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时间:2017-11-04 07:36: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历来都把这篇短文作为励志类的文章,激励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一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举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结论,进而深化至统治者治国也要有忧患意识,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国家都会灭亡,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团体组织、任何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真理。

  欧阳修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忧患意识国亦可兴,贪图安逸自己和国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越王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有朝一日时机恰好,一举灭吴国兴复越国。吴王夫差因贪图安逸低估对手最终做了亡国君主。国家的命运尚且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更何况我们呢?现在才是初中,每个学校都高手云集,黑马层出不穷,如果我们还不知加紧提高自己,防止被别人比下去,那以后进了高中,上了大学不是更没有竞争力了吗?

  《汉书》上有:“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一定要试想自己落魄了的样子与处境,这样才能激励他不断上进,奋斗拼搏,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则盛极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动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罗斯福为保护鹿大量捕杀狼,短时间内鹿群数量猛增,但最终失去天敌和忧患意识的鹿从原来身体强健的几万只锐减成病怏怏的几千只。为何会这样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举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草、鹿、狼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终减少,二也是鹿群没有天敌对它们的生存构成威胁,便不再大量运动,也没有理由担心,最终体质整体下降,这样下去一场小病就能让他们消失,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忠谏良臣魏征曾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奢华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与老实,多添浮躁,不会思危,就像闯王李自成。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入京,进城后军心懈怠,认为大功告成,“日日过年”风气流传开来,所有人都等着加官晋爵,清军入关之时,闯王军队却一败涂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么不利于生存和发展啊,只有居安思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专著文章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让我们从现在起加强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别人后退,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啊。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孙叔敖、百里奚、管夷吾、舜等这些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他们原来并不为人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越王勾践为了不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悬吊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诗赋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成语叫“江郎才尽”。可见,安于享乐的危害之大。

  由此,我们想到自己,因为一直处在顺境中,也曾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的了全班第一,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默《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单元测验,许多同学都取得好的成绩,我只考了80分。我为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感到惭愧,同时我暗暗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我总结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又获得全班第一名。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逆境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是啊,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体会最深的还是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三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己经受挫折,接受磨难,使自己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挫折是人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在挫折的历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却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终于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挫折。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己沉沦。可见磨炼对人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接受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四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其所不能。”——题记

  有个实例大家都知道,有句俗话也说明了这一点“穷人家的小孩早当家”。因为苦难造就了他们的成长,因为环境让他们早褪了那份娇蛮,当我们还在大挥“才能”——向父母不停的汲取我们原以为属于我们的一切时,他们己经为父母辛劳思虑。因为家境的不允许,所以比我们多一份忧郁,多一份坚强,多一份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不会因为家里贫穷而变得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奋斗后富裕了而变得大肆挥霍。相反,正是一些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家庭里的人,无节制的花费,直至某一天失足成贫就变得落魄于斯。在逆境中成长得坚强,在顺风中生长得懦弱。

  人只有经受挫折,不顺利的干扰和阻碍才会使他从实践中增加自己所缺少的能力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经历住了磨难考验的人才会出众被着为人才,也才是有用的人,才能接受重大责任。在失败时,不以失败而颓废,不因恼怒而一跌不振,不因为才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愤恨。我们要经常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成功之母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的自我检讨,只有此才会有所一番作为。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沉于安居乐业的事局中,不振奋军队,不让国家发展,止步不前,最终败得一踏涂地。不前进,不后退,原地踏步,最终换来的不是长久的国泰民安,而是敌侵略城池时的血流成河,胜劵他握。所以一个国家的不进步对于他国来说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别人在不停的前进,不住的发展强大。我们因为缺少了战备能力,国家没有军威,没有科技发展,谈什么富可敌国让国生存长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温饱不成问题,物质丰富的生活是我们今天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对物质的追求接近疯狂的地步。这个物质生活就是所谓的吃喝、玩乐。在这个时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该成为一种警告。吃,我们要讲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贵病”就是因为太在于“好”所以才生得的。什么玩乐要高调?高调么?花个几千万租架飞机逛一天就高调?是很气派,最后欠债一大堆,最后就真的生于忧患了,这个价值取向还真有意义么?钱,我们要节约,人短命就往往太过于享受。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物质丰富的时代就要讲究清贫一点,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间享乐,这样的人一生都没有价值意义,纵使万贯家财最终都会被一扫而光。而懂得这点的人,他们一生都在奋斗,一生奉献事业。他们的忧患是为国民而忧患,而享乐的人则是建立国民辛苦之上。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相关文章:

1.孟子读后感

2.孟子的智慧读后感

3.孟子读后感2000

4.孟子 读后感1000

5.孟子读后感1000

6.孟子读后感范文

7.孟子的读后感3000字

8.孟子尽心上读后感

上一篇:凡卡读后感 下一篇:论语的读后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