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时间:2017-01-03 19:47: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一本好书是需要我们细细阅读的,在大家还没有看过罪与罚这本小说,可以先阅读这篇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1】

  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

  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

  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

  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

  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

  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

  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想想我们不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信念下的吗?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

  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中,这个人物就是梭娜。

  有几段拉斯科纳夫与梭娜的对话精彩万分:男主角拉斯科纳夫再有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是他却在最紧要关头,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围抱他的颈项,紧抱住他。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科纳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

  当拉斯科纳夫问她这一生的苦难,上帝的回答是什么?梭娜仅只是念完新约圣经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

  就在念圣经的这一刻,贫困的房间幽暗的烛光照著凶杀犯与妓。

  梭娜以其弱者之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科纳夫走向救赎之路。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不会离我而去吗?”梭娜回答:“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随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纳夫需要她的接纳与爱,她遗憾的说:“为何你不早来,我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后,问梭娜:“你觉得我卑贱么?”梭娜说:“不,你只是在受苦。

  最后,拉斯科纳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远呈现著吊诡:“在软弱的地方显现其刚强。

  而一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罪与罚》读后感【2】

  《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社会动荡、秩序的混乱,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空空的,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

  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诚然,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的。

  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

  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

  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

  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

  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

  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穿了大半。

  不是身体上的惩罚,而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的惩罚。

  所以法律只是我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

  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认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罪与罚》读后感【3】

  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他的文笔很平淡普通,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什么经过太多抽象的分析的东西,但很真实,读着也很舒服,总比那些内容空洞只有无意义的词语堆砌的东西值得一读。

  这本书,吸引我的,内容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便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

  陀的内心独白与我以往读的一些小说不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总结加以漂亮的表达方式而凝结成的带有悲剧性色彩的如同玉石玻璃一般优美而易碎的工艺品,这样的东西,需要慢慢的品读与把玩;而陀的内心独白则像一大杯一大杯白开水一样的东西,不值得记忆不值得字字分析与拆开,却往往在一口气喝下许多杯之后长吁短叹,不能自已。

  书中最有名的片段,或许便是男主角A在对最终爱慕他的女子倾诉的那些话语,A所有心中的罪恶或许最初就是在这样的思想里萌芽的,并且后来在他那简陋破旧肮脏的小房子里,在无数个夜晚昏暗的灯光下慢慢形成并最终行动的吧。

  那样的思想,便是说在世界上那些不平凡的人中间,若有什么阻隔在他们与他们想要的东西之间,那他们不管用怎样的方法,只要有必要,就算是杀人放火也是没有关系的。

  这样的想法,我丝毫不觉得哪里不对呀。

  A也是一样,他从始至终,都是没有悔过的啊,即使最后还是入了监狱,他所气愤所苦恼的,与他的罪行是毫不相干的,而仅仅是在犯下那些罪行过后,他没有逃过他内心的审判与折磨,罪行虽然已经犯下,可他做到的仅仅是杀人,如同小孩子模仿大人的语气与腔调那般做作的不真实的演技,他还是停留在了从前的那一方,没有能跨越得过去。

  他的痛苦,不就是源于这里吗。

  他是典型的有天才的那样的气质的人,离群索居,孤僻,自闭,内心极其敏感,又自卑自大着。

  没能跨越过那样心理的折磨,也就意味着,罪恶与他而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忍受得了这个结论呢,因为行恶的不可能,也就与天才无缘了啊。

  哪个天才不是一个破法者呢,不打破那么多的规则与法律,那么多的道德与人伦,除了原地踏步,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我想,罪恶真的是必要的啊。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就不能像一个真正的所谓的正常人那样生活呢,为什么就不能在那样重重清规戒律模式化下的生活中做到最好以此来谋求幸福谋求所谓天才的称号呢?后来我似乎有点想明白了,幸福这东西,真的是与个人息息相关的,也许最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甚至对幸福起着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样公众眼中规则定义的幸福,那样有钱有家庭有地位什么的幸福,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啊,有时候听着那些同学以最孜孜不倦的态度与敬佩对某个成绩怎样怎样好的人评头论足,我能怎么办呀,只能一面以伪善的微笑说着毫无意义的羡慕的话语,一面以茫然地思考着到底羡慕他们哪里……

  幸福与自身的残缺难道不有着奇妙的关系么?正因为这样的遗憾,幸福才得以以一种驾临于生活之上遥不可及的姿态来驾驭我们,才能够包含我们想要的一切欢快与逸乐。

  从小到大,总有那么些东西是我们不太容易得到的,而正是因为不容易得到,所以才挥之不去,慢慢变成带有恶意的剧毒的麻木与疲惫阻碍着鲜活快乐的生。

  对于A而言,他的不幸不就是源于贫穷吗,他生活的破破烂烂的小屋与那些伟大的统治者那些行兵征战的幻想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在这样每日残酷的想象下,痛苦是多么鲜明而实在啊,他所想要的一切似乎越来越远离他了。

  这样一来,贫穷或许只是个借口吧,他真正想要证明的,便是罪恶本身啊,便是杀人暴力践踏这一类的东西,因为只有罪恶成了可能,他的梦才能成为可能。

  不然,一切不过是泡影和徒劳。

  我觉得A他还是算个正派人吧,他还是有那样光辉的理想,就如同他所说的一样,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若非要杀死那么一两个人或许真的是无所谓的吧。

  毕竟他虽然要证明的是罪恶本身,但他的目的却并不是罪恶本身呀。

【罪与罚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1.罪与罚读后感

2.罪与罚英文读后感

3.罪与罚的读后感

4.罪与罚读后感300

5.罪与罚读后感600

6.罪与罚读后感大全

7.《罪与罚》读后感300字

8.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

9.罪与罚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