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电影观后感通过死亡来感受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通过死亡来感受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1】
这是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演员们专注的演绎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
整部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还是从历史角度,电影所蕴含的人生观来看,都极具感染力和欣赏性。
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是一个寂静的深夜里,我一个人对着电脑看着细细的体会着其中的沧桑和欢喜。
每次看完内心深处都会浮沉着一股股的感动与同情,那晚更是思绪飘飞,很晚才睡着,现在希望借此文以表达出自己对此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对于电影的名字,叫做活着,我认为这达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什么叫活着,这显然让人会不自禁的去思考?可以想到,影片中主人公势必经历着一种特殊的时代活着生活方式,以至于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活着也必将作为主人的信念支撑着他以及身边的人活下去。
试想,21世纪的人们有多少人会为活着而艰苦的走下去会以活着为信念为动力呢。
没错,这是一部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为背景,讲述着主人公福贵及其朋友,家庭乃至整个当时社会的人们为了活着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考念,有痛苦,有欢喜,有离别,有团圆。
从福贵来看,他的身份发生了一次大转变,从大少爷变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流浪汉,因为生性好赌,也因为龙二的卑鄙厚颜,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背景无不有关系。
然后,为了活着,福贵像当时的中国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变好,一步一步的生活开始有了好转,妻子也回来了,家总算暂时团圆了。
的确,这只是暂时的团圆,四五十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大的事件,文革便是殃及全国上下的一次重大灾难。
文革是一个特别重的时期,也是特别荒唐特别残忍的年代,虽然我对历史了解的不多,但每次我看到听到,文革时期,多少的有为青年,多少的革命先辈,多少的学术权威被打到的时候。
我的心里好恨好痛,那时为什么会如此荒唐,就像影片中的王斌教授一样,明明是医院中首屈一指的妇产科教授,却被指为走姿派,而取代这些资深专家的却都是一些世俗的初出茅庐的学生们,这也是直接导致福贵的女儿死亡的原因。
她的女儿不是因为简单的难产而死,而是因为产后出血她们竟然不懂如何护理而至。
这让我想到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想了很久,后来有一天半夜我忽然想到了,觉得这里的“活着”并不是指“好死不如赖活”,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而是因为有这些感情的联结,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着,也是因为他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
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这“活着”就不是“赖活”。
是呀,凤霞的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啊,还有有庆,他们的死,让他们的父母也就是福贵和家珍,是否还记得,当福贵看着满身鲜血淋淋已经步入天堂的有庆自己的儿子的时候那悲痛欲绝的嘶喊声嘶力竭的痛苦,活着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家珍,纵然那么多人拦着她,她也是想看看自己的儿子,那么的难过那么的伤心,那个时候她的生命多么脆弱,所以活着不是赖活而是因为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着感情的联系。
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常想,电影的重点是要表现文革时期的荒唐残忍呢还是要表现对于生活的压迫,活着是唯一的选择,活着是关键呢。
我想两者都有。
“活着”的福贵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都说了关于小鸡的话,两者有很多的相似,只是在最后说变成什么的时候,结尾的时候福贵暗示着生活会越过越好。
也总算给观众一个欢喜的结局。
最后我想说说福贵的妻子家珍,家珍的扮演者是巩俐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片里她是一个真正的好妻子好妈妈,她几次都说了,我不图什么,只图和你过个安稳日子,确实,福贵也确实有福气,有家珍这样的好老婆。
生活判了很多人死刑活着走资派,但我相信对于家珍这样的好女子,生活最后都会给与她幸福和美满。
行文至此,大致写出了自己观看电影《活着》后内心的一些真实的想法,但是承蒙老师教诲,如有不得当之处还望老师给与教导。
电影活着观后感【2】
我去看《活着》这一部电影,只是因为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却如此真实。
可是看过之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因为主人公一家悲惨的命运,或许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活着的信念,我于这个周末又将这个电影看了一次。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
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也许涉及太多敏感话题,这部电影甚至有一段时间是禁播的。
《活着》可说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导演能力和风格的确是适合这样的故事的。
在叙事上与余华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朴实。
考虑到受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
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最悲哀却是必须在影像中浓墨重彩的。
在这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
张艺谋做的比较内,也就得到了受众的尊敬和承认。
曾经的纨绔赌棍富贵输掉了自家院房,在恰好的时机恰好成了贫农。
被抓壮丁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发烧后成了哑巴。
在之后心头肉般的儿子有庆被曾经的好友现在的区长春生无意中撞死。
终于遇到相伴的男人二喜的凤霞却又因难产大出血而亡。
唯剩外孙,二喜和老夫妻相守。
