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纠正字音:辑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4、尝试背诵课文。
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1、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观看买椟还珠的故事。六、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查找相关出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精心装饰
郑人买椟还珠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5、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总体特点是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独的,寂寞的。课后请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内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3、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语文教案 篇4
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与中国同学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留学生借用水果刀,这位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拿了一把刀递过来,并说:“给你一刀”。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迥然不同,而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人们却认为是一样的,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会说汉语的人都清楚,但对于来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却成了难题。一位外国留学生说话时用了量词,仍然闹了大笑话:一次,一位留学生去买牛奶,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你一个奶”售货员怒斥他为流氓,而他却不知所以然,弄了个大红脸。
以上说明,汉语的量词不仅要用,而且不可乱用。量词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统计,量词确实有“个”字化趋势,“个”字的使用占整个量词的二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等于说“个”字可以随便用。无定型的液体、气体就很难用“个”字,例如,不能说“一个水”、“一个气”。当然,“一个奶”与“一瓶奶”、“一杯奶”,是绝不相同的。
外国人学汉语要特别注意量词的使用问题,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普通话说“一个人”、“一头(口)猪”,而有的方言却说“一条人”(广东)、“一件人”(浙江诸暨)、“一根猪”之类。现在吴方言区的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只”,原来“只”只能冠于具体物件之前,如“一只牛”、“一只菜”(一个菜、一碗菜、一盘菜),现在还可以说“这只价格”之类。这种“只”字化;与普通话似乎越来越远了。“只”的原意是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步变成量词,但可以用“只”限定的名词也还是有限的,一般只用在较小的飞禽走兽等动物之前,如“一只鸡”、“一只羊”,而大的动物则用“匹”、“头”等,所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对量词的恰当使用。
量词是汉藏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显示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说明“云”的多少,可以说“一丝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如丝;“一朵云”形容云的形状如花朵;“一片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如片;“一块云”,形容云的形状积聚成块;“一抹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量词的选择,要看文章的体裁和说话人的场合。一般来说,较为严肃的场合,议论文、公文之类的文体,要用常用的比较规范的量词;一些轻松随便的场合、文艺作品中,常选用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例如“一弯新月”、“一湾河水”、“一抹浮云”……往往出现在文艺作品之中,“一尾鱼”、“一方手巾”往往出现在较文雅的场合,出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口,一般通俗文字中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是不会用的。你如果注意观察,不断练习,一定会选用最得体的量词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
(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三、指导自学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组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看到画面有什么感受?
7、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这一处的叫声还没有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间接地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像诗中描述的那么快吗?
(是诗人的.感觉,诗人觉得船走得很快。)
8、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公元759年3月,诗人因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传来皇帝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诗人欣喜若狂,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9、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10、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弄懂诗句的意思后,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流利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古诗)
11、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特别漂亮。
(猿声悲啼本来是使人很不舒服的,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猴的啼叫是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可见诗人多么高兴。
(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美丽的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12、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这首诗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13、指名读,评议。
14、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六、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测,掌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
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
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
(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⑴ 同学在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⑵ 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例: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同学的交流,相机指导:
⑴ 关于“托德”:
① 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② 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及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及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⑵ 关于“老板”:
① 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②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同学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
(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
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和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三、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想知道故事的原文吗?
(这段最好放在前面,介绍背景,协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课文。)
1、在《百万英镑》这篇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发下原文的阅读资料或者介绍网站。)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实际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示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失望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溢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四、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
(课标《同步阅读》同主题文章)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会读“株、踮”等8个生字。会写“休、伸”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尊敬老师的愿望。
重点:
掌握生字,通过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为老师栽紫丁香来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感。
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为老师栽下紫丁香表达心愿的同时体会老师平时对孩子们的关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渲染情感,揭示课题
1、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师导: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为这些辛勤的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课件出示一株紫丁香,音乐停)
2、师随机向学生介绍紫丁香,板书:一株紫丁香,教学“株”。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看插图,说说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可爱的孩子们栽下的这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4、识字
(1)、出示词语,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踮起笑脸小院枝叶窗口您
休息唱歌安静盛开感谢困得
挂牵消除疲倦眨眼又香又甜
(2)、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5、再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理解的内容与问题。
6、梳理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学习第一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是谁种的?种在什么地方?找出那一自然段。
2、指导朗读第一节,体会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3、指导背诵。
4、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要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三、写字指导
1、出示“院、除、伸、休、息、您”。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范写:伸、院、息。
4、学生练写,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小院伸进您消除休息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一株紫丁香》教案》,来自网!
