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2 11:39: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词语。

  2.仿写比喻句,感悟优美、生动的表达。

  3.诵读古诗,培养语感。

  4.认真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办手抄报,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积累词汇,积累语言。

  2.感受汉字形体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学办手抄报,学习合作。

  [教学难点]

  1.仿写比喻句,培养语感。

  2.学办手抄报,乐于表达,学会合作。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录音机,音乐磁带。

  2.课件:动画人物阿凡提。

  3.词语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动画人物阿凡提。

  师:小朋友,你们看,阿凡提大叔来了!他说要到小朋友的语文乐园来做客,大家欢迎吗?我们都知道阿凡提最爱动脑筋想问题,等一会儿可不要被他难倒啊!

  二、词语超市。

  1.课件或卡片出示词语。

  师:啊,这么多词语,都是我们在课文中见过的。阿凡提想听听我们班小朋友是不是会读这些词语。

  2.自由读词语。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助。

  开火车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复习了解词义。有哪个词你不懂吗?阿凡提可以告诉你。

  4.现在,你们要把这个词语超市里的词语搬到自己的词语库去。只要你会用这个词语,就说明你拥有它了。谁能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三、读读写写。

  1.师:刚才,我听到有的小朋友用“闪亮的珍珠”说句子,说:“小露珠在小草的叶子上滚动,像一颗闪亮的珍珠。”说得多美呀!这是课文中的话,因为它太美了,所以小朋友们都喜欢。我们自己也来学说、学写这样的句子好吗?

  2.课件出示“读读写写”的两个句子。读句子,讨论,说说句子的特点。

  引导:两个句子中都有个“像”字,而且都是把一样事物比作另一样事物。这样的句子,叫做比喻句。

  3.仿写比喻句。

  (1)师:阿凡提要和小朋友比赛,看谁会写比喻句。你们有信心吗?

  (2)同桌互相说一说比喻句。

  (3)指名说,大家评议说得对不对、好不好。注意引导比喻恰当,把话说完整,尽量说得生动、具体。

  (4)师:阿凡提没想到小朋友们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生动的比喻句。他觉得小朋友比他更聪明!

  (5)把你说得最好的一个比喻句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正错字和语病。提醒学生把字写工整,注意写字的姿势。

  四、阅读欣赏。

  1.刚才逛词语超市和写比喻句,大伙儿有点累了吧。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来欣赏音乐,老师还给你们朗读一首你们很喜爱的古诗。(师配乐朗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2.课件投影古诗和插图。学生读诗。

  师: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指导读诗题。)很多小朋友会读这首诗的前四句,但是后四句就不熟悉了。大家看着这首诗,自己读一读。不会读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3.指名读。纠正读音:尽jìn侵qīn翠cuì荒huāng萋qī

  4.再读诗,看图,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师引导:我们仿佛看见原野上,草儿茂盛地生长着。一条古道通向远方,诗人和他的朋友在这儿依依惜别……

  5.说一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把这一句多读几遍。

  6.比一比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自己背,小组里背,表演背诵。

  五、写字板。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1.师:我们差点把阿凡提给忘了。听,阿凡提说——嗨,小朋友,听说你们的字写得好,请你把刚才背的诗的前四句写出来,让我学习学习吧。

  2.投影写字板上的字。仔细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指导书写。

  (1)指名说“离”的笔顺,注意最后两笔是撇折、点。“野”最后不要多写一撇。“烧”左窄右宽,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2)看清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评选“书写优美与姿势端正奖”,阿凡提给他奖一颗红星。

  第二课时

  语文生活:我们来办手抄报

  一、谈话激趣,认识手抄报。

  1.同学们都见过报纸,有的读过报纸。你们知道吗?我们自己也可以办报!我们把想说的话、想告诉大家的消息写在或画在纸上,就成了手抄报。今天,我们就来学办手抄报。

  2.投影几张手抄报。说说这些手抄报办得怎么样。

  引导:手抄报要设计好哪儿画画、哪儿写字;字要写工整;画上了颜色更漂亮。有的手抄报有题目,写的话和画的图与题目有关。

  二、小组分工。

  1.三到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2.小组商量办报时的任务分工。要求人人必须有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可以是三个同学分别写、画、设计,也可以由两位同学写或两位同学画,或其他分工。

