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9 08:18: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解读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学生共同学习zh ch sh r z c s 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利用绕口令学习拼读、直呼音节培养朗读能力,使他们乐于学习拼音并认识5个常用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zh ch sh r z c s的发音

  教学难点: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的拼读

  教具准备: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声母及音节(6分)

  二、学习zh ch sh r z c s(20分)

  1.学习zh的发音

  利用图片记忆声母的发音(注意:声母要读的又轻又短)借助“织”音学习zh

  2.学习z的发音,借助“自”音学习z

  3.学习ch c(同上)

  4.学习sh s(同上)

  5.学习r(同上)

  6.利用想象法了解字母的写法(可根据图片)

  zh:两个凳子的形状 ch:一个刺猬和一个椅子的'形状

  sh:一个狮子和一个椅子的形状

  r:小苗的形状

  z:一个凳子的形状

  c:刺猬的形状

  s:狮子的形状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三、学习书写字母(5分)

  观察zh ch sh r z c s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练习抄写zh ch sh r z c s声母

  四、复习巩固(8分)

  开火车读字母、做游戏

  五、随堂作业(1分)

  书写本课声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

  1.复习zh ch sh r z c s的读音(利用字母卡片)

  2.复习音节的拼读

  3.复习学过的常用字

  二、认识整体认读音节(10分)

  1.认读并介绍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把zh ch sh r z c s的音读长就是zhi chi shi ri zi ci si

  2.练习四声

  [设计意图]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3.背诵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设计意图]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变魔术。

  三、看图读词语认识常用字(3分)

  四、说说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5分)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五、根据拼音读词,注意轻声(2分)

  六、通过拼读认识“自”“吃”“司”(7分)

  七、巩固练习:(8分)

  1.开火车认读字母卡片,小组接力比赛书写字母,碰球拼读音节游戏。

  [设计意图]在巩固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与技巧的同时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给音节赋予具体的组词、造句,使无意义的音节鲜活生动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2.读一读说一说:看图读音节:擦玻璃、擦桌子、擦地,连起来说一段通顺的话

  3.绕口令:范读;强调:注意平翘舌音;通过各种形式读以便熟读成诵;比赛

  板书设计:

  我们学拼音4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从害怕到勇敢的生长过程。

  3、教育学生不怕困难, 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插图、小黑板;实物:笋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实物、插图,激发兴趣。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样的?(生观察后说)(投影插图)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重点提醒:读准平舌音的字“和翘舌音的字;

  4、把生字带进课文里读一读,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2、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

  “谁当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低声的.。”/ 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

  (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

  (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个性;

  “雷公公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引导进入情境用粗重的嗓音呼唤)

  点拨:笋芽儿怎么做?

  (3)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长成竹子的欣喜。

  自读,试试怎么读好?(读出笋芽儿纷纷钻出地面的意境。)——指名先说想怎么读再试读。

  (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

  3、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美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语:挡住、呼唤、悄悄地、沉睡、挤到、笋芽儿、顶不动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生词认读,并组词、造句。

  2、重点指导:

  提醒:书写时,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不能写成aabb式。

  三、写话练习。

  1、老师示范引路。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2、学生实践。学生个人或小组模仿老师的示例按课文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对韵脚及句式不作要求。

  3、作品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集体朗诵、歌唱等。

  四、作业:

  采蜜本:摘抄课文、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并熟读成诵。

  板书:睡

  春姑娘 笋芽儿 缩

  雷公公 钻

  竹妈妈 竹子 看 美丽、明亮的世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会写“梧、桐、绒、掩、嘶、哑、搏、庞、危、险”10个生字,会认“嗅、巢、拯、嘶、哑、搏、庞、愣”8个生字,掌握“摇撼、嫩黄、绝望、安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式,并根据课后练习2进行训练。

  4.在熟悉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强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2.着重理解和欣赏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段落,结合文中重点词句充分谈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对本文中描写老麻雀部分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体会老麻雀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爱的力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

  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

  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

  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板书设计

  13.麻雀

  “爱”

  强大的力量

  搏斗拯救

  猎狗老麻雀小麻雀

  (凶猛)感(弱小)