2、同桌互查。
3、背诵第一节。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并全班汇报。
(1)、紫丁香为老师送来了什么?用“——”划一划课文中的句子。
(2)、合作填写学具卡片
我们在小院里栽下一株紫丁香,让它绿色的枝叶(),让它沙沙的声音(),让满树盛开的小花(),让它的花香()。
2、师导: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愿望,他们多想把这些愿望说给老师听啊!请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伙伴听一听,读出感情。
3、汇报朗读,随学生喜好指导朗读。
第二节:抓住亲切美好。
第三节:抓住“疲倦”教学,老师为什么会疲倦?给“疲倦”换词。读出轻柔语气。
第四节:理解“挂牵”,老师挂牵我们什么?谈谈你的印象中老师对小朋友关爱的事。提供句式:当……时,老师……,从而理解“时时”。
第五节:夜已深了,星星也困了,老师仍在工作,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学生写几句话。
4、总结:深夜里四处静悄悄,老师还在灯下认真地工作着,美丽的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同学们的尊敬、热爱和关心。
5、将自己感受到的情感融入到诗中,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6、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三、积累、拓展
1、背诵喜欢的一节或几节。
2、回忆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关心你的一件小事记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甜、歌、牵、困”。
2、说说哪里你觉得应该特别注意的。
3、范写学生觉得难的字。
4、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点评。
五、板书:
一株紫丁香
热爱、尊敬
小朋友——————老师
关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电脑在生活中的运用;
2、初步掌握电脑各外观部件的名称;
3、基本掌握电脑的开机、关机操作;
4、熟悉电脑桌面;
教学重点:
掌握电脑的开关机工作;
教学难点:
电脑的关机操作;
教学过程:
一、 了解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大名鼎鼎的电脑能帮我们做什么?
1、 学生自由发言;
注:可行的话教师可在电脑上演示操作;
2、 教师补充说明绍电脑的常规用途;
3、 教师演示电脑的用途:如:查看资料、看电影、玩游戏、购物、聊天、学习等等。
二、 了解电脑的各组成部分;
教师提问:电脑竟然有那么大的威力,那到底电脑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有哪些组成部分呢?
1、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电脑,说说电脑有哪些组成部分?
注:学生可口说也可手指。
教师拿出或指出相应的设备,介绍其名称并简单介绍其功用。
2、 看谁识的快;
教师任意指出设备,学生报出名称。
方式:1、学生站起枪答。
2、 开小火车回答。
3、考一考;
你们现在已认识了电脑,那你们还知道电脑还有哪些好朋友吗?
他们和电脑一起又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1、 学生自由讨论。
2、 学生自问自答:
方法:让一学生提出电脑的一位朋友,让其他的同学来回答,他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
教师一旁点拔,补充。
3、 教师总结介绍:
如:打印机、扫描仪、优盘、摄影(相)机、投影仪、写字板、刻录机等。有条件的话可拿出展示介绍。
三、 初试电脑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电脑那无边的能力,那怎样来敲开他的大门,与他来个亲密接触呢?(教师提示与开电视机差不多)
1、 学生依据电视机的开关猜测。
2、 教师讲解开机的方法。
A:打开显示器的开关。
B:打开主机上的开关。
注:为了电脑的寿命,一定要先开显示器的开关,后开主机的开关。
3、 确定开关:
A:教师指出显示器及主机上的`开关。
B:学生互指显示器及主机上的开关。
4、 开机
A:教师开机。
注:应讲清电脑开机中有个启动画面并需有一定的时间,需耐心等待。
B:学生开机。
要求相互监督、提醒。
5、 接触桌面:
教师指出,我们开机后所见到的界面我们称之为桌面,他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桌子一样是专门用来存放东西的。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桌面上有放有哪些东西呢?
1、学生回答。
2、教师归纳、补充说明:
A:桌面上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等我们可统 称图标。以及介绍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的功用
B:任务栏的介绍。
C:开始按钮的介绍。
6、 关机:
教师提问:那我们用完电脑后,又应该做什么呢?怎么做呢?
1、学生指出应关闭电脑。
2、教师讲解关闭电脑的步骤:
A:教师演示关机步骤。
B;教师讲解关机重点:
板书: 单击开始按钮——关闭系统——选择“关闭计算机”(使 小圆点出现在此选项前)——关闭显示器(等显示器灭掉后关闭)。
3、 学生熟悉,关机步骤。
在相互监督下进行关机。
教师一旁巡视。
四、 教师课堂小结:
A:学生回答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用?
B;教师补充回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模板12-19
《语文园地八》教案11-15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3
语文教案(集合)08-03
语文教案(通用)08-06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