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时间:2017-03-27 14:12: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饥饿的盛世读后感,欢迎阅读!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1】

  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甄嬛最后收养了雍正第四个儿子作为自己儿子,并凭着四阿哥顺利登基坐上皇太后的宝座。

  深究历史,其实并没有甄嬛这个人,只不过是写作者为了给小说增加一些戏剧性效果,成功虚构出来的角色。

  如果真要在历史找上这样一个人,那总是能找到原型的。

  康熙五十年,也即是1711年,乾隆皇帝弘历诞生在北京城内的雍亲王府。

  母亲是20岁的普通格格钮钴禄氏。

  《甄嬛传》里甄嬛最后被雍正皇帝赐姓,钮钴禄氏,似乎与历史有些吻合。

  根据作者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描述,13岁的钮钴禄氏进入雍亲王府时,只是普通的丫头,干些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直至康熙四十九年的某一天,19岁的钮钴禄氏格格已经长大成人,32岁的亲王被这青春少女所吸引,第二年弘历就呱呱坠地。

  乾隆皇帝最终能成为帝国的最高的统治者,别忘了乾隆皇帝他爹雍正。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雍正是个厉害的人,厉害体现在他的权谋,他的性格。

  在康熙朝后几年,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都忙于夺嫡的争斗中,只有康熙的四阿哥胤禛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貌不惊人的四阿哥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中修身养性,一派闲云野鹤的姿态。

  常言道,咬人的狗不会叫,会叫的狗不咬人。

  雍正之所以是雍正,绝非平庸之辈。

  在康熙交办的各类临时任务中,比如安排太后丧事、清查仓米发放弊端等,他都能迅速周到完成,在康熙的心里留下颇深的印象。

  第二,雍正厉害之处,善于走亲情路线。

  在康熙共幸临雍正胤禛赐园的圆明园11次中,其中一次精心策划把乾隆弘历介绍给康熙认识。

  康熙这一辈子除了在位时间长外,另一大特点就是康熙的孙子非常多,一共97名。

  这么多的孙子中,如果其中一位孙子得到宠爱,这孙子的父亲自然也会受到皇帝的多一份关注。

  弘历果然没有让雍正失望,弘历却让康熙过目不忘,弘历相当与众不同。

  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

  在行礼的时候,康熙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

  跟在他身后的同岁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康熙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

  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

  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阵喜悦攫住了康熙的心。

  在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个无疑是最出色。

  也正是这一次的认识,是康雍乾盛世的一次难得聚首,一聚首就是134年,这三巨头在位时间占据了清帝国一半的时间。

  此时,最高兴的人莫过于雍正了。

  虽然说康熙就不一定就会传位给他,但是通过良好的印象,有效的沟通,雍正胤禛可以列入候选的名单之中。

  从雍正的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有时候不争取其实也是一种争取,退中有进其实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从避暑山庄回京后,两个月后猝然崩逝于畅春园。

  而此时,雍正正用他的权谋与手段,成功即位。

  就在雍正即位时弘历12岁。

  在此后雍正统治的13年,正是清王朝发展史上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奠定后面乾隆执政及基础。

  1735年,雍正驾崩,弘历顺利登基,成为大清帝国新一代领导人,从此开启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故事发展到这,似乎已经到了结局,其实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六十年的乾隆正在悄悄撬动着大清帝国的根基。

  乾隆说,怪我咯。

  其实真不能怪乾隆。

  历史记载的乾隆是一个拥有着极高的智商、强大的自制力、无穷的精力、无比精明的头脑、难以抑制的进取精神的皇帝,遗传了爱新觉罗家族优秀的基因。

  首先,乾隆皇帝拥有强大的身体基础。

  乾隆皇帝体格之健壮,寿元之高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绝无仅有。

  在乾隆以前,五位皇帝平均寿命为56岁,而乾隆活到89岁,比其祖先的平均年龄高35岁。

  在兄弟当中,乾隆也最为长寿,其他兄弟最长寿者也不过的岁,独乾隆皇帝一枝独秀,这不能不说与其母的遗传因素有关。

  其次,乾隆所受的教育在大清国以来的历代皇帝中,是最完整、最系统、最严格的。

  从6岁到25岁,乾隆弘历在书房中整整度过了19年的光阴,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0个小时。

  而且天赋极高,与他弟弟弘昼同时开蒙读书,却出处胜过弟弟,从小就是一名学霸。

  第三,自制力极强。

  乾隆每天早上都在卯时(六点钟)出宫,从登基到离世,乾隆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日程生活,六十年多年没有变化。

