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钱学森电影观后感2000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2000

时间:2016-10-06 14:40:1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2000

  范文一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2000

  近日,为了更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为了缅怀这位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军事、航天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西坝河第三小学党支部组织本校全体党员、积极分子观看了电影《钱学森》。

  钱学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熟悉他,是因为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所有人都会很自然的脱口而出“两弹一星元勋”但是对于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有这些,通过观看电影《钱学森》,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他潜心研制导弹,在生产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员,苏联撤回专家,三年自然灾害等的重重困难阻挠下,他已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影片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当钱学森的导师想极力挽留他留在美国时,他对他的导师说道“抱歉,我在来美国之前曾经下定决心,学成后归国,报效自己的祖国。

  ”这样坚定的信心,让他无论是在美国方面的强行软禁还是不择手段的极力挽留下都没有动摇。

  他没有留恋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

  没有依赖美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条件,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祖国,当美方科学家“好心”提醒他中国没有航天科学时,他依然淡然一笑道“我愿意以一切形式报效我的祖国,哪怕是种苹果。

  ”想想看,如今,多少人以能在国外工作发展为荣,多少人将定居海外视为自己的远大理想,然而在那样一个年代,钱学森在年轻时就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几乎拥有了别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是他却渴望能够回到祖国,回到那时还物资贫乏,科技落后的祖国,愿为祖国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全部,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在那个时代,都闪耀着一种永不退色的光彩,它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克服重重困难,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影片结束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仍然在心中涌动着,回荡着,我想在每一个观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的人的心中,钱学森已经并不只是“两弹一星元勋”他是一名才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更是一名愿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的优秀共产党人。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又在网上查阅了有关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在查阅中更深入的了解了他的事迹,对他的敬仰也随之加深,在这些资料中我发现,钱学森同志在晚年任然关注这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总理探望时,病榻上的钱学森也不忘提出中国教育的弊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他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我想,其实不止是科学技术方面人才,其它方面的人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在的教学制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但大多数学校把全面发展视为学科成绩的全面提升,本应该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却变成了更多的课业压力,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丢掉了自己的兴趣,又对学习学科知识失去了兴趣,这样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提高成绩,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意义学习,学习到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考试过后就会遗忘,这样的学习并不能称得上全面发展。

  钱老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根据各年级个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深入的了解当代学生的心里,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课程按兴趣,有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作为教师,应当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多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并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教育始终,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有能力学习更多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

  身为一名党员,在观看过《钱学森》后,我被钱学森同志深厚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身为一名教师,我更是感到我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将向所有优秀的共产党人学习,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将向所有优秀的人民教师学习,进我所能,教好每一名学生。

  当我翻阅关于钱学森同志的相关资料时被一条相关新闻所震惊,“2010年7月,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持续暴力拆毁。

  声明中称,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初步统计直接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

  但是目前无任何一方站出来承认是强拆方。

  ”看到这条新闻时,心中说不出的悲愤与惋惜油然而生,正是这样一个多少人倾注毕生心血的地方,见证了两弹一星研发的地方,竟然在钱学森同志离开我们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在无知者的手中化为废墟,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时光流逝,时代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着新的故事,一些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有些甚至被遗忘,但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留给了我们一代有一代,我们不应忘记他们,因为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将他们的'思想传承下去,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新的历史篇章!

  范文二

  看了两遍电影《钱学森》,总体上觉得电影内容太过于单薄,演员的形象和演技效果,与我从各种资料和采访节目里真实的钱学森相差太远,

  毕竟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认识这位对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电影中叙述的钱学森的故事,也为大家所共知,倒是一些关于钱学森个人成长、发展和生活中的细腻故事,是我想看到的,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表达出来,比较遗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略谈一下对钱学森的认识。

  一.钱学森回国动机电影没交待好

  钱学森是解放前大批赴美留学的优秀青年中的一员,新中国成立后,一大群美国留学生开了个聚会进行庆贺,留学生利用聚会串联表态回国,钱学森也是其中一员。

  之后那些留学生都历经重重险阻绕道日本和香港回国,钱学森因为工作涉及美国军事机密,被扣留长达五年。

  很显然,电影刻意忽略了那次爱国聚会的重要性,使得电影中的钱学森的回国原因比较抽象。

  为什么这么多留学生在解放后都迫不急待地回国?原因是那个时代中国结束了百年战乱和民族屈辱,即使美国没有麦卡锡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精神也会促使老一代的科技人才回国,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欧洲留学生,并没有受到麦卡锡法案的迫害,解放前就回国等待发展时机。

