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 “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建人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蜘蛛这种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复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愿,每人一段),了解文章的说明的内容。
本文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介绍了蜘蛛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及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等内容。文章把重点放在蜘蛛的实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
2.信息交流。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我叫蜘蛛。我们家族约有三万五千余种,属于节肢动物。我们结网定居,常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的圆形网。清晨、傍晚或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隐伏网旁,以树叶缝隙、树枝为隐藏地点,并要用一信号丝与网相连。当昆虫或它物触网,被网上粘液(粘丝)粘住,我就扑出,以螯肢攫捉,注入毒汁和消化液,并用蛛丝缚住猎物,然后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把它们吃掉,作为美餐。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
(1)“我”是怎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的?画出有关词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是怎么送报的。
(2)“我”诚实的劳动,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3)出示幻灯图片,结合课文和画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4)读第5、6自然段,指名表演。
(5)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收集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
能够清楚地说出维生素C被发现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维生素C的故事》(齐读课题
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维生素吗?
生交流(维生素又称“维他命”在我们人体中含量很少,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对于咱们今天要讲的'维生素C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生自由交流资料:维生素的作用。
师:是呀,维生素C对我们的人体有这么大的作用,关于它的发现,我们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看一下吧。
二、初读读课文
1、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学生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研读课文
通过你预习课文,你知道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
生交流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也发现,在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中有一个人物是功不可没的,他就是——哥伦布(出示大屏幕),看,这就是16世纪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今天我们在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小组合作交流)
1、通过第一自然段体会航海生活的艰辛,同时学生体会到哥伦布等一群人是勇敢,勇于冒险探索的人。
2、体会哥伦布对船员的关心:噙着泪说明了什么?
生:不忍心
自责
感动的泪
师:但他还是点了点头?
生:无奈(体会航海不比其他,当时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负担,为了大多数人,只能牺牲少数人作为代价)
省略号(情感的延续)
指导朗读(配乐朗读):请你再来读船员感人的话语。
3、哥伦布胜利返航却没有凯旋而归的喜悦,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感受人物
4、教学课文6—8自然段
a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指名反馈。
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此时你有什么疑问?
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
(2)改为陈述句。
b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读课文7、8自然段。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之间的联系。
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我们再来看哥伦布,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交流
师出示大屏幕后人对哥伦布的评价。
c你认为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同学们:
(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
(2)很多发现都是偶然的,如果你不懂得思考,即使苹果在你头上砸上千次,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3)提出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课外拓展作业
1生活中还有那些维生素?对我们身体成长有什么作用?
2维生素的发现有这么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那么是不是其他维生素的发现或其他发明也有一个小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一、总体评价:
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二、最突出的特点:
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三、主要技法: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四、写作年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五、表层意义:
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六、深层意义:
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七、知人论世:
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八、难句理解:
“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 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练一练。
1、照样子,填一填。
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温暖 暖和 寒冷
愉快
同情
保护
弱小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在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难说,要适当的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幸福 温文尔雅 耐心 一向 奇异 温和
二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四字词语。
首先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反),再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最后达到会运用。
这些词语都是与“同情弱者”有关,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阳奉阴违 彬彬有礼 感恩戴德 宽宏大量 扶危助困
表里如一 咄咄逼人 忘恩负义 小肚鸡肠 落井下石
2、名言警句是文言文,先给学生讲清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除了书本上的外,类似的名言警句还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对联与律诗
对联也称对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对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
2、仄起平收。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
3、平仄相间,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用仄声,反之亦然;
4、句式一致,上下联相对,应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词性相对;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
律诗和对联有着密切的`联系。律诗分为五言与七言律诗。律诗共8句,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与颈联中的上下句为对偶关系。
二 让学生背学过的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 读“日积月累”的第3题。
1、多读几遍,若能把诗句所在的原诗背下来更好。
2、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3、读下面的诗句,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唐)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李商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怀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四 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
五 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语文教案 篇7
一、认字
1.读《春姐姐》这首儿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基础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自己认识的字画下来,给同学们读一读,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同时,使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独立识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唱儿歌,并把儿歌读通顺,边读边启发学生想一想儿歌所描述的情景,想一想文中的两个亲亲究竟是什么意思,并试着想像亲亲坡上草,坡上一片绿、亲亲小河水,鱼儿唱歌曲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在读儿歌的基础上,认识四个字。
二、学习韵母ü
1.可以让学生观察去、绿、曲三个字的拼音,告诉学生去和曲的拼音中声母去q后面也是ü,只是ü碰到声母j、q、x后,上面的两点要去掉。然后让学生反复慢读这几个字,体会ü的读音。借助小鱼吐泡图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ü的字形。最后借助鱼的读音让学生读准这个字母的读音。
2.继续练习四声。先读带声调的韵母ü,体会四个声调的变化,再让学生读读儿歌中带有此韵母的'字,体会其声调,并说出它是几声。
3.巩固记忆字形。
4.写韵母。ü占中格,两点最后写,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四笔写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
1.让学生观察yu,借助鱼这个字掌握yu的读音,并告诉学生yu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读音和韵母ü相同,只是比ü稍长。然后让学生观察yu,说说准备怎样记住它。强调yu中的ü实际是ü,yu由声母y和韵母ü共同组成,ü上的两点要省略。
2.练习四声。出示带声调的音节yu,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四声中声调的变化。
3.巩固记忆字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知道维护环境,保护小动物。
【教学目标】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插图:
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
两只鸟蛋
同学齐读课题。识记“蛋”字。
给“蛋”组词。
课文讲了两只鸟蛋的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小节,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捧 连 忙
⑴ 读第三小节。
⑵ 用动作表示“捧”。
⑶ 用“连忙”说一句话:
定、向:
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取、凉:
练习 “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两种短语形式。
4、除了课文,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字?
5、分小组出示同学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报纸、杂志、商标等,念给小组的成员听。
6、全班交流:
将自身收集的资料分别粘在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结合生活实际认字。
7、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8、指名分节读课文。
9、选择自身喜欢的小节进行练读。
10、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二、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
找一找文中写“我”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取、拿、捧、走、送还、听见、抬、投向
2、说说“我”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用“ ”划出:
教师出示所划短语,请同学选择相应的进行粘贴。
3、理解感悟:
⑴ 假如鸟蛋拿在你的手心,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朗读,体会“真好玩”。
⑵ 假如你是鸟妈妈,看见这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理解“焦急不安”。
5、质疑解疑,例如:
鸟蛋怎么又是小鸟?
可以让同学自由提问,自主回答。
6、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三、书写指导
口字旁的字“口”要写小些。
走之底的写法仔细指导,是三笔。
四、拓展练习
1、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小结
【板书设计】
9、两只鸟蛋
小心地 捧
连 忙 走
轻轻地 送还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识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可采用学生的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解说:带着问题读书这种有意注意能增强感知课文的效果,避免盲目性。)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解说:解决生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应根据学生的困难提供问题的办法、思路等学法上的指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习时间。)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当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解说:这些内容只是为点拨提示作准备,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对学生的偏差和疏漏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示。)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解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2)品味本文的语言。
(解说:旨在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解说:此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于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和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设计者:赵随鑫
《阿长与<山海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10-29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语文教案(通用)08-06
[合集]语文教案08-13
[优]语文教案11-10
小学语文教案11-19
语文教学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