  为了巩固皇权,乾隆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政策。

  乾隆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就是要成就万世基业。

  可是当放在历史的长河来看,恰恰是最坏的时代。

  让人总是不禁地想起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在乾隆统治的六十年中,为了巩固皇权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高度集权。

  为了做到大权独揽,乾隆采取了所有能采取的措施。

  不允许任何人触摸皇帝的权柄,包括太后、皇族等等。

  第二件是,防范权臣和打击朋党。

  雍正皇帝留给乾隆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两位重量级政治人物:鄂尔泰和张廷玉。

  这两位大臣,都是位高权重,才干出群。

  乾隆看出朋党相争的趋势,通过巧借明目,暗中安排鄂尔泰的死对头找出鄂尔泰的罪名,就在乾隆降旨后不久,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病死。

  乾隆的打击朋党取得初步成果。

  扳倒鄂尔泰后,就剩下张廷玉了。

  张廷玉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大臣之一。

  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张廷玉却有本事在政治中枢这一高危区域如履地,步步高升,走出一波惊人漫长的大牛曲线,成为清代文臣最成功的代表之一,连雍正中国历史上有名难伺候的皇帝,都可以欣赏至极。

  但是乾隆不是雍正,乾隆有着更大的抱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八十多岁的张廷玉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张廷玉名誉丧尽,终于死了,乾隆打击朋党终于全胜的结局。

  其实学生时代乾隆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学生时代的乾隆是非常传统的儒家信徒,对未来的设计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他眼:中,―个完美的君主,应该是用“仁义”来陶冶教化天下,而不是以强力来推行自己的政策。

  他说:“治理天下,应该以德而不以力。

  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败”(《乐善堂全集》)在一篇名为《宽则得众论》的文章中,他鲜明地表达了与父亲相异的政治倾向:“如果能宽以待人宽容他人的小过,成就自己的大德,那么人人都感其恩德,心悦诚服。

  如若不然,以偏急为念,以刻薄为务,虽然为政勤奋,如秦始皇那样每天批阅无数奏折,像隋文帝那羊亲自替百官治事,又有什么用处?”在学生时代,他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上所有著名的帝王。

  心高气盛的他“睥睨千古,无足当意者。

  在他眼中,合格的皇帝只有三个: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

  令人他真正钦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人而已。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是那样骨感。

  只有亲自坐到皇帝的宝座上,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男人为了这个位置不惜一切。

  坐在世界之巅的感觉是语言无法形容的,那几乎就是成为上帝的感觉。

  专制权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剥削天下的权力,其自私性决定了它终日处于被觊觎和窥伺之中。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无不对这―权力垂涎不已因此专制权力的性质天生是高压的、排他的敌视―切异己力量的,它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之上。

  在专制政治中,皇帝一个人是“主”,其他所有臣民都是“客”,想委托客人治理好家庭是不可能的,寄希望于官员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期望君臣公职,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第三件是,平定准噶尔汉国,取得新疆战役胜利,标志着乾隆盛世到达全盛。

  其实这场战争颇为艰苦,经历三代帝王,断断续续打了七十多年,在乾隆二十四年终于全面取得胜利。

  也因这次平准,最终确立清帝国的最终版图。

  乾隆在国土安全方面总是有过人之处,也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采取过很多或高明、或精明的做法,以致最终版图紧紧握在手中。

  第四件,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

  清代皇帝一直以明朝为他们的前车之鉴,而明王朝给他们的最大教训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熟读历史的乾隆知道,饥饿的农民是国家最危险的敌人,而温饱了的农民则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

  为了江山万代,乾隆必须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使绝大多数老百姓有饭吃。

  这是国家政治的重中之重。

  统治者的自我克制,在乾隆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除了免税救灾、鼓励垦荒等措施之外,乾隆皇帝在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鼓励人口流动方面都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每项工作的成果都超越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

  第五件,大兴文字狱。

  作为一个力图以权力笼罩控制一切的皇帝,乾隆最热爱的是秩序和稳定,乾隆确实是雄心太炽,这个政治超人还有无穷的精力。

  他认为保持盛世难于创造盛世,只有用“争”的心态来“保”,才能真正“保”住胜果。

  因此,他毅然把所有已经取得的成绩推在一边,希望从头开始,寻找自己统治中的漏洞,为大清王朝消除一切隐患,为后世子孙提前解决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保证大清江山亿万斯年永不变色。

  经过“夙夜倍切”,细心梳理,乾隆发现,那就剩思想文化领域了,经过康熙雍正两代文字狱,清王朝思想专制已经大大加强。

  但是,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反清意识并没有彻底根除,“不法文字”私下也仍有大量存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彭家屏案反映出,民间社会许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