  3.小组汇报分工情况。

  三、动手办报。

  1.激发兴趣,提出目标:现在,轮到同学们大显身手了。我们开始办报,每个小组合作办一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办,不懂的地方我们一起商量。最后,我们要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和字迹工整奖、最佳写话奖、最佳美术奖、最佳设计奖。

  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先设计好办什么内容,哪儿写什么,哪儿画什么。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由负责设计的同学汇报。对有创意的及时鼓励。

  3.小组办报。

  教师与学生一起办报。指导学生写话和画图。指导字写正确、工整,话写完整,写字姿势端正。

  四、展示评价。

  1.展示所有手抄报,评论哪张报办得好,好在哪里。

  2.评出各奖项,获奖的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五、小结谈话。

  今天,看到同学们学会了办手抄报,我真高兴,今后我们还可以多练习,会越办越好的。更值得祝贺的,是大家已经学会合作了。我们合作学习、做事,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我们的学习进步,事情也办得更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A.师:“小乌鸦拿着100分的试卷走回家,可是怎么没有人表扬它呢?”

  B.播放一年中人过不同的传统节日的录象带。

  2.新课新授:

  (1)录象介绍了哪几个节日?

  教师随机出示生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3.学习生字词

  (1)学习“饺子、月饼“的读音。

  A.分别出示“饺子、月饼、”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当学生出现发音错误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纠正)。

  B.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C.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读读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4.要求学生读所有生词。指名读检查学习情况。

  5.去掉生词的拼音,请个别学生读生词。

  (教师通过手势帮助学生抑扬顿挫地读生词)。

  6.说话练习:

  (1)拜年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呀?

  让学生互相拜年。

  (2)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拜年祝福语,了解练说状况。

  (3)出示过年的画面:

  师:看到这画面,你想起哪些成语呢?

  生:“欢声笑语、普天同庆、喜气洋洋……”

  师:谁来说说,我们过年的时候干些什么?

  生:“人们在春节会包饺子;清明节的时候会扫墓、踏青……”

  7.指导感情朗读。

  (1)请个别学生感情朗读“春节、饺子、拜年”。

  (2)指导朗读“清明、扫墓、踏青”。

  A.播放录象片段。

  B.师:小朋友去干什么?

  C.师激情描绘小朋友去踏青的画面,引导学生快乐地朗读这组词组。(对于清明节,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是快乐的感受呢?)

  指名读

  (3)指导朗读“端午、粽子、龙舟”。

  A.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

  生“因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奶奶告诉我的。”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书了解这知识。

  B.指导感情朗读这组词。

  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中秋、团圆、月饼”。

  A.师:中秋节我们还会干什么呢?

  B.师: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吃?(是否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团圆的图片,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画环境中有团圆的概念?)

  C.师范读。

  (5)学生齐读词串。

  8.指导记忆“墓、踏、端”的字形:

  (1)指名说各自的记字方法。

  (2)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记字方法记住这些字。(为什么一定要学生按自己认为的简单方法来记字。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呢?)

  9.指导书写:

  (1)师范写生字,要求学生认真看。

  (2)学生完成习字册相关练习。(播放古筝音乐、师巡视个别辅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教学要求】

  1、德: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介绍梅兰芳生平。

  3、学习词语:学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小黑板。

  (2)指名认读词语。

  (3)抽读生字卡片。

  3、试读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

  5、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4)师傅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不是料子)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理解:世界闻名、大师

  (4)学过第一段和第三段,你有什么想法?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初步理解句意。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进一步理解句意。

  在什么情况下,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这说明什么?

  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梅兰芳为什么看空中的鸽子?看水底游动的鱼?

  “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以换成看吗?

  “常常”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梅兰芳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好像会说话,这说明了什么?