福贵命途多舛,先是嗜赌破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气走了自己的媳妇;好不容易一家团聚了,又被抓去当壮丁;等到战后得以回家,团聚时间不长,小儿子却死于意外;好不容易女儿嫁了人,却死于难产。
可是影片中却穿插了幸运地一部分,他本是地主之后,却因破家拜托了这个身份而免于一死。
也许张没有想到,他做了那么多妥协,删掉了原著中那么多的悲剧,甚至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结果却是依旧被禁。
这也是现实。
原著结局是满目苍凉,只剩下富贵一人,妻子家珍死在三年自然灾害,二喜工地事故而死,小外孙吃了太多豆子撑死。
而曾经最让我震撼的有庆的死却也是被改了的。
应该是原来的故事太尖锐太反动了的缘故——孩子为首长夫人献血,无人问津,血被抽干。
一直记得富贵说,以前每天都能听见有庆光脚跑回家的声音,因为学校远,鞋子耗得快,他就总是光着脚拎着鞋跑,而现在却听不见了……
这些场面如果表现出来那必定是充满力量的。
但是生命里就是不得不存在那么多的妥协。
张艺谋尽力了,我们明白。
把这些不足暂放一边,单看这部电影,它仍不失为优秀之作。
一直很喜欢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
《活着》的背景则刚好在分叉道上,关卡一个个如此密集。
四十年代已经逐渐败落的曾经奢靡,五十年代的战乱渐息百废俱兴,六十年代的思想冲击阵线混乱。
最痛苦的便是这些百姓。
他们永远猜不到上头的人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懵懂的跟随,低着头小步紧赶,生怕被大队伍落下永追不上。
让人想到《辛德勒名单》中的群戏,赤裸的男人女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他们脸上甚至没有表情。
耻辱羞惭和愤怒早就被麻木掩盖的找不到丁点依稀尚存的痕迹了。
中国百姓便是这中状态,精神赤裸。
没有人真正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
苦乐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里。
生死,都没有现今这般重要。
于是死亡才会那么频繁。
因为不在乎。
因为没有办法在乎。
看到恸哭的女人,旁观的人们只能紧紧拖住她,不让她看到自己儿子悲剧一样的面孔。
他们做不到别的。
腾不出时间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想一想这些浓黑色场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在那些乱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残喘的活着。
只管出气,只求出气。
我们仍旧愿意相信他们都是善良的。
不需要去重复愚昧单纯,这些都是时代造就的。
自然,在这样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却那些微弱的人性闪光。
被打为走资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远的场景,张艺谋拍的很正。
人在画中央渐远。
画外音是家珍的声音:“春生,你要记得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夜风起了,墙上的大字报边角轻微舞动。
欲救而不得吧。
这些画面,林林总总,在当代也仍旧是需哟啊被铭记的。
这是我们的过去。
因为有了这些,才会有现在,才可能会有未来。
这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并不一定是以史为鉴那样大俗套一样的存在原因,在多数时候,它们的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是历史,是我们的由来,是即使要忘记也仍旧存在揭不掉的疮疤。
疮疤在,但新的血肉从未也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电影活着观后感【3】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
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
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
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
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
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
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
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军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
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
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
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
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
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
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
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
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
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
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
国*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
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
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
女婿也被砸死。
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
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
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
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
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
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
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
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
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
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活着电影观后感通过死亡来感受活着】相关文章:
1.活着电影观后感
3.看电影活着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