  唤回动怜爱

  我

  教后反思:孩子们被老麻雀浓浓的母爱深深的感动,整节教学氛围浓厚,入情入境,通过反复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布置任务,回家后为自己的妈妈表达自己的一份爱意。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学生自读。因此,应让学生先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师:《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扁鹊治病》则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促进汉藏民族团结的课文——《文成公主进藏》。(多媒体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图,并简要概述这一历史故事)不过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讲述的故事远比老师刚才讲述的更具传奇色彩,相信大家一定愿意读一读。

  (老师恰到好处的导入,能较好地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哪些与文成公主进藏有关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两点读书要求认真读课文,像学习《寓言两则》一样边读边想,争取读二至三遍后就能达到要求。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自学课文。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读,完全进入到边读边画的自学活动之中;教师一边巡视了解学情,一边指导个别同学的读书活动。)

  (教师提出的读书要求清楚明白,学生在读书要求的引导下开展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与文本对话从容充分。)

  三、对照检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臣、婚、绢、豌、沼、吉、祥”后,分别请几名学生依次读课文,对错读、误读的地方教师给予即时纠正,个别难读的句子可组织全班同学齐读。)

  2.在检查学生对课文中故事的整体把握上,教师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课文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哪些事情?(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理清先后顺序。)

  第二步:文成公主进藏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唐朝皇帝出了“区分马匹”和“辨认公主”两个难题来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第三步:同学们按照文成公主进藏前、进藏中、进藏后给课文分段。(学生先自由思考,再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正确分段为:第1~4自然段为第一段;第5~13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4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四步: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如果大家能够按照顺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讲一讲就很棒了。为了让大家讲得更流畅一些,可以先对照课文做一做准备,重点关注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学生先自由准备,接着同桌进行了交流,最后老师请两位同学来讲述故事,师生可对两位同学的讲述进行点评。)

  (层层推进的教学,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为进一步学习铺垫了认知基础。)

  四、巧设话题,交流阅读感受

  1.设置话题。

  师:我们对《文成公主进藏》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给了同学们一些印象。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美丽、动人、神奇)

  2.自读自悟。

  师:请大家任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边读边体会,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

  3.交流感受。

  (学生在交流感受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了体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4.画龙点睛。

  师:文成公主进藏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往来,请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西藏的哪些变化?

  (学生发挥想象,畅谈西藏因为文成公主进藏发生的系列变化,深入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

  (开放的话题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比较体会,渗透文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的是一个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与老师刚上课时讲述的历史故事相比,是不是更神奇更有趣?(生:是!)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中的原因。

  (学生通过交流体会,明白用树枝搭桥、剪羊毛铺路、背走乃巴山等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成公主进藏的神秘感,以及对文成公主的崇拜与爱戴,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略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文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

  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

  教师下发教师用书中的“相关链接”——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

  (通过不同版本的阅读,提升学生对同一故事的感知深度。)

  七、课外拓展,深化阅读进程

  师:下课以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的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让略读课文成为联系课内课外的纽带,体现阅读资源的整合意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模式:

  1. 模式名称:“自主发现”课堂教学模式

  2. 主要环节:借助情境运用比较朗读课文

  尝试说话求异发现巩固深化

  3. 模式特点: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观察说话训练为突破口,以主动尝试学习为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看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认识豹字旁,懂得“礼貌”、“再见”等词语的意思,会使用礼貌用语。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3. 懂得要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貌”、“谢”是本课生字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 (多媒体出示图片“孙悟空”)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你知道它有什么本领?

  2) 孙悟空在天上看见小明,想考一考小明是不是有礼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孙悟空考小明》。

  3) 小朋友,如果你是孙悟空,你会怎么考小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启发思维)

  4) 那么,孙悟空又是怎样考小明的呢?请小朋友认真看图,大胆练说。

  二、 看图练说,总结学法

  1. (多媒体出示图一):(动画效果)孙悟空变成小明的老师来考小明。

  2. 谁来说一说刚才看到的图?请几位学生说图意

  (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小明的老师,小明看见老师说:“老师好!”老师说:“小明好!”)

  3. 总结学法:刚才几位同学都是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先说孙悟空变成什么,再说小明怎么做,最后说孙悟空怎么做。)

  三、 学法迁移,继续练说

  1. (多媒体出示图二):(动画效果)孙悟空变成小妹妹来考小明。

  2. 用刚才的方法自由轻声练说。

  3. 指名说、评议。 学习“谢”,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不用谢”

  4. (多媒体出示图三):(动画效果)孙悟空变成老爷爷来到小明家。

  5. 同桌互说。

  6. 表演,评议。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再见”。

  四、 运用比较,求异发现

  (多媒体出示以上三幅图)

  1. 孙悟空三次考小明,这三次中哪些地方相同?