  4、再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文中那个词语概括了第三段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勤学苦练”、“终于”、“世界闻名”要重读。

  三、指导背诵

  1、齐读课文

  2、看板书逐段背诵。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神()()()决()()()底()()()

  2、口头填空:

  梅兰芳常常()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水底游动的鱼儿。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名逐段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教学“或”

  出示“或”,认读。教学“戈”,戈字旁。

  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2、出示“兰、者、注”

  要求学生用熟字记忆生字。

  3、出示:底、脸、神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4、指导书写。

  或、者、兰:要居中写,结构要匀称。练、注、神:左窄右宽。紧: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

  5、学生进行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苦练或者水底明亮

  决心终于空中眼神

  2、组词:

  三()决()者()住()

  兰()块()都()注()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升起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己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⑴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己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包括组词、分类、连线、做统计图、写话、阅读、编故事、金钥匙、期末总结等内容。

  比一比,组成词语,是比较形近字练习。

  看谁组的词多,是积累词语练习。

  分类练习,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不管怎样划分,并列的几类应该用上所有的词语。

  读一读,连一连,练习拟人的说法,这个练习重点不是教给学生什么是拟人手法,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把词语搭配正确的水平上,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对夏天景物的感情体验上。

  记录夏天的气温变化,填统计表,做统计图,这一练习中,填表要实事求是,要根据对温度计的观察或听本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的预报,不能凭自己的感受、想象去填。曲线统计图可以与数学老师配合做。

  观察夏天的变化,写一写,这一题与上一题紧紧配合,学习效果会更好。上一组句子要求写夏天新产生的现象;下一组句子要求写在夏天生长、发展的事物。两组句子的区别体现在更上。

  读一读,是自读《特蕾西的冷饮店》,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精神。

  编故事,根据教材中创设的地方,瓜地里冰箱前池塘边去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一读,背一背,背诵古诗《小池》,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金钥匙向学生提示了三点:一是告诉学生看报纸也是学习;二是问你经常看报纸吗?提示学生应该经常看报;三是问喜欢看什么报?提示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看的报纸。

  自检这项练习,提醒学生运用音序查字法解决实际问题。

  期末总结,从学习兴趣、识字、背诵、口语交际等方面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做了总结。

  教学建议:

  比较形近字一题中,对前两组字,学生可以自己根据汉字的知识和识字方法鉴别。第三组可以在认读、组词后问学生:怎么才不会把这两个用错?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第四组可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集中力量记一头,可以集中力量记酒,因为酉字的字于酒有关,像醉、酣。记住酒,洒字就不会读错写错了。

  看谁组的词多,可以开展词语比赛,然后再扩展一下,看看每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什么,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一些或全部词语写在本子上。

  分类,教学时,可以先按照丁丁的办法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有什么分类的方法?再全班交流。

  读一读,连一连,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配以轻快的音乐,朗读《多彩的夏天》,营造吸引学生想象的磁场。学生连线后,要读一读,画一画,这个练习可与学习课文《多彩的夏天》结合。

  填气温统计表,画统计表,这项练习中,填统计表要求学生在做的事情一栏中做到:①仔细观察生活的变化;②这个变化应该与气温变化有关系;③组织好语言并写出来。开始一两天可能只有部分同学会做,老师可以组织大家交流,互相启发,再观察,再写。观察的对象不必局限在家里,可以观察街上、学校里等地方的变化。统计图做完后,让学生看看曲线的发展趋势,说一说,再写一句话,或者直接填写下一题。可以把本题所有填写的事物统整起来,分成两大类分别造句。

  《特蕾西的冷饮店》这个童话,故事有趣,语言贴近儿童,可以由学生自读。读后请学生说一说,特蕾西为什么能从北极熊夫妇招的工人变成冷饮店的主人?

  编故事可以分小组编,每小组选一题,每人都得说上一两句。然后全班汇报,可以一个代表讲,可以边画边说,可以用对话的形式,也可以表演。然后全班评议。

  古诗《小池》,除了熟读背会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教师不要讲得太多。

  金钥匙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一是请看过报纸的同学说一说学到了什么?二是创设条件,想办法与报纸经常接触,有了报纸,还要培养看报的习惯。三是要引导学生讨论:从报纸上收获多的同学,你看的'什么报?

