙伴们送去。乡亲们接过果子,表示感谢。通过表演体会把快乐分享给大家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初二,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喜欢张扬个性,渴望被认同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抓住这一特点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那么他们可能学到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全面的了解长江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怀;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江的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今天让我们走进长江、做一次文化巡礼,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活动一:说长江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并学习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说一说你喜欢长江的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同学的讲述,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长江文化的知识,那么历代的文人墨客又是如何来描绘她的?

  活动二:赞长江

  1.诗文欣赏

  a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长江的.诗文介绍给大家

  b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c.集体朗诵郦道元的佳作《三峡》

  2.课堂小结: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长江,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长江正面临着污染、断流的威胁,我们有何感想、该如何保护她呢?

  活动三:帮长江

  1.出示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各类的图片

  2.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看后的感受

  3.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教师小结: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伟大的母亲河长江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长江”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 针对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10-03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

[优选]语文教案04-14

语文教案[优]08-12

语文教案【通用】09-07

语文教案【推荐】09-10

语文教案(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