  秀才们视如奇宝,争相传抄,还在上面批批点点,大表赞同。

  这个案子说明,一些人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仍然执着于“华夷之辨”,不认同大清的统治。

  汉人头脑中的“反清意识”仍然是社会栋梁的最佳火种,是大清社会存在的最大隐患。

  乾隆想到了韩非子。

  “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统治者不仅需要有“硬实力”,还需要有“软实力”。

  列祖列宗成功地驯服了内地人民的身,却没能彻底地“驯心”。

  而只有达到“驯心”的统治深度江细活。

  如今,所有其他迫切的重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他正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好整以暇,集中精神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

  这一次,从乾隆的角度看来,他又取得了胜利。

  总的看来,乾隆盛世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乾隆皇朝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第二,经济总量巨量,国家财力雄厚。

  当时的中国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第三,军事力量强大,国际地位高高在上。

  第四,乾隆皇朝养育的人口达到空前的数目。

  到乾隆六十年全国的人口达到2.9696亿,接近3亿人口。

  究其乾隆盛世原因也不难发现:第一,父祖两代奠定良好基业。

  第二,乾隆勤政。

  第三,乾隆打造了高效率的官僚队伍。

  第四,乾隆打击朋党,前期惩贪措施成功。

  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美好。

  然而,高峰过后,面临的就是下坡。

  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不一定不知道,但是也无能为力。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

  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全球化进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想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

  在乾隆所处的18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

  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

  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

  18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迸射出来。

  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而这个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

  乾隆皇帝退位三年(1795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产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

  与世界的潮流趋势抗争,再强大的帝国也无法阻挡,无力感是如此的显著。

  帝国的坍塌就像雪崩一样,无力逆转。

  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

  生逢盛世,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望。

  “盛世”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

  汉文化圈以外的史书中,找不出这两个字。

  无怪乎中国历史多灾多难,细细掂量,“盛世”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无奈和不祥。

  “盛”“衰”相对,没有衰世作为背景,就没有盛世的美丽和灿烂。

  盛世难以出现,更难以保持。

  盛世的前奏是衰世,结局也是衰世。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

  在一个王朝埋头开拓进取的过程之中,统治者们并不会经常提“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相反,那些底气不足的统治者却常把“盛世”挂在嘴边。

  当今全球化世界,已呈然良好格局,开放自己,顺时代潮流而为之,不天天考虑复兴与圆梦,盛世与不盛世,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其最终结果不过是被历史所选择而已。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2】

  一个国家的盛世的出现,需要有前面几代帝王的勤勉积累。

  从来没有无基础的盛世。

  为了巩固帝王特权,清代帝王将所有民众都变成了奴隶。

  所有人在帝王面前都必须要下跪,人格上是不平等的。

  帝王占据了整个帝国的财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所有百姓的生杀大权。

  帝王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

  整个帝国都要围绕着帝王的意志来旋转。

  在专制君主时代,整个帝国只有一个人——帝王。

  其余都是奴隶。

  专制君主时代,官僚集团的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腐败。

  运动式反腐治标不治本。

  百姓遭遇压迫和不公平时,渴望君主能主持公道。

  这样的渴望是愚蠢的。

  帝王是政治动物。

  他最紧张的是他的权力。

  凡是有可能威胁他统治权力的暴动,哪怕是官逼民反,他也绝不会容忍。

  威权统治下,孙子如果反抗父亲,那么有一天就可能反抗爷爷。

  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帝王对一切越权反抗都十分警惕。

  哪怕他知道,这反抗中有不得已。

  但是他不愿意冒风险。

  所有反抗都是被禁止的。

  在专制君主时代,你只能做顺民,等待你的幸运到来。

  而幸运是永远不会到来的。

  帝王权力过大,带给自己的是巨大的悲剧。

  带给百姓和天下的也是巨大的悲剧。

  在专制的强大压迫下,人们为求生存,个人道德品质迅速下滑。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生存。

  民众在这样的制度下没有别的选择。

  明清时代,中国人的道德水准极速下滑,和制度对人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乾隆盛世下隐藏了很多巨大的.隐忧,但是帝王选择忽略。

  闭关锁国,不与外交往,太过自负和骄傲,最终导致中国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机会。

  嘉庆在面对帝国新的问题时,没有开放的胸怀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而是选择复古的做法。

  这样的选择将帝国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将帝国的兴亡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人治有巨大的隐患。

  这样的统治制度给帝王和天下都造成了伤害。

  管理上的收获:

