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习《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
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板书课题:火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
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喷(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
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
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
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5.学生反馈。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句子: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
段落: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
段落: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抢……
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
(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
四、作业
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
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
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
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二、分析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
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交流资料,练习写作
1.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请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小练笔。
大家搜集了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了让每个人都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我们班准备整理出一本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供大家课余传阅。下面请把你搜集的节日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可以仿照《火的节日》进行介绍。
四、总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我们课堂内能讲完的,希望同学们课余能博览群书。
板书设计:
火的节日
欢快 火把节来临
热烈 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掌握一些写作说明文的方法。
2、情感目标:掌握用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叙述说明事理的方法。
3、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层层设疑,安排巧妙的结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的认识世界的观念,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的奥秘。
2、用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叙述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3、运用典型事例说明事理的写法。
4、沟通平行学科,对有关的声学、天文学等知识的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伽利略吗?如果现在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给你一次提问的机会,说说你打算问他什么?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打算向伽利略请教哪方面的知识?你打算教伽利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都在探求世界的奥秘中长大,但是穷其一生却未必能知晓世界的所有奥秘,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不断地延伸探求的脚步,走向更高的求知的境界;对于自己或他人的无知,就不必以为羞耻,而是要勇敢地去挑战未知的领域,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预习汇报:
①查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②收集伽利略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③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达成目标:
在达成目标过程中体现通读、研读、品读与评读四步学习法。
(1)自我感悟的`通读,整体感知:
1)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和体会。
2)理清课文脉络。
3)课文说明的事理是什么?找一些关键语句证明。
4)是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发言作出肯定性评价。并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2)质疑探讨的研读——研读课文第二段,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个人是怎样一步步感到自己无知的?
2)经验可靠吗?从文中举一例说明。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
3)文中写到的发声种类有哪些?你还可以举出哪些事实证明这些现象?
4)对蝉的认识探究最终以无知告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5)作者在第三段中指出“不能准确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分析“不能准确断定”的含义。
6)讨论课文层层设疑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对问题2、3、4、5可以略学,让学生明白即可。对于1、6可以花些时间研究)
(3)语言学习的品读:
1)从原文中划出喜欢的句子、语段,说出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揣摩描写笛子、小提琴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为了突出这个人对新事物的认识过程,写出了他的新奇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兴趣开始的)
3)合作研究练习二、三。
(4)情感体验的评读:
1)谈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提出学习疑问。
四、拓展:
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说你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20xx年3月:目前,很多国家使用的计算机芯片都是因特尔公司提供的,有人发现他们在向国外推出的奔腾3芯片中秘密设置了用以识别用户身分的序列码,这就使得用户使用这些设备时,一旦进入因特网,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外国情报机构的监视……这对国家安全极为不利……)
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事实?
五、作业:
1、把以上的感想写成一文。
2、练笔:从生活中选一事理加以说明,或片断,或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5个。
2、 能正确朗读词语7个,并积累这些词语。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
5、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说说含羞草早上和傍晚叶子的变化。
6、 了解含羞草叶子能够垂下合拢的特征。
7、 懂得做人要诚实、善良、谦虚、守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后)
2、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按照要求摘抄词语。初步了解含羞草叶子能够垂下合拢的特征。(优)
教学过程:
一、 认知冲突
1、 在植物界中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名叫:含羞草
2、 出示课题:41含羞草 (读)
3、 出示实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教学生字:含
4、 含羞草以前可不叫这个名字,那叫什么呢?
二、 主动探究
(一)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
2、 检查
(1)读词语:精致 婀娜多姿 庭园 寒碜 不畏严寒 自鸣得意
(2)教学生字:婀 碜 畏
(3)接龙读课文(及时正音)
(二)深入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思考:含羞草原本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它这个名字?
2、 交流
3、 出示句子:因为它觉得自己的神态婀娜多姿,是世界上最俊的。
(读出自鸣得意的语气)
4、 用“因为它觉得``````”练习说话
5、 有感情朗读课文1---------5小节
6、 为什么这么自鸣得意的得意草会改名为含羞草的呢?它为什么不得意了呢?
自读课文6-13节。
7、 交流
8、 分组比赛朗读6-------9节
9、 合作小组完成表格
10、请小朋友摘录几个描写花草的词语。
11、齐读6------9节,试着背一背。
12、读10--13节,找找含羞草样子的特别之处。
(人们一碰得意草,它就羞愧地收拢叶子,低下头来。)
13、小结
三、 实践运用
1、 游戏巩固生字、新词。
2、试背6------9节。
四、 拓展延伸
你看见过含羞草吗?如果你见过,请你说一说:用手碰一下含羞草,它的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联系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临别赠言
3、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
1、何为“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
2、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
(1)、自由说
(2)、指名说
(3)、推荐说
作业设计:设计临别赠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让同学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
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俺的发现:
让同学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
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同学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
引导同学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第一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2、第二、三课时:
“习作”教学。
3、第四课时:
“俺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
这个单元,俺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俺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身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
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
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协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
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同学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
神话、传说故事是俺国文化的一局部,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俺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
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身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假如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俺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⑴ 指明同学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⑵ 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身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⑶ 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同学自身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交流习作:
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同学根据自身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俺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俺的发现”
1、同学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考虑:
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局部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同学举例说说自身的理解。如:
“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
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同学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
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五、“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俺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局部组成,前一局部是比喻,后一局部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同学结合前局部的故事,理解后局部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局部的特点吗:
教师:前局部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六、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
上学期俺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俺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同学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同学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身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
誊写、背诵“日积月累”。
语文教案 篇8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10-29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语文教案(通用)08-06
[合集]语文教案08-13
[优]语文教案11-10
小学语文教案11-19
语文教学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