  都是考小明是不是有礼貌。

  小明三次考试都考得很好,很有礼貌。

  哪些地方不同?

  考的内容不同图一:考小明尊敬老师图二;爱护幼小图三:尊敬老人

  考的地点不同图一:学校图二;路上图三:家里

  使用的礼貌用语不同图一:老师好图二;不用谢图三:请再见

  2. 小明考试合格吗?为什么? (小明在任何地方都很有礼貌。)

  学习“礼”“貌”

  (这一训练旨在让学生在求同、求异的比较和分析中,自我发现,自我总结,总结出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谁,小明都很有礼貌,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

  3. 如果你是孙悟空,你怎么把结果告诉小明?(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启发想象。)

  4. 看图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把结果告诉小明的?

语文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欣赏一些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PT)同学们喜欢这些照片吗?这些都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了这些图片,你还能想起与老师之间的哪些事情呢?(学生自由汇报)同学们,你们喜欢老师吗?(喜欢)课文里也有一群喜欢老师、爱老师的孩子们。他们把爱化成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一株紫丁香》。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词,你们还记得它们吗?我们一起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认真听,如果他读得正确,请跟着他一起读。(开火车的方式读词语)

  疲倦:课文中谁疲倦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消除疲倦?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一个好办法,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同学们怎样帮助老师解除疲倦,边读边写出的读书体会。

  三、体会敬爱 指导朗读

  1、精读第三小节 体会敬爱

  谁来说说他们用什么办法使老师消除疲倦的?(指名读课文)你从他们的办法中体会到了什么?还有谁能像他一样流利地读一下这节。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都是朗读小能手。孩子们用歌声帮老师消除了一天的疲倦,同时这也是孩子们栽下紫丁香时许下的一个愿望。

  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__________,消除_________。

  出示PPT:绿叶在校园沙沙,消除__________疲倦。

  绿叶在田里沙沙,消除__________疲倦。

  绿叶在_____沙沙,消除_________疲倦。

  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在唱歌,听到我们的歌声,老师一定会感到快乐的;听了我们的歌声,老师一定会__________;听了我们的歌声,老师一定会__________。

  谁能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到快乐、幸福......(指名朗读)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读得那么美?这么多同学都想读啊,想读得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么优美的句子啊,我们把它背下来怎么样?谁第一个试一试?

  在学习这一节时,我们抓住了重点词“沙沙”和“疲倦”来理解课文,同时也用到了想象画面的方法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看到了同学们用歌声来消除老师的疲倦。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抓重点词和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其他段落。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样的心愿呢?

  2、精读第四小节 体会敬爱

  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心愿?(指名读心愿所在的那一小节)

  请同学们用老师刚才教你的抓重点词和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读一读这一下节,边读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巡视指导)

  谁来读一读?(先说自己用的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在读课文。)

  “花儿”是个儿化音在这里读“花儿”,跟老师一起读。(指名读)

  我们把“花儿”放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儿化音,谁能读准这些儿化音?(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朗读)同学们读得真棒!跟着老师再来读一读吧。

  哪位同学能再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这节的?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还有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指名读)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会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学习了,并体会到课文中同学们对老师的崇敬和敬爱。

  3、自主学习第三、五小节 体会敬爱

  孩子们还有什么样的心愿呢?打开书,默读课文,画出心愿。谁来说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样的心愿?(指名说)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心愿读一读,你可以用老师教你的方法,也可用自己的方法来自学这一节,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的心愿?(先说学法在读)还有谁来说一说?(找3、4名同学)

  现在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把自己喜欢的心愿读给你的同伴听。并告诉他你的学法和你的体会。

  4、小节

  同学们这株紫丁香美吗?你们喜欢吗?谁愿意通过你的朗读把它送给老师呢?其他的同学可以用你的动作把紫丁香送给老师。这首充满对老师敬爱的优美小诗,你能背下来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歌、牵。先观察注意什么,再说说写法。

  五、总结

  课文中孩子们把紫丁香送给了老师,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我相信这是每一名同学的心愿,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挚爱把紫丁香送给每一位老师吧。(配乐齐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0-29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09-03

语文教案【通用】09-07

[合集]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推荐)11-29

语文教案[集合]12-23

语文教案(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