  研究原子弹时,遭遇苏联撤走专家的困难,钱三强召回了很多留学生回国"参战"。

  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情绪,感染的是一代众多的新中国科技大师,实在与美国麦卡锡主义没什么必然的关联。

  二.钱学森一生的三次激动

  第一次激动是获准从美国回国,钱学森带着《工程控制论》向导师冯。

  卡门辞别,冯。

  卡门赞扬钱学森的学术造诣已经超过了自己;第二次激动是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三次激动是得到自己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史来贺五人列为优秀党员模范。

  这三次激动是钱老对外公开的事情,没一件与"两弹一星"有联系,钱老一生没有将自己以大师自居,而是终身以自己和普通劳动人民为伍作为最高的荣誉。

  电影急于塑造一个"两弹一星"工程的领导形象和大师形象,实在不妥。

  三.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事实上,钱老给新中国带来的财富无不止"导弹、火箭和航天工程"这几样功勋事业,而是一系列的自主化军事科学思想和学术体系乃至教育发展思想。

  包括技术科学思想、系统工程控制思想、军事科学思想、科学技术体系分类思想、生命科学思想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即善于大胆提出思想,也是勇于实践思想的学者,

  "两弹一星"工程就是最杰出的实践成果之一,其实是钱老在短时间自主制造"两弹一星"规划的成就,最具体的思路就是山寨-吸收-创新,即符合国情而又能快速提升中国工业系统的整体制造实力;

  钱老还在育人方面,提出了"大智慧教育"思想,一是早出人才(个人认为有争议),二是培养全才。

  其中对具有天赋的儿童进行拔尖教育和打破学科界限教育的思路,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四.钱学森不是完人

  作为一个科学家最有争议的是钱学森在大跃进期间发表了"亩产万斤的科学论据",还有鲜为人知的八九十年代的"气功风波"。

  事实上,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总会被特定时代下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利用,包括今天。

  从钱学森的性格、人生、社会政治环境和科学思想这些综合方面来看的话,其个人完美的理想和不完美的实践,所形成的独立人格,才是真实而可贵的科学家形象。

  弗里茨哈伯制造氯气和芥子气用于战争,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爱因斯坦去倡议造原子弹,莫不如此。

  还有他不善于谆谆教导的刻板教学方式,也是备受质疑的地方。

  正如影片中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课时,面对学生听不懂的提问,钱教授"粗暴"地拒绝了向学生重复解释。

  其实,这一真实的剧情,正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拷问,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都不怎么会教学,但却很会带学生,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钱学森在中国的"两弹一星"研究过程中,也带出了一大批的国防科技骨干人才,这种师徒形式的导师与学生关系,正是维系中国两千多年科技传承的教育方式,非常辉煌,但是今天在我们的校园里却抛弃了它。

  寄希望于课堂育出大师的教育模式,怎么可能成功?只有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才有可能造就科学大师,这恐怕是"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答。

  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当然钱老特指当下。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庄稼,人成长的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即使钱老有很高的个人天赋,放在民国的环境发展,他顶多发展成不称职的教师。

  是美国的教育环境造就了他杰出的业务技能,中国急切发展的航天事业实践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杰出才能。

  卡门是"喷气动力"之父,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是美国人。

  他们典定了自己的学术造诣之后,就用余生完善理论、教书育人,这是科技大国的科学家成长模式。

  而钱学森更多地以政治形象示人,而在国内少有人了解他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正是中国目前的时代悲剧。

  毕竟,中国从三千年封建专制下解放刚百年,还没有形成营养丰富的科学人文土壤环境。

  欧洲的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民主体制,在新大陆发现以后才成为可能,美国的建国和发展史,是与反抗欧洲封建专制分不开的。

  今天的美国已经丧失了移民探险和反抗专制的历史功能,今天的美国移民政策完全是为了维护霸权政治的工具。

  反观我国的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道路,内忧外困,还要经历很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有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还有更多象钱学森一样的优秀科学家在为我国的复兴大业做积累,做奉献,做尝试。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钱老过世不久,他回国后建起的第一代力学实验室,就被房地产开发商推倒。

  中国眼下是个高尚与低俗、文明与野蛮、民主与专制并存的国家。

  《钱学森》是部极其失败的人物传记电影,不过我不看电影也能更深入地了解钱学森。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2000】相关文章:

1.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2.《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3.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4.钱学森观后感2000字

5.钱学森电影观后感范文

6.钱学森电影观后感1000

7.钱学森电影观后感600

8.钱学森电影观后感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