  一味压制和专制是最糟糕的做法。

  这样的管理方法是拒绝解决问题,逃避问题。

  你的专制只能压制一时和表面,人心是无法控制的。

  好的管理是让人往好的方向发展,坏的管理是将好人逼成坏人才能求得生存。

  管理者要有胸怀去聆听他人的意见。

  在聆听中不停调整管理制度。

  要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依赖人的道德品质。

  在个人成长中,要用开放的胸怀去拥抱外部世界,不能坐井观天。

  拒绝外部世界的发展。

  原地踏步,固守从前的做法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要勇敢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3】

  1.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

  有的评论者 至还去掉“之一”二字。

  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多、国力最盛的时期。

  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家。

  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最国此黯淡?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

  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

  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

  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

  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旨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2.然而不幸的是,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经完成了环球航行。

  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全球化进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想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而乾隆所处的18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

  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

  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

  18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迸射出来。

  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而这个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

  乾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17 5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

  3.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的成就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

  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

  只有这样,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

  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 腰板 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

  4历史上没有哪位皇帝像雍正一样委屈:他为大清王朝的根本利益 工作13年,结果换来的却是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反感。

  虽然为了政治要,雍正也会压抑自己的本性,对某些心腹大臣们极表亲热关怀,然而他生硬做作的表演很难真的打动人。

  终雍正一朝,虽然大臣们对他唯命是从,却很少有人从内心里爱戴这个“喜怒不定”的主子。

  引起大家反感的原因有三:第一,他刻薄的个性让人不敢亲近;第二,他继位之后对自己手足兄弟和心腹大臣的薄情残忍,让所有人触目惊心;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为政过于严猛。

  凡事过犹不及,虽然他一系列酷烈的政治措施巩固了大清王朝的基础,却也得罪了几乎社会的所有阶层:他对官员们过于严厉,在反贪过程中,对所有贪污侵占行为都不宽容,动不动就抄家罚银,使无数官员倾家荡产,获得了“抄家皇帝”的恶名。

  他对老百姓同样严厉,相信严刑峻法是改善社会治安的最佳途径,宣称“朕治天下,原不肯以妇人之仁,弛三尺之法”《大义觉迷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大清天下狱案四起,酷刑滥施,轻罪时被重治,冤枉入狱之人也为数不少。

  他为政刚猛,一往无前,屡有兴革。

  有些改革,比如养廉银制度,效果发好。

  也有一些兴革措施在执行中走了样,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5.官僚集团运转的规律是:在没有利益驱动时,官员们行皇帝的政策,总是倾向于被动应付,只求形式上能交代,由此导致敷衍塞责、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

  而当他们发现政策的空子时,通常会把个人利益伪装于国家利益之中,刻意把经念歪。

  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官员们热衷于编织关系网,相互通风报信,十分默契地协调行动。

  在他们的集体努力下,国家政治很快会陷入腐败的泥淖,每一位官员都会成为中饱私囊的“硕鼠”,本来属于皇帝或者说国家的“民脂民膏”被大量消耗,国家的 最终出现“官逼民反”这个命定的结局。

  6.人们因为不同的利益和见解而分成不同的团体,是政治生活中的正常现象。

  从这点来说,中国的朋党之争与西方的政党政治有着相同的起源。

  但是,西方政党政治的前提是君权的虚化或者消亡,运作方式是竞争双方按明确的规则光明正大地较量。

  而在专制制度之下,大臣们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则意味着统治效能的下降。

  因为政党政治是公开的合法的、专心致志的,而朋党政治则是隐蔽的、非法的别有用心的。

  旦形成不同的朋党,大臣们的政治行为就处处掺杂进党同伐异的动机。

  荐举人才,推行政策,表面上一出大公,实际上无不会首先从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这种窝里斗的起源是因为利益,最终却几乎演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乐趣,他们斗得如此津津有味,斗到了最后,他们简直就是为斗而斗。

  在这种毒化的政治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附某一门派才能在官场中立足,个别想有所作为的精英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可奈何。

  7.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并不容易,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即使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如此。

  弘历为人,既志大心雄,才华横溢,又自命不凡,不自觉地高己卑人,是一个极度挑剔的完美主义者,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人没有几个。

  然而对这个结发妻子,他却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8.在专制政治中,皇帝一个人是『主』,其他所有臣民都是『客』,想委托客人治理好家庭是不可能的,寄希望于官员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期望君臣公职,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相关文章:

1.盛世繁花读后感

2.饥饿游戏读后感

3.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4.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

5.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读后感

6.《狐狸列那的故事》读后感-读后感

7.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读后感

8.《飘》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