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教师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
连日来,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在我省引起强烈反响。
17日晚,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在扶贫联系点通山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与基层党员干部一道收看第一集《人心向背》,开展交流讨论。
省纪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收看。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官网等平台大力开展宣传。
武汉市纪委联合党报开设专栏,每日刊发一期基层党员干部观看该片的心得体会。
黄石铁山区纪委开展为期八天的“微感言”活动。
武汉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作波说:“腐败伤害最深的是民心,严惩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
湖北中医药大学纪委书记陈建华说:“我们党抓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全国政协委员、省级政风督查员、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说:“专题片阐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彰显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昭示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广大党员干部认为,该片以案为鉴,以案明纪,警钟长鸣,具有很强的示范、警示和教育意义。
英山县委书记陈武斌收看专题片后写道:“内心很震撼!官多大都没特权,小违纪也是大事情。
宜城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马旭辉说:“很多领导违纪都是从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开始的。
因此,防线一定要把住,作风建设一定要加强。
教师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2】
《永远在路上》亮出了此前的反腐成绩,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标明了反腐决不放松的'态度,是一份坚定不移的宣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如果说思想建党重在强基固本,那么制度建党则更像是在立柱架梁。
与时俱进扎紧制度笼子,亮明底线、红线、高压线,让“不敢腐”、“不能腐”印刻于心,“不想腐”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自觉。
就目前来看,我们还需要在扎紧笼子方面继续强化,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实现反腐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举转变。
“拍蝇打虎”只是手段,反腐倡廉从来就不是为了抓几个人了事,最终目的是重构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有这么一个比喻,“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污染,水生态出问题了。
所谓“万物尽秋气,一室难为春”,只有一边解决鱼的问题,一边解决水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提升。
“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营造良好风气,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扫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被动腐败,“百花齐放春满园”方才可期。
腐败是最大的社会毒瘤。
专题片里有这样的细节:白恩培的妻子曾口气随意地索贿一个1500万的手镯,约等于京沪地区的两套住房。
相比于疯狂的楼市,这样成串的手镯更是对奋斗者最大的欺辱。
消除腐败是民之所愿,而这,也是“永远在路上”最强大的推力。
教师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3】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专题片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
据悉,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讲述了一些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教师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