  自检,可以在这时举行比赛,比赛查不认识的字,查不会写的字,成绩好的,最好有一点小奖励,作为两年来学习的一个总结。

  期末总结这一项内容中,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操作时,可以做到两项升一个星,六项共三个星,老师要特别关心那些得星不多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平时的教学,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认字是识字的一项内容,可以通过互查评价;写字方面,可以以平时的写字本、造句本、日记本为检查对象,让学生自己检查完的这些本子为评价依据。独立识字能力,需老师检查。背诵可以由学生互查,必须保证题目画线的课文全部会背。口语交际方面,可以采取自查和小组评议的办法。最后一项是总的评价,因为每个学生起点不同,彼此又有差异,因此,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上面各项中有的情况不理想但孩子自己很满意;二是有的孩子学得不错,却对自己不满意。对于这两类学生,老师要尽量把工作做到每个人。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重点:

  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

  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太阳》,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

  2.理解题意。

  一.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

  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

  (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

  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二是人类生活需要的某些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因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破坏生态,给人类带来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六.课题练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重点: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难点: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理解词语。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

  问题7: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小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课文各段和中心的关系.

  (1)因为地球美丽壮观、很小,所以()。

  (2)因为地球资源有限,所以()。

  (3)因为地球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所以()。

  (4)没有别的星球可以供人类居住,所以()。

  五.漫谈体会。

  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哪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六.课堂练习。

  七.总结。

  1.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课本分两节。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容浅显,用来再现春天特征的景物,为学生所熟知。教学这类儿童诗往往有两种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一种是易化之。教师以为没有什么讲头、练头,领学生读读、背背算是完事;一种是难化之。不从诗本身的内容出发,不从教学的要求出发,不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兜了许多圈,硬塞进许多东西,大讲特讲,结果并未抓到根本,收到实效。邵老师教学儿童诗往往独具匠心,本教学片断,即表现出实与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春、吹、绿、桃”,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

  2、理解“春风、桃花”,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3、初步感受春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话:你知道一年有哪四季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激情:冬去春回,春风吹得大地逐渐变暖,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我们来听一听春姑娘的声音。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

  1、投影出示欣赏:看着春天的画面,听着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吗?句式说话:“我看到了。”

  2、是啊,春风一吹,大自然的确变了,揭示课题:春风吹

  (1).拼读音节:chun春chui 吹(读准翘舌音)

  (2).识记字形,请小老师说说识记的方法。

  读课题:你能读出“柔缓”的语气吗?

  三、朗读理解第一节:

  投影出示:春风一吹,植物有什么变化?

  结合画面,自学第一节,要求:

  框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识记字形。

  读读句子,想想句子写了什么。

  指导学习生字: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春风一吹,景色怎么样?用美丽的语调读一读。

  师生对读:

  师:春风吹,春风吹——

  生: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尝试背诵:看投影指图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四、小结:

  春天到了,植物还有哪些变化?

  春风吹,_______________。

  2,你想说:春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卡片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的写法。

  老师范写。

  学生练习。

  六、选做作业:

  编儿歌:

  春风一吹,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童话故事,老师是怎样指导我们学习童话故事的,拣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跟家里的人或同学讲一讲。

  二、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谁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根据安徒生爷爷写的同名童话改编的,叫《丑小鸭》。(板书课题:4丑小鸭)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读准字音,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堆(duí),注意和方言区别,不要读成dǘi。

  等(děng)和剩(shěng)都是后鼻音,不要读成děn和shěn。

  瘦(shǒu)和除(chù)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ǒu和cù。

  钻(zuán)是平舌音,不要把u读丢了。

  3.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按已往老师教给的朗读长句子的方法和要求读通文中的长句子,并给自然段标序号。学生读时,教师可相机提醒学生,读长句子时,在句中可以稍微停顿一下,停顿时,不要读破词语,“的”字前面一般不要停顿……。

  4.分段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是否读通了文中的句子。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6.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讨论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四、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模板12-19

语文教案(集合)11-10

语文教案[优]08-12

【优】语文教案08-24

【精】语文教案09-04

[合集]